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一个视觉场中(也许是一幅照片、某一场景或是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能否把其中的视觉元素连结起来,看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就要看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知觉上的关联。为了证实元素间的关联性,格式塔心理学派找到了若干著名的原理及法则,称为完形法则。这些由格式塔心理学派研究归纳出来的视觉规律,可以帮助视觉艺术的创意与设计人员,建立一条穿透点、线、面及空间造型、色彩、图案、质感、动作等表象,从而通往形成视觉认知的道路。
格式塔心理学派的研究发现:很多国内外大师的绘画与图片摄影作品,都与充分实践“完形心理学”的视觉法则有关。与绘画与图片摄影不同,电影、电视剧摄影是一个“关键帧构图”与“过程构图”相结合的构图过程。绘画与图片摄影要求在一幅画面中,向观众传达“完整”的画面信息,一幅画面的内容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表现整体。尤其是古典主义的绘画,追求永恒与庄重的艺术之美,作品对构图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画面中每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的关系都经过精心的推敲。电影、电视剧摄影的“关键帧构图”与此类似。一般情况下,在运动摄影中,导演和摄影师会对起幅和落幅的画面精心规划,这样的构图往往都要遵守与静止的绘画相类似的画面组织法则。
同时,电影、电视剧的影像是活动的,而非静止的,所以在画面结构方面就会有一些不同的特点,这就需要“过程构图”。在运动镜头拍摄的过程当中,特别是复杂的不规则运动,是无法完全精确控制运动过程中的构图的,这种运动过程中的构图就是“过程构图”中的一种形式。过程构图还有另外一种形式,是在拍摄一组镜头序列时,使用前后两个或数个镜头进行平衡的构图。电影、电视剧是时间性的艺术,在表现一个情节单元时,往往要拍摄一组镜头,镜头与镜头就是以特定的顺序排列起来的。在独幅的绘画构图中,画面各要素要在一个画面内建立紧密的相互制约与平衡的关系。而作为时间艺术的电影、电视剧中,前一个镜头的视觉要素也可以由下一个镜头的视觉要素来平衡。这样一来,两个或多个构图以一定的时间序列形成一个整体,如果把其中的单个构图取出来单独进行分析,则是不完整的构图,这也是一种“过程构图”的形式。(www.xing528.com)
然而,无论是过程构图,还是关键帧构图,视觉信息的传递与诠释都是需要策略的。因为每一个视觉主体(无论导演、摄影师抑或观众),都有一个对影像进行“主观化的优化”程序。也就是说,光线进人眼球后,通过视觉的图与地概念、完形理论、错觉等等视觉特征,再加上视觉主体的感受与理解,视觉主体才能够判断影像的时间、空间、安全或危险、平衡或不平衡、美或不美,从而创造影像、欣赏与思考影像。
不同的造型有不同的组织水平,只有那些组织得好的造型才能给人带来愉悦的视觉感受。在很多情况下,表现对象本身还很难达到高度组织水平的“造型”要求。这就要求艺术创作者优化表现对象的造型组织水平。以电影、电视剧摄影创作来说,摄影师面对的拍摄对象已经被导演整体地优化过了。无论是场景和道具的设计,还是演员的造型与表演……不仅符合故事情节气氛的需要,而且还蕴含了导演的审美意识以及美学追求。摄影师在将这些被摄对象记录在磁带或胶片上时,又进行了第二次的主观化的优化。不同的摄影师面对同一个故事、同一个拍摄环境会有不同的审美理解,会选择不同的镜头方式、影调控制、照明设计等手段,将所拍摄的对象以特定影像结构表现在银屏上。到了收视环节,当观众观看这些影像时,又加人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影像在观众的脑海里再一次成为被欣赏者主观化了的造型。所以,造型不是静止的,是一个动态的主观化的概念。格式塔心理学派总结的完形法则不仅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个主观化的优化的内在奥秘,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影像构成的原理,解读对影像的感觉,对影像创作具有重要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