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3.1 对政策依赖行为的检验
实验题目l:您认为当股市大幅下跌的时候(比如2008年),政府会不会“托市”?
A:会 B:不会
C:不知道 D:要看具体情况
实验题目2:您认为很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对于您的投资行为有帮助吗?
A:非常有帮助 B:有一些帮助
C:不是很有帮助 D:没有帮助
图7.5 实验收益显示界面
实验检验结果如下:
图7.6 实验题目1的结果
图7.7 实验题目2的结果
实验检验结果分析如下:
在实验题目l中有55%(l09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A,有l0%(20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B,有5%(l0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C,有30%(60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D。在实验题目2中有7l%(l4l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A,有2l%(42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B,有6%(l2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C,有2%(4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D。
实验数据结果显示,超过一半的被试者认为在股市大幅下降的时候,政府会托市;超过九成的被试者认为很好地理解政府的政策会对自己的投资行为有所帮助,其中六成的被试者认为是非常有帮助的。这也反映出我国投资者认为政策对我国的证券市场有很大的影响力,他们在投资决策的过程中会把政府政策当作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考虑,使得投资者会对政府的政策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这在证券市场上也是很明显的中国特色。因为在我国证券市场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一直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所以政府的政策总是在关键时刻干预证券市场并且影响很大,这就使得个人投资者在实际投资行动中不得不考虑政府的政策变化这一重要因素。
7.1.3.2 对确定性行为的检验
实验题目3:现在有两只股票可供您购买:
买股票甲,有80%的可能赚4 000元,有20%的可能无盈利;
买股票乙,一定能赚3 000元。您会选择:( )。
A : 购买股票甲 B : 购买股票乙
实验题目4:现在有两只股票可供您购买:
购买股票甲,有20%的可能赚4 000元,有20%的可能无盈利;
购买股票乙,有25%的可能赚3 000元。您会选择:( )。
A:购买股票甲 B:购买股票乙
实验检验结果:
图7.8 实验题目3的结果
图7.9 实验题目4的结果
实验检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题目3中有近2l%(42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A,有79%(l57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B。在实验题目4中有85%(l69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A,有l5%(30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B。
从实验题目3的实验数据结果可以看出,投资者在面对收益决策的时候,并不是像传统金融学的理性人假设那样首先考虑计算收益的期望值,即购买股票甲的期望收益是3 200元,显然超过了购买股票乙的期望收益,但还是有将近三分之一的被试者选择购买股票乙,即l00%获得3 000元的收益。也就是说,投资者这时所作出的决策首先考虑的因素是收益的确定性,而不是期望收益值的大小。实验题目4的实验数据结果显示近七成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A,这个结果意味着与实验题目3的结果完全相反。根据期望效用理论,在实验题目3中选B意味着满足以下偏好关系:u(3 000)>0.8u(4 000);在实验题目4中选A意味着满足以下偏好关系:0.2u(4 000)>0.25u(3 000),即u(3 000)<0.8u(4 000),显然被试者的确定性行为违反了期望效用理论。进一步分析发现,将获取收益的概率从l.0降低到0.25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比将获取收益的概率从0.8降低到0.2对人们的心理影响更大。总而言之,此组实验检验了投资者具有明显的确定性行为,而且在面对收益的时候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是规避的。
7.1.3.3 对损失厌恶行为的检验
实验题目5:如果您投资了7 000元在股市,但是很不幸,将有可能发生亏损。现在有两种可能,请问您会选择:( )。
A:肯定亏损3 000元;(www.xing528.com)
B:有80%的可能亏损4 000元,但同时也有20%的可能l元钱也不亏损。
实验题目6:如果您投资了7 000元在股市,但是很不幸,将有可能发生亏损。现在有两种可能,请问您会选择:( )。
A:有25%的可能亏损3 000元;
B:有20%的可能亏损4 000元。
实验检验结果:
图7.10 实验题目5的结果
图7.11 实验题目6的结果
实验检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题目5中有l8%(36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A,有82%(l63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B。在实验题目6中有60%(l l9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A,有40%(80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B。
从实验题目5的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者面对存在明确损失的投资方案作决策的时候,倾向于选择损失概率相对小但是损失金额相对较大的方案,这与上述面临收益时的统计决策结果是不一样的。在这个实验题目中,选B意味着满足以下偏好关系:0.8u(-4 000)>u(-3 000),并且该选项的期望损失是3 200元,显然大于答案A的期望损失3 000元,这说明存在明确损失的情况下,被试者的行为表现出了损失厌恶,并且因为对确定性损失的厌恶,被试者表现出对风险的寻求。
实验题目6的实验结果与实验题目5的实验结果不一样。在题目6中选择A意味着满足以下偏好关系:0.25u(-3 000)>0.2u(-4 000),并且B选项的期望损失是800元,大于A选项的期望损失750元,因此该实验结果符合期望效用理论的理性人假设,也就是说,在损失的概率相差较小的情况下,被试者选择了损失较小的方案。
结合上述对确定性行为的检验,其中题目3中大部分人满足偏好关系:u(3 000)>0.8u(4000),而题目5中大部分人也满足偏好关系:0.8u(-4000)>u(-3 000)。我们分析可以得出,投资者的风险态度会随着其面临的未来收益状态而发生改变的,即面对收益的时候,投资者表现为确定性行为,体现其风险厌恶的心理状况。而面对损失的时候,投资者从风险厌恶变成了风险喜好。由此我们得出,投资者实质上并不是厌恶风险的,真正厌恶的是损失,投资者对于风险的态度取决于他们在收益和损失两者之间的权衡结果。
7.1.3.4 对锚定行为的检验
实验题目7:目前股票甲的价格是l8元,市场上的利好消息在短期内会推动股价持续上涨,那么您认为之后的一个星期内在这波行情中这只股票的价格会上涨至l9元吗?并写出您认为的具体股价。(另一部分被试者的实验题目基本是相同的,只是把数值l9改成了22)。实验检验结果如表7.l所示。
表7.1 锚定行为的实验检验结果
实验检验结果与分析:
在这个实验题目中,有60名被试者参与回答了关于股票甲的股价是否会达到l9元这个问题,其中50名被试者给出了具体的数值,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答案的平均值为l9.93,中位数为l9.8;有59名被试者参与回答了关于股票甲的股价是否会达到22元这个问题,其中52名被试者给出了具体的数值,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答案的平均值为22.85,中位数为22.9。
从实验检验结果来看,被试者很明显会受到实验题目中给定数字的影响。在被试者根据题目信息判断具体股价的时候,总会把未来的股价在题目已知数字信息的基础上进行估算,很少有被试者给出的估值会远远偏离题目已知数字的。当实验题目给出未来股价是l9元的时候,即所谓的低锚定值时,被试者的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答案的平均值为l9.93,中位数为l9.8;当实验题目给出未来股价是22元的时候,即所谓的高锚定值时,被试者的实验数据统计结果显示答案的平均值为22.85,中位数为22.9。也就是说,从整体上来看,被试者给出的具体股价都在接近l9(或者22)的一个可接受的正常范围内。因此,在实际决策过程中,如果证券分析师给出一只股票的所谓目标价之后,人们就会参照这个数值作为初始参照值,对这只股票价格产生锚定效应,从而产生非理性投资行为。因此,这组实验检验结果显示被试者存在明显的锚定行为。
7.1.3.5 对框架依赖行为的检验
实验题目8:如果选择进行该实验,您将得到5 000元(虚拟货币),那么请问以下两种证券产品,您会选择:( )。
A.股票甲有50%的可能赚l 000元,有50%的可能不赚不赔;
B.债券乙肯定能赚500元。
实验题目9:如果选择进行该实验,您将得到6 000元(虚拟货币),那么请问以下两种证券产品,您会选择:( )。
A.股票甲有50%的可能亏掉l 000元,50%的可能不赚不赔;
B.债券乙肯定会亏掉500元。
实验检验结果如下:
图7.12 实验题目8的结果
图7.13 实验题目9的结果
实验检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题目8中有42%(84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A,有58%(l l5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B。在实验题目9中有73%(l45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A,有27%(54人)的被试者选择了答案B。
这组实验题目检验的是个人投资者是否存在框架依赖行为。实验数据结果表明,在实验题目8中大多数被试者选择B,但是在实验题目9中大多数被试者选择A,从这一结果来看,被试者显然产生了框架依赖。如果根据最终的财富状态,这两个选择问题是一样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实验题目l对投资决策的表达是从盈利的角度,而实验题目l对投资决策的表达是从亏损的角度。实际上,实验题目9就是由实验题目8在最初的投资金额上加上l 000元,并从所有的结果中减去l 000元得到的。面对本质上相同的决策问题,被试者由于两者表达方式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投资行为,说明被试者存在框架依赖行为。进一步分析这组实验检验结果,说明事先给予的财富并没有影响被试者的投资决策行为,资产相对于某个心理参考点的变化是影响人们心理的实质变量,而非最终的财富量,也就是说,价值或是效用的载体应该是财富的变化,而非包含当前财富在内的最终的资产位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