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式塔心理学在心理学历史上最大的特点是强调研究心理对象的整体性。整体性思想的核心是有机体或统一的整体构成的全体要人于各部分单纯相加之和,这是一种和原子论思想相对立的观点。整体论思想最早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就已出现,但真正在哲学体系中得到体现还是在黑格尔的哲学之中。黑格尔用有机体的整体论来解释人类的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基本单位是国家和民族而不是每一个个体,国家和民族并不仅仅只是由所有的个体成员组成,它还包括文化传统、政治及经济形态、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等,因此,历史事件不能简单还原为是个人行为,国家先于它的成员,同样地整体也就先于它的部分。
除哲学之外,心理学在其发展的历史中也曾多多少少地出现了一些整体论的思想。
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心理学的重心由欧洲开始移向美国,但格式塔心理学却土生土长在欧洲的德国,这在很大程度上应归究于当时德国的社会历史背景条件。自1871年德国实现全国统一之后,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到20世纪初,一跃成为欧洲乃至世界强国,在这种社会历史条件下,德国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便是强调统一,强调积极的主观能动。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等领域也都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倾向于整体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心理学自然也不能例外。
电影诞生以来,在一段时间里,它一直被当作集市上的一种“杂耍”,一种纪录新闻、舞台演出的工具,由于卢米埃尔兄弟、梅里爱、格里菲斯等一批早期电影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和美学追求,闵斯特堡、巴拉兹等早期电影理论家的理论探索,将电影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证明了电影是一新的艺术门类,具有独特的艺术语言和审美规律。
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堡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分析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闵斯特堡指出:“我们用这种方式来看待电影,起初是凭着这样一种纯粹心理学的兴趣,研究我们在电影经验中,究竟是哪些本质打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应当把电影艺术看做是完全立足于它自身基础之上的,从而排除所有戏剧的干扰,来分析这种特殊艺术的形式对我们产生效力的心理进程。”闵斯特堡研究了观众对电影影像感知的各个方面,包括深度感、运动感、注意力、记忆和想象、情感等。
闵斯特堡特别强调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如果把这种图象的平面性当作电影的基本特性,那就没有掌握住它的特性。”他指出观众之所以得到银幕具有深度感除了生理上、视觉上的原因外,很人程度是由于电影的运动,运动使观众得到了银幕具有纵深感。他强调,人的心理有一种天生的组织原则在起作用,“在电影世界中,深度和运动对于我们来说,都不是确定的事实,而是一种事实和象征的混合物;它们存在,但不在事物本身。我们给予它们这种印象”。结论是,电影并不存在于胶片之上,甚至不是存在于银幕之上,而是存在与观众心理之中,而且由于观众的感觉、知觉、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功能,使得电影给观众带来的感受比现实生活中真实的场面更加生动丰富,因此,为了理解电影的作用与效果必须求助于心理学。
阿恩海姆是第一位系统研究电影视觉表现手段的心理学家,在1932年出版的《电影作为艺术》中,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强调的“心理的结构能力说”提出“局部幻想论”,认为由于心理活动的参与,影片只要再现现实的最需要的部分,观众就会获得一个完整的印象;他由此又提出了“形象偏离说”。
法国理论家让·米特里在1953年出版的《电影美学和心理学》中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审美知觉整体论原理研究镜头、彩色、音乐、蒙太奇等电影元素。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除了有它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外,还有自己的哲学思想背景。第一,康德的哲学思想对格式塔心理学影响甚大,康德认为,存在的客观世界可以分为“现象”和“物自体”两个世界,人类只能认识“现象”而不能认识“物自体”,而对“现象”的认识则必须借助于人的经验范畴。康德认为,人的经验是一种整体的现象,不能分析为简单的各种元素,心理对材料的知觉是在赋予材料一定形式的基础之上并以组织的方式来进行。康德的这一思想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源思想,也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建构和发展的主要依据。
第二,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哲学思想基础是胡塞尔的现象学。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的方法就是观察者必须摆脱一切预先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对观察到的东西做如实的描述,从而使观察对象的本质展现出来。现象学的这一认识过程必须借助于人的直觉,才能掌握对象的本质。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界产生了许多新发现,其中物理学中“场论”思想的提出就是这一时期的一个重大发现,当时的科学界普遍接受了关于场的观念。科学家们把场定义为一种全新的结构,而不是把它看作是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简单相加。这一思想为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所接受和利用,他们希望借助于场的理论来对心理现象及其机制作出一个全新的解释,从而为心理学开创一片新天地。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在其理论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新名词,如卡夫卡在《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中就提出了“行为场”“环境场”“物理场”“心理场”“心理物理场”等多个概念。
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还有其特定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其中主要有马赫的理论和形质学派理论。马赫是一位物理学家,是“马赫带”的发现者,他认为,感觉是一切客观存在的基础,也是所有的科学研究的基础。这样他就把感觉扩大到了一切事物,把空间、时间以及事物的性质等都认为是由感觉组成的。
厄棱费尔进一步深化和扩展了马赫的研究。厄棱费尔认为,有些经验的“质”不能用传统的各种感觉的结合来解释,同时这种“质”也不是马赫所谓的独立的物体的存在形式,他把这种“质”命名为格式塔质,又称形质,同时认为形质的形成是由于意动。后人把研究形、形质课题的这一学派称为形质学派,它的代表人物除了厄棱费尔之外,还有亚历克修斯·麦农等,形质学派倡导研究事物的形、形质,是一种朴素的整体观,这对格式塔心理学的产生有重要的影响。形质本身就是一种元素,“是由心理作用于感觉元素所创造的一种新元素”。因此形质学派并不象格式塔心理学家们那样真正反对元素主义,他们只是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形质学派的出发点似乎是为了完善元素主义的分子心理学。
其实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形质学派应该是格式塔心理学的直接前驱,这一观点可以从这两派理论的共同点来得到证明。首先,两派理论都强调经验的整体性及整体对部分的决定作用。其次,两派理论都比较侧重于对知觉问题的研究等,这一点在当代心理学史界基本得到了认同。除此之外,历史上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一定影响的心理学理论还有一些,如舒曼、卡茨、鲁宾等人的理论也都或多或少地对格式塔心理学产生过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韦太默于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首创的,它的兴起比行为主义在美国的兴起还早了一年。格式塔是由德文Gestalt 音译而成,它的原意是指形式(form)或形状(shape)。铁钦纳最早称它为完形主义,所以后来许多人也称格式塔心理学为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开始是以反对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起家的,后来,它也拿起武器开始反对行为主义。因此从本质上说,格式塔心理学是反对还原论分析的,不论这种分析是构造主义的起源还是行为主义的起源。格式塔心理学是西方心理学发展史上一个较大的流派,它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三位,他们分别是韦太默、柯勒和卡夫卡等人。
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学就应该研究意识,但为了使自己的心理学与在此之前的构造主义心理学有所区别,他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尽量不使用“意识”一词。因此他们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定名为直接经验。所谓直接经验,柯勒认为就是主体当时感受到或体验到的一切,即直接经验就是主体对现象的认识过程中所把握到的经验。这个所谓主体把握到的经验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它和外界的直接客观刺激并不完全一致。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外界的客观刺激只具有几何属性或物理属性,这些属性只有以整体的方式被人感受到以后才成为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具有超几何、超物理的性质。在这里,格式塔心理学家把直接经验的范围扩得很大,它既包括客观世界,也包括主体的主观世界。
格式塔心理学的另一个研究对象是行为,但卡夫卡所说的行为与发生行为主义中所指的行为还是有区别的,他把行为分为显明行为和细微行为两种。卡夫卡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显明行为,这是一种类似于新行为主义者托尔曼所谓的整体行为。卡夫卡进而指出,显明行为是一种环境中的活动,细微行为是有机体内部的活动,它们具有不同的生存空间。卡夫卡着重研究了环境对人的显明行为的影响,他把环境分为地理环境和行为环境,并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行为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卡夫卡还进一步从属性上对行为进行了分类,他认为行为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真正的行为,主要指客观世界的物理行为,包括物体的运动等;二是外显行为,即个体在他人行为环境中的行为;三是现象的行为,即个体在其自身行为环境中的行为。第三种行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格式塔心理学以直接经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种直接经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它只能通过观察来发现,因此格式塔心理学强调运用自然的观察法。虽然不反对内省法,但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内省不能用作分析,而只能用作观察,他们认为分析的内省法最大的错误在于用元素来肢解了人的心理,也即柯勒所谓的用人为的方法破坏了自然的经验,从而使心理学陷入困境。不管是观察和内省,格式塔心理学家们都强调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一点是格式塔心理学对后世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最大贡献。
格式塔心理学以直接经验和卡夫卡提出的现象行为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这使其在具体的研究中除了运用整体观察法之外,还运用了实验法。格式塔心理学所运用的实验法主要是实验现象学,这种实验法不同于一般的量化实证研究实验法,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实验现象学是一种以归纳为主要手段的实验,它主要通过对现象加以直观描述,进而发现其意义结构。第二,实验现象学不追求变量间的因果关系,而在于建构现象场并发现现象场的意义。第三,它主要以文字描述而不是以数量关系来反映实验,只从整体上对直接经验做质的分析。第四,现象学实验中主试必须悬置自己的先知先见而主要作为一个现象场的创立者,它只对经验进行朴素而如实的描述,不作任何推论或解释。第五,在实验过程中,主试并不严格操控被试或实验对象,实验对象本身在一定程度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实验者,甚至可经说是一个真切的现象学家,实验对象本身在实验中不仅具有工具的意义,同时也具有生活的意义。
似动现象的实验是格式塔心理学起家的重要实验,也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创建的重要基础,这一实验是由韦太默主持的。韦太默用舒曼所制的速示器来呈现先后出现的两条线段A 和B,先呈现线段A,后呈现线段B,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30 毫秒时,则两条线段会被看作是同时出现,并构成一个90 度的角。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是200 毫秒时,则出现了静止的两条线段一前一后出现;如果呈现两条线段之间的时间差正好是60 毫秒时,则会引起最佳的运动现象,即我们可以看到线段A向线段B 的移动。韦太默把这种原本是静止的两条线段在一定条件下知觉为单线移动的现象称为似动现象。
韦太默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似动现象不可能是眼球运动所致,实验已经证明,眼球的运动需要130 毫秒的时间,实验的60 毫秒时间之内是不可能产生眼球的运动。同样这也不是主体推理的结果。因此,韦太默认为似动现象是一个依附在一定心理物理场中的崭新现象,也就是说是一个格式塔,是一种突现的现象。这种现象依附于一定的情景,是一个整体现象,它不可以分析为元素。实际上格式塔在这里突出地说明了一条最基本的完形原理:在现象场中,整体不同于其各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整体决定着各部分的性质。
格式塔心理学派解释知觉组织作用和心理格式塔来源的理论。认为知觉经验的空间秩序在结构或形式上与大脑生理过程分布的机能秩序是同一的,具有对应的整体性(格式塔性)。如人知觉灰色背景上的白色圆形,是由于人脑中也存在一个具有圆形的相应区域,一些强有力的电荷沿着这个圆形的轮廓不断运动,与灰色的背景相适应的是环绕这个轮廓区域的一个电荷较弱的场。心理格式塔、生理格式塔和物理格式塔是一一对应、彼此“同形”的关系。
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在研究直接经验和行为的同时,也重视探讨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们试图证实一个总的假设:即大脑皮质区也是按照类似于完形原理而进行活动的,也就是说,人的每一个知觉过程中,人脑内都会产生一种与物理刺激构造精确对应的皮质“图画”,这就是同形论。绝大部分格式塔心理学家都信奉“同形论”,他们认为人的生理历程与人的心理历程在结构的形式方面是完全等同的。
知觉是格式塔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格式塔知觉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强调主体的知觉具有主动性和组织性,并总是用尽可能的简单的方式从整体上去认识外界事物。在这方面,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了许多知觉的组织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八条。
1.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原则。
2.接近或邻近原则。
3.相似原则。刺激物的形状、大小、颜色、强度等物理属性方面比较相似时,这些刺激物就容易被组织起来而构成一个整体。(www.xing528.com)
4.封闭的原则,有时也称闭合的原则。有些图形是一个没有闭合的残缺的图形,但主体有一种使其闭合的倾向,即主体能自行填补缺口而把其知觉为一个整体。
5.好图形的原则。主体在知觉很多图形时,会尽可能地把一个图形看作是一个好图形。好图形的标准是匀称、简单而稳定,即把不完全的图形看作是一个完全的图形,把无意义的图形看作是一个有意义的图形。
6.共方向原则,也有称共同命运原则。如果一个对象中的一部分都向共同的方向去运动,那这些共同移动的部分就易被感知为一个整体。
7.简单性原则。人们对一个复杂对象进行知觉时,只要没有特定的要求,就会常常倾向于把对象看作是有组织的简单的规则图形。
8.连续性原则。如果一个图形的某些部分可以被看作是连接在一起的,那么这些部分就相对容易被我们知觉为一个整体。
尽管以上这些原则中的许多不是格式塔首创,但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将这些原则有效地组织了起来,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从而使其成为了格式塔知觉理论中最有特色的一块。
格式塔心理学在许多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其最突出的一点是对构造主义为代表的元素主义心理学的反对。格式塔心理学家称构造主义心理学为砖泥心理学,也即元素是砖,由联想黏在一起,认为构造心理学用内省把人的心理还原为分子、原子是人为的,不能揭示心理的任何东西。
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整体论,主张心理学研究应以整体的组织来代替元素的分析,这一观念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比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马斯洛就曾在韦太默的指导下学习整体分析的方法,并最终形成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整体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同样人本主义的几个著名的代表人物也都主张对研究对象的整体体验和描述,主张心理学应是存在分析的心理学,这些都表明了格式塔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在影响。
格式塔心理学对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对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一即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的贡献。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重视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强调从整体上对信息的输入、加工和输出进行模拟研究,这一点可说是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其次是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的贡献,如知觉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卓有成效的知觉研究才导致知觉心理学脱离感觉心理学而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同样,格式塔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也颇具特色,顿悟说也成为人类历史上较有影响的一大学习理论。
场的思想最早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们引入心理学的,这一思想后来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许多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建立都以此为出发点。同时格式塔心理学卓有成效的实验现象学为后来的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基础,实验现象学方法及其变种已成为当前社会心理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有效方法。
纵观格式塔心理学的发展历史,由早期研究人类的知觉现象开始,到后来应用在学习、认知等心理学领域,贡献可说十分卓著。由于它的理论是由德籍学者以德文撰写,内容非常艰涩难懂,加上学习的人很少,使得这个学派逐渐为人淡忘忽视,它的发展时间仅仅只有20年左右光景。直到1950年代由于航空运输的普及,美国科学家为了飞航技术的理由,开始研究人类的视觉与环境之关系,过去格式塔心理学派研究发展的许多视觉理论,才又重新受到科学家的重视。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昌盛,为了“人工智能”研究的需求,关于人类大脑、神经的视觉生理及心理学的研究有了十分重大的突破与成就,在科学家渐渐揭开人类视觉生理之谜的同时,才又重新检视并肯定过去格式塔心理学派对于人类视觉认知所作的贡献。1970年代起“认知”心理学开始蓬勃发展,格式塔心理学过去的研究成果也为“认知”心理学奠下了深厚的基石。因此,很多心理学家将格式塔心理学视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心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表明,自然科学方面的各种新成就和新理论往往会在心理学界得到显著的反映。因为心理学是一门复杂而相对落后的科学,各个时期的某些心理学家们为了使心理学尽快成为一门精确的科学,就往往直接搬运其他先进科学的某些新理论和新方法来改造当时已有的心理学理论体系。
影像是一个有层次的系统,其中每一个子系统是由各要素交织而成的网络,相互影响和作用。法国电影理论家让·米特里以格式塔心理为依据,探索作为影视基本要素—影像的格式塔质。他认为影像是再现物的“摄影性再现”,既具有现实的客观性,又具有艺术家的主观性。影像应包含三层:(1)知觉层:影像是显示的物象,由它所映现的全部内容构成的,影像的第一层意义便是被再现物的意义;(2)叙事层,任何具有清晰知觉层次的影像均能够承载一定的叙事功能;(3)诗意层即表意层,影像通过象征,在剧情意义之外构造一个抽象意义,诉诸观众想象的“诗意”。让·米特里对影像叙事含义的科学论断也同样适用于动画影像,从静态影像到动画影像每个阶段的不同形式都体现着三个层次,三层次互相影响,互为表达形成影像系统。
知觉层即影像的光影物体层包括光影、色彩、虚实、构图等技术元素,是影像的基础部分。叙事层是影像逻辑和结构的重要部分,影像叙事形式遵循影像的本质特性和艺术属性,表现为景别、光影、摄影机运动等影像构成元素及其语言体系的运用。影像叙事链条中横向与纵向上的表意扩展,增加了影像在时间、情节上的叙事功能。诗意层是影像表达的思想层面,它借助于影像的构成逻辑传达着有关影像之外的话语,是影像的高级层面。影像既有叙事、表意和抒情的作用,还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满足人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19世纪末,物理学家马克斯韦尔发现电磁场中的分子移动不能用牛顿的原子论力学来解释,它是一种整体性活动,只有考虑到电磁力分布的整个的场,并从整体去把握,才能最终确定某一物质分子的移动方向。于是他提出了电磁场的概念。随后不久出现的格式塔心理学派,便在研究中援引“场”的概念,把视知觉心理活动的整体性与电磁场的作用比拟起来,以此来强调视知觉现象的整体性。
格式塔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考夫卡认为:世界是心理和物理的集合体,经验世界和物理世界是不同的。经验世界指的是人类的主观世界,物理世界指的是客观物质世界。我们的知觉形成,要受到经验世界和物理世界的共同作用。按照“场”的观点来说,就是要受到“物理场”—地理环境方面的场、“行为场”—意识或直接经验方面的场、“生理场”—生理过程方面的场,这三者的共同影响。虽然物理场、行为场和生理场之间不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是人类的知觉行为是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一本《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同一物体,产生的知觉效果不同,原因就在于每个人的“生理场”“行为场”对同一“物理场”(即《红楼梦》)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作用。为便于研究,完形学派将“行为场”和“生理场”合称为“心理场”,将“心理场”和“物理场”统称为“心物理场”。
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是相对类似的,人类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也相对具有规律。因此,物理场与我们的心理场之间发生的联系也相对具有一定的规律,在摄影创作中,这一规律性主要体现为信息呈现手法和观众解读心理的趋同。因此,采用信息适度隐匿的创作手法时,一定要注意其规律性,不能因隐匿而隐匿,从而沦人卖弄技巧的窠臼。
我们可以把观察者观看到的这种“力”,看作是活跃在大脑视觉中心的那些生理力的对应物,或者就是这些生理力本身。虽然这些力的作用是发生在大脑皮质中的生理现象,但它在心理上却仍然被体验为被观察事物本身的性质。事实上,视觉观察到的这些力的作用,与发生在真实的物理对象中的作用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我们知道力与运动是密切相关的,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视觉力的存在要改变落在视网膜上刺激物的形式特征,在这种视觉力的作用下,这种形式特征的改变也不是无止境的,在某一刻达到平衡,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平衡的构图,一个平衡后的力的式样,在这个力的作用过程中,知觉对象的生命、情感和意义得到了呈现。
知觉对象提供的不平衡形式,在知觉的过程中,知觉力把这个不平衡的形式改变为平衡的形式,在这个力的作用过程中,知觉对象的意义得到了传达和接受。“对于一件平衡的构图来说,其形状、方向、位置诸要素之间的关系,都达到了如此的程度,以致于不允许这些要素有任何些微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整体具有的那种必然性特征,也就可以在它的每一个组成成分中呈现出来。然而一件不平衡的构图就不同了,它看上去往往是偶然的和短暂的,因而也是病弱的;它的所有组成成分都显示出一种极力想改变自己所处的位置或形状、以便达到一种更加适合于整体结构状态的趋势。很显然,如果这种不平衡的构图为艺术品所有,这件艺术品所要传达的含义就变得十分不可理解了。原因很简单,因为式样结构本身是模糊的,所以就会给人一种不知所云的感觉。”
必须强调这种平衡是在视觉力作用后形成的知觉概念,也就是说,一件艺术品必须在视觉力的作用后可以达到平衡,如果不能达到平衡,那么它在知觉概念中是模糊的,看上去是偶然的和短暂的,这个概念是不容易变质的。一件成功的视觉艺术品,必须具备的特点,首先,式样本身是不平衡的,假如它是平衡的就不能刺激视觉神经施加力的作用使其达到平衡,艺术品的生命和意义就不能得到重视和传达。其次,式样的不平衡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在经过视觉力的作用后可以达到平衡,而不是杂乱的和不可辨认的。这一点很重要,是区别艺术品优劣的重要标志。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的平衡是一种整体的平衡,一个知觉式样它的元素在视觉概念中可以不能达到平衡的,但是要求这些元素的不平衡叠加在一起可以达到整体在知觉概念中的平衡。
在格式塔心理学中,平衡不是目的,通过构建平衡来传达知觉对象在人类社会文化中的意义才是最终的目的。构建平衡是种实现艺术品传达意义的手段,这个原理对于研究视觉艺艺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什么样的式样在知觉概念中是平衡的式样呢?根据同形理论,知觉概念中的平衡是力的平衡,与物理科学中的平衡具有统一的性质。在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手段:简化。心理学家认为,想要找到简化的原因,就必须去探测与简化经验相应的大脑生理活动。但是,目前关于大脑生理活动的生理学研究,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因此,生理学家们目前还只能通过研究那些与大脑生理活动处于类似状态的一般物理活动,去提出能解释简化的大脑生理活动假说。物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任何一个已知的场中,力的分布最终会达到一种最规则、最对称和最简化的结构。这个场越是孤立的,场中包含的力的活动就越是自由;而力的活动越是自由,最后得到的力的分布越是简化。假如人的大脑皮层区域就是这样一个力场,这个区域中向简化布局发展的趋势就应该十分积极。当一个刺激式样投射到这个作为力场的大脑视觉区域时,就会打乱这个场中的平衡分布状态。一经被打乱后,场力又会去极力恢复这种平衡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