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齐加尼克效应
齐加尼克效应(Zeigamik)是“封闭性”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1927年苏联女心理学家齐加尼克经过多次实验发现:凡是在完成前被打断而未做完的工作,会比已经完成的工作更容易被当事人记忆。她的实验很简单,要求测试者配合参加一些心智游戏。某些测试者给予充分的时间来回答,某些测试者则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作答。测试之后过几个小时,再询问双方测试的内容。结果发现:思考时间短暂而仓促的测试者对于问题的印象反而比较深刻,给予充分回答时间的测试者记忆却很模糊。相信参加考试的人大多都是这样类似的经验,走出考场后,脑海里萦绕的是那些自己答不出来的问题,而顺利答出来的题却很容易忘掉。这个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齐加尼克效应。完形心理学派推断:人们在面对独立完成但尚未作完的工作时,会留下深刻的记忆与印象。因为未完成的工作可能形成较强的内在张力,有助于人们的记忆与认知。一旦工作完成,这种张力也会随之解除,把它记下来的重力也会随即减弱。
通常,人们喜欢从头至尾完成一件事,如果中途被迫停止,就会有沮丧感及失落感产生。例如,观赏情节紧凑的电视剧时突遇插播广告,观众的沮丧之情难以言表。因此,国家广电总局于2011年10月11日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广告播出管理的通知》中规定:2012年1月1日起,黄金时间播出的电视剧,每集中间不能插播商业广告。这一规定可以说是维护电视观众的权益,让观众真正享受电视剧带来的愉悦和快乐。另外,许多影视剧在结尾处故意不把故事结局交代完整,让观众参与故事情节的想象和思考,经过反复推敲思索之后,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也是齐加尼克效应在创作中的运用。电视连续剧《潜伏》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在原剧中,翠平与余则成几乎没有任何相聚的可能性—身怀六甲的翠平被冷漠地告知,除非接到命令,否则不能踏出冀中的小镇一步。当余则成试图寻找她时,则被组织告知需要与晚秋结婚:“没找到,找到了又能怎么样,你们已经不可能在一起了。”这样的结局,令无数观众扼腕,许多网友誓言:“打死都不看第30 集”,更有网友踊跃创作了自己心仪的大结局,号称“疗伤版”,抚慰一些被《潜伏》大悲剧结局伤透心的粉丝。导演姜伟对此很平静,这样揪心、无望甚至有些冷漠的结局,在他看来,恰恰是那个时代最可能的命运。即使面对来自各方的压力,姜伟仍坚决地谢绝了拍摄续集的邀请:“在我看来,这个故事已经讲完了,为什么还要拍续集?”由此看来,导演姜伟的确是深谙观众的审美心理。
2.开放与封闭的构图
完形法则“封闭性”提醒我们:画面的四条边界有着重要的视觉力量,画面中的被摄物与边界的关系构成了“开放”与“封闭”两种不同的构图方式。封闭构图将重要的视觉元素都放在画面的边界之内,是比较传统的构图方法。因此画面的主要信息也就基本上被封闭在画面的边界之内了,观众对画面内容的关注也在画面之内。
而开放式的构图,就是运用齐加尼克效应,设法让观众来参与到整个视觉经验中,并做出某些贡献。比如摄影师有意识地把画面的边界从比较重要的被摄物上“切”过,那么就有一部分内容被置于画面之外,需要观众去把画面中的某些点与线做出连接,进而形成形状比较安定的封闭状态。这样,观众的理解也就延伸到了画面之外。在开放式的构图中,观众不仅看到画面内的信息,还要想象画面外的信息。对此,美国摄影教育的先驱迈诺·怀特在他的《反映、信息、表现》一书中,曾经说过:“……我在设法使朋友们得到一些不完整的照片,让他们有机会从不完整之中合拢成为完整……”这正是一个与“封闭性”相关的论点。
摄影师在拍摄一张摄影作品时,为了让观众获得特定的认知概念,就可以运用齐加尼克效应,设法让信息的接收者来参与整个视觉经验,并做出某些“贡献”,比如让观赏者无意间去把图像中的某些点与线做出连接,进而造成形状比较安定的封闭状态。至于观众是否愿意参与这项既定的连接动作,就要看这一张照片是否有足够的趣味。
在观看中,我们如果只看到被摄物的一个局部,而大部分在画面之外,这让观众会因看不见而更加好奇。
另一种开放式构图的典型例子是在使用较少的群众演员表现人数众多的“宏大”场面时,最方便的办法就是使用开放式的构图。这样在观众的意识里觉得画面之外还有“很多的人”。开放构图使构图内的视觉元素跨过画面边界延伸到画面之外。
3.画面内的形状与封闭性
画面中的形状,无论是清晰的还是隐藏的,都是视觉控制的重要内容。有的形状来自于被摄物的外在轮廓形式,它是区别这一物体和另一物体的基础。
它能突出被摄物最基本的外形,省略掉无需表现的细节。它是视觉所能把握的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有的形状则来自于画面中各个部分所呈现出的一种结构关系,它使被摄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形成封闭的轮廓线。根据具体的使用方法和情境,形状可以用来暗示思想以及一系列的情绪。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有三种基本形状:圆形、方形和三角形。从这三种基本形状当中可以获得其他许多形状:半圆、矩形、心形、八角形,等等,同时还有无数种有机形状。视觉理论家常常把形状同特定的情绪或思想联系起来,为把视觉原理应用于影像创作提供了指南。
(1)三角形结构—“侵略性的、动态的”
三角形具有刺激感,性格鲜明而醒目。当三角形的底边与银屏底线平行时,看不见的“高”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它汇聚夹边的力,从底边向顶点放射。当它垂直于银幕底边时,显示一种向上的冲力,而使三角平面产生稳定感;倒置时,冲力向下,稳定感立即消失,代之以动荡不安,险象环生的观感。它的冲力可以任意地指向银幕图式的上、下、左、右和前、后、内、外的各个方向,产生不同程度的空间冲力,以及对于银幕影像中心的向心力和离心力。这种冲力还受三角平面各边比率的差异而显示不同的力度,其中直角三角形平面最平稳,而以顶角角度最小者最凶猛。底边与银屏底线不平行时,三角形能显示出更多的性格,尤其是当三条边不相等时。潘天寿论画时说:“在构图中以不等边三角形来表现主客体才有疏密关系,才有远近距离感。在长方形的画面上,利用斜线来布置物体,使主体与画面边线不平行而有变化,斜线的交叉组合,形成许多不等边三角形。复杂的构图,是由许多主客体组合起来的,只要三点安排妥当,其他布局也能安排妥当了。”(www.xing528.com)
三角形超乎寻常的表现力得到了实验的证实。1997年韩玉昌的实验表明,在三角形、菱形、梯形和圆形的比较中,三角形具有最强悦目性。被试在观看几何图形时,对三角形的注视点较多,而首次注视点最多。(三角形、菱形、梯形、圆形的注视次数依次是209、212、186、191 个;首次注视点数依次为17、11、6、10 个。)
因此,三角形结构是一种常用的结构,有时在没有形成的顶角时,也成为“楔形结构”。三角形结构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主轴线,这个主轴线能在画面中产生强大的方向性力量。在三角形的构图中,还可以把几个原本相互之间分离的物体,通过调子、色彩等方法的控制形成统一的三角形结构,进而形成统一的方向性的轴线。三角形元素可以通过很多手段来实现,如照明、家具陈设、外在图形、人物位置、运动等。三角形可以表示父亲、母亲及孩子组成的家庭的和谐。然而,还可以推出对立面—不和谐—如友情当中不受欢迎的一方或三角恋中包含的冲突。三角形还可以暗示理性和精确。总之,三角形符号的含义取决于具体的描绘。如《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这个画面,杨立青作为画面的主角,形成一个人物之间交流的三角形。电视剧《红色摇篮》中的这个画面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性主轴线,产生强大的方向性力量,把周围原本相互之间分离的物体,通过方向形成统一的三角形结构。
三角形图形表示身处其中的三个人处于三角恋关系。当新的形状出现时,我们就知道事情发生了变化。
(2)圆形结构—“间接的、被动的、浪漫的、与自然相关的、柔软有机的、孩子般的、安全而有弹性的”
查拉特·罗艾斯做的实验证明:儿童总是从一堆形状不同的物体中挑出圆形形状的物体。因此,他认为圆形是最引人注意的对象。这是由圆的性质决定的。圆形以中心为对称点,决不突出任何一个方向,是一种最简单的视觉样式。圆形的完美性也特别引人注意。同时,圆又是“极复杂”的。“它的上部制高点的两股力挤向左右两边呈弧形延伸。而左右两端又向下迁回至底端,因此它隐藏着上、下、左、右均衡的四条弧形边线,严格限制圆形形态,并构成一种均衡的内在张力。这种内部张力假设以通过圆心分割二条与垂直、水平轴直角相交的斜线,并在斜线与圆弧相交点划出两条水平线和垂直线,那么,这个图形就构成了一个正方形和四个直角三角形”。扁圆、半圆、柳叶形等是圆的变种,与圆形一样圆满,但富有变化,在整齐中包含自由活泼。
圆形结构也是使用得比较多的结构,完整的圆形主结构画面,会带来和谐的、团圆的、亲密的感受。当然,作为画面主结构的圆形在画面中的位置、大小、组成画面结构的方式以及组成要素之间的松紧疏密关系,对于画面都有一定的影响。电视剧《红色摇篮》《汉武大帝》《湖光山色》中都使用了一个圆形结构的画面,它表达了兴趣、注意力的循环往复,一种公平、自由、轻松的沟通与交流。
(3)方形结构—“直接的、工业的、整齐的、线性的、不自然的、成熟的、刚硬的”
方形结构是一种异常稳固的画面结构,它把具有明确的水平方向与垂直方向的造型要素共同组织在画面中,并由四个直角构成,是一个平衡的形状,一个人为的、规则的、自然界中找不到的形状。因此四方形严谨规范,其中以正方形为最呆板。方形可以代表逻辑、文明、控制,或是现代美学。方形可以用多种方式编码,并且由于和棺材形状类似,经常代表死亡。同时,方形用来表示通往另一个世界的人口。方形象征了人物的冲突,有助于外化人物的抉择。
菱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不等边的斜方形作为四方形的变体,在具备正方形—些特性的同时,也各有独立的属性。这些四方形由于边线长度和内角度数的变化,使图形显示出不稳定性和运动趋势。它们运动的方向取决于边线长短和内角度数的对比,一般来看,表现为长边向短边倾斜,钝角向锐角倾斜。当然,布洛克也提请注意这些并不是绝对的规则。我们需要根据故事的要求建立新的联系。形状也只是画面内的一种元素。编剧或导演可以在场景内利用形状建立动态的定位。这可以是一次性的或者贯穿全片的联结。人物也可以被赋予对抗性的标志形状来创造视觉冲突。反过来,人物也可以被赋予表现相似性的形状。一旦人物被“编码”,他们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变化会被观众推测出来,人物能够被赋予相互冲突的图解符号。“这种冲突的图形符号一旦建立,就可使故事进入‘图形叙事’。然后观众就可以主动地参与对画面的解码,自己来进行阐释。减少对语言的依赖是必须的。”
拍摄角度对于形状呈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角度不同则画面的形状不同。在拍摄当中,要选择最能体现物体特征形状的角度,还要注意选择物体的最能表现主题的形状,通过改变拍摄角度,可强化和突出某些形状。通过较高的视点,对美国黄石公园的大棱镜湖进行宏观的观察,抛开事物的具象、细节,以求得简单的形状,如同熠熠生辉的宝石。
4.前景处理与封闭性
前景即在画面当中位于主体之前,离观众最近的景物。前景的一个基本作用就是增强空间感及透视感,要使影像增加空间深度感,使画幅的构图富有多样化的变化,增加画面的装饰趣味,或者直接渲染主题,就可以利用靠近镜头的某些景物作为画面构成上的前景。
有一种特殊的前景,叫做框架性前景。这种“为景作框”的前景处理方式就是与完形律“封闭性”有关的做法。摄影者在画面中营造另一个封闭的框,使框中景物自然形成主体,其余的元素退居为背景。框架性具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它可以强化画面的图案美感,可以使画面显得更加独立完整,特别是装饰性前景更具有这种作用。框架性前景还有利于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的主体身上,同时框架还可以遮挡不必要的、妨碍主体突出的杂乱事物。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利用封闭性法则“观赏者面对个人十分熟悉的图像时,如果图像的线条或形状处于接近完成的状态,就会被观赏者知觉或记忆成更接近完成的倾向”的特性,可以运用开放构图,来使观赏者有机会从不完整之中合拢成为完整。同时,还可以用封闭性法则来处理主体的位置、前景以及被摄体的外形轮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