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图与地:关系与通则探析

图与地:关系与通则探析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视剧中出现的穿帮镜头正是剧组工作人员与观众对“图”与“地”关系的不同阐释。完形心理学认为:“图”与“地”以及轮廓在形成心理映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阿恩海姆的这句话正是人们如何阐释“图”与“地”关系最简单而贴切的说法。一般来说,前景在“图”的前方,用来反映“图”所处的空间位置、透视关系,帮助“图”构成完整的视觉形象。因此,就画面整体布局而言,会形成“图”在前地”在后的排列关系。

图与地:关系与通则探析

1.“图”与“地”

在讲“图”与“地”的关系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影视剧中为观众所垢病的“穿帮”现象。影视剧在拍摄时,为了节省时间与成本,剧组工作人员的注意力大都放在剧情以及演员的表演上,摄制现场的很多细节就可能会被忽略不计。在播出时,这些被剧组工作人员忽略不计的细节,却很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类似电视剧《新还珠格格》的穿帮镜头:宫殿门外赫然停着一辆白色汽车、某位梳着大辫子的清朝人手里拿着手机、漱芳斋内把酒言欢的同时旁边却露出了“路人”的一只运动鞋,甚至在一场戏中,小燕子紫薇在谈话,身后的桌子上居然有一只“愤怒的小鸟”的旁听,在大清朝,一位外国友人手里拿着一本韩寒的《独唱团》。电视连续剧《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有一处明显的穿帮,即作为东北野战军特别处处长的杨立青两次到某军工厂参观日本技师获原的新炮弹发射试验,时逢冬天,有杨立青厚大衣为证,但坐在炮架上的杨立青的身后却是郁郁葱葱的树林

影视剧中出现的穿帮镜头正是剧组工作人员与观众对“图”与“地”关系的不同阐释。在一般正常人的视觉经验里,一般都可以找到一些引起人们注意的视觉元素,如:天空、高楼、汽车或行人等等。这些不同的视觉元素会因为时空的转移、或者个人的主观好恶与特殊需要,而被有目的地筛选。实际生活中,人们把想看的或有必要看的视觉信息留下来,其余不需要看的部分则抛诸脑后,形同虚设。心理学上,把那些被人们挑选形成视觉主体的部分,称为“图”(figure);而把被人遗忘、抛诸脑后的信息称为“地”(ground)。完形心理学认为:“图”与“地”以及轮廓在形成心理映像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实验,他们发现知觉的对象和背景是互相变动的。那些原本是知觉的对象,可以由于人们视觉焦点的改变而成为背景,而背景中的某些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成为图形,成为知觉的对象。穿帮画面的出现,正是因为被创作团队视为“地”的视觉元素,在播出时却被观众视为“图”。

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感受:行走在同一条大街上,当你饥肠辘辘的时候,你会对餐厅的招牌十分留意;当你着急赶赴约会的时候,会特别注意有空车标志的出租车;当你和爱人携手漫步的时候,你可能只注意到了他(她)的一颦一笑……。鲁道夫·阿恩海姆曾经说过一段颇富哲理的话:“一个猎人眼中的世界不同于植物学家或诗人眼中的世界。”在上面的例子中,不同状态下的你将餐厅的招牌、空驶的出租车和爱人作为视野范围内的“图”,其余的视觉信息就成了无关紧要的“地”了。阿恩海姆的这句话正是人们如何阐释“图”与“地”关系最简单而贴切的说法。

关于“图”与“地”的研究最著名要数丹麦籍的心理学家爱德加·鲁宾(EdgarRubin),他在1914年提出了革命性的观点。他以自己创造的鲁宾花瓶,说明视觉场中存在的“图”与“地”两股势均力敌的认知概念。如果看到一个白色的花瓶,花瓶就成为“图”,两张黑色的相对人脸就成为“地”。相反,如果看到两张黑色的相对人脸,人脸就成为“图”,白色的花瓶就成为“地”。

摄影是利用影像作为信息载体,通过观众视觉来传递信息的一种传播方式。影像之所以能够被我们感知,原因就在于其中的一些视觉对象突现出来形成“图”,其他对象退居到衬托的地位而成为“地”。对于影像而言,“图”展示了被摄对象本质特征的信息,表明了影像拍摄时主体所处的状态。而“地”则是图像中陪衬主体的影像,包含了环境等次要信息。

2.“图”与“地”的通则

摄影的构图,就是摄影者把要表现的客观对象有机地安排在摄影画面中,使其产生一定的艺术形式,通过把握画面的轻重关系、主次关系、主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等等,寻求具有表现力的形象,能够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对内容产生兴趣。摄影构图中,区分主体与背景的层次,让主体在影像中显眼和醒目,就必须将图形从知觉的背景中分离出来,这一点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完形心理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考夫卡,在总结心理学家爱得加·鲁宾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几条原则

(1)“图”比“地”具有更强烈的形状或形态的性质,并且“图”比“地”具有更明显的封闭边界与疆域。也就是说,被包围、闭锁的形成为“图”,包围者却成为“地”。

完形学派的研究成果表明,在认识过程中,个体最初只是区分出对象的轮廓,只有在从背景上分出图形的轮廓后,才能区分对象的一些形状、比例与个别细节。按照视觉法则,连贯或近似连贯的外部线条、封闭或近似封闭界线内的对象都容易成为视觉中的图形。

(2)“图”比“地”通常占据较小的空间或面积。(www.xing528.com)

海鸥飞翔在大面积的蓝天上,具有大范围的视野,同时又有色彩和形态的变化韵律。

(3)就观赏者的角度而言“图”比“地”更为接近,换言之,“图”在前,而“地”在后。

如上所述,人们所知觉到的物体的形状由该物体的外部边界线所勾勒出来。但这只是二维平面上的知觉结果。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知觉系统已经能够在平面上感知三维立体的效果。摄影就是利用了人类对形态的知觉,在二维平面中表现出三维立体深度的属性,这一深度属性中有最小规模的—表现出物体表面凹凸的质感,大一点的—代表物体立体的纵深,最大规模的—表示物体与物体间的距离。

摄影中的景深概念,就是描述焦点前后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前界—焦点—景深后界的依次排列,可以在视觉上产生透视,增强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使图形形成脱离于背景并向前突出的动感。摄影构图中景深的适当控制和运用,可以很好地表现主体形象和主题思想。一般来说,前景在“图”的前方,用来反映“图”所处的空间位置、透视关系,帮助“图”构成完整的视觉形象。背景则可以说明“图”所处的事件特点,交代事件的细枝末节,完善画面空间的表现。因此,就画面整体布局而言,会形成“图”在前地”在后的排列关系。

(4)“图”和“地”不容易被同时看到。

在鲁宾花瓶图例中,一条单纯弯曲的线条,却成为人的面部侧影和花瓶的外观轮廓。两者之间的这条分界线,使观赏者只可能看到两者之一的图形,一旦看到两个人的面部侧影,就表示花瓶已经退居后方,形成“地”的概念;同样地,当我们看到花瓶的外观轮廓,那就表示人的面部侧影已变成“地”了。这两个共存的图形,彼此之间竞逐主体的地位,它们之间是一种“外形竞争”的关系。这样分享彼此共有的边界,会不断地产生相反方向的推拉作用,形成一种视觉上的张力,直到人们决定两者之一哪个是主体,它们从属的轮廓线才会形成本身的外观。不过,外形竞争会一直进行下去,“图”和“地”的角色也将不断互换,直到这个图形的外观被人们确立,因此这样的图形会充满无限的动力与不确定的涵义。

(5)当图形的方向与视野内水平垂直的坐标一致时,越容易形成“图”的概念。

黄金分割作为构图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具有举世公认的美学价值。根据黄金分割原理衍生出来的“井”字形构图、十字形构图、九宫格构图就是将画面主题置于视野内水平垂直的坐标上的一种构图法。这些构图方法,具有稳定、持久、寂静、对称的特征。将主体置于图形内水平垂直的坐标位置时,就容易突出主体,形成“图”的概念。

此外,图与地的通则还有:

“图”比“地”更容易被观者看到或联想起确定的意义和感觉;“图”比“地”具有更多纹理与细节的描写,同时在视觉的意义上,“图”也具有较高的密度,“图”比“地”更容易形成对称性的图形;越单纯的形式或造型,或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图形,越容易构成“图”概念;具有视觉上律动或旋转感觉的图形,越容易形成“图”的概念,反之,静止的图形就容易形成“地”的概念等。

因此在影视剧拍摄过程中,可以利用上述“图”与“地”的一般原则来强化观赏者对于主体的认知与印象,无形中会赋予影像更强烈的视觉涵义,甚至主导观赏者的情绪反应及价值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