中西方经典的动画短片从故事情节、叙事方法、角色造型、画面风格及音乐效果等各方面都烙上了浓郁的民族印记,经过百余年的探索与发展形成了丰富的创作流派。如优雅古朴的中国动画学派、叙事节奏快、想象力丰富的美国迪斯尼动画学派;有着强调独特艺术风格与构思的加拿大动画学派;以法国、前南斯拉夫为代表的欧洲幽默学派;画面唯美、内容深刻以宫崎骏为代表的日本动画学派;以德国为代表的抽象动画学派等。
后工业时代,动画设计表达呈现出多样性和无限性,表现形式趋向于综合,伴随着娱乐文化的发展和数码新媒体交流的普及,人们开始对交互式、影像化的视觉交流方式进行探索,将沉湎于虚拟空间当中寻找和塑造自我理想的角色和形象。作为计算机图形学和多媒体领域最为重要和最容易转化为商业生产的计算机动画,其创意正不断地让动画人员控制和处理3D 模式和效果,导演和编剧也开始采用新的手段和技术来叙述剧情,从而完善赋予了他们新的构思空间。
追溯中国动画的前身,它是由从屈于民间艺术的剪纸艺术演变而来,它与水墨动画艺术等奠定了中国学派动画电影在动画中的重要地位。中国民间动画取材于民间艺术中的剪纸与皮影等艺术,加上各种制作工艺的融入,使动画更具有十分浓郁的民间艺术特色。中国动画的艺术性区别与其他国家最明显特征在于其造型方式、表现手法、表现主题等。中国动画造型没有透视关系的限制,其结构比例也没有严格要求,它将万物进行概括而融入主体审美观,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决定了动画造型的非写实与非抽象性。
我国水墨动画就是受民族绘画艺术影响的成功案例,《牧笛》作品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佳作,在画面意境,特别是色彩的运用上充分展示出中国水墨画单纯优雅的韵味,充分发挥了“墨分五彩”的魅力,具有淡雅朴素的趣味。《牧笛》由于故事本身具有浓郁的中国乡土特色和江南水乡的韵味,同时在画面人物造型与场景、墨色与笔触的运用上均采用了中国画写意的风格,也就是以黑白墨色为主的大基调,根据具体剧情发展的需要在影像局部或某些段落再加入一些浅绿色、淡黄色、粉红色、淡蓝色等较为鲜艳的色彩。(www.xing528.com)
《鹬蚌相争》影片丰富了动画的剪纸艺术风格,其中动物形象利用水墨“拉毛”新工艺替代雕、镂、刻、剪,使两个动物即鹬鸟和翠鸟形象产生毛茸茸的质感,如同用毛笔画在宣纸上产生的晕痕,达到足以乱真的水墨画墨韵效果;影片中的动作设计别具匠心,人物表情动作更加丰富,活灵活现的展示了这个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出自钱运达、葛桂云导演的《张飞审瓜》,在造型方面借鉴了蔚县剪纸艺人的人物戏曲刻纸造型,富于强烈的传统风格,将剪纸艺术风格得到很好的发挥。因此,中国动画史上出现的各具特色的影片都是沿袭民族艺术题材的基础上,运用特殊工艺手法制作而成。
中国民间动画具有意象表现性,这种表现手法就是通过提炼一些无内在关联事物的寓意所构造的意境。中国民间动画运用的寓意手法主要有比喻、象征、谐音、假托等,通过这些寓意手法的运用来重新构造意象空间。此外,中国动画的主题性比较明确,大多以歌颂和追求美好事物为主旨,是朴素民族精神的一种载体。皮影是民间工艺美术的一种,其平面偶人与场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间艺人用手工、刀雕、彩绘而成的皮制品,它采用抽象与写实结合手法,对人物与场景景物进行大胆的平面化、艺术化、卡通化、戏曲化的综合处理,是中国民间动画的独特艺术品种。
民族艺术特色在中国动画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中国第一部剪纸动画《猪八戒吃西瓜》采用了雕、镂、刻、剪的工艺手段,融民间剪纸艺术与皮影艺术于一体,塑造了生动的动画造型,使整部片子带有浓厚的民间艺术特色。由万古蟾与钱运达导演的《金色的海螺》影片在艺术风格上沿袭了传统的皮影戏和窗花剪纸的特点,镂刻精细、色调斑斓,呈现浓烈的民族特色,使古老的民间传统表达得绚丽多彩;人物形象包括海螺姑娘、青年渔民、海神娘娘融陕西皮影戏和北方剪纸艺术等人物造型方法为一体,使人物形象俏丽动人;动作设计上运用传统戏曲表演程式,集皮影、木偶表演之所长,创造出符合剪纸特点的表演技巧,完美地展现原作的思想内涵;背景设计色彩华丽、装饰感强,加上特技摄影的烘托,将海底珊瑚仙岛的景色描绘的光彩夺目,增强了神话氛围和民族艺术风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