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学理论中,一般把人们对不确定条件下各种未知变量的认知假定为了解其概率分布;而具体到决策过程,则认为个体所遵循的基本法则是贝叶斯过程,它原是后验概率的方法。贝叶斯规则对于决策理论十分重要,因为它假定了个体理性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动态特征,即持续调整与学习过程,该思想在预期效用理论中是被充分强调的。因此,预期效用的最大化亦被称之为贝叶斯理性。那么,人类决策过程或者说信息加工过程是否真的遵循贝叶斯法则呢?实验经济学家特别是一些心理学家提出了异议。
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就是把人看成信息传递器和信息加工系统,它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主要是认知过程,如注意、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和语言等。这种观点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以计算机加工的观点来研究人的心理学活动,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信息加工过程,它包括感觉输入的变换、简约、加工、存储和使用的全过程。按照这一观点,认知可以分解为一系列阶段,每个阶段是一个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某些特定操作的单元,而反应则是这一系列阶段和操作的产物。信息加工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都以某种方式相互联系着,认知心理学家关心的是作为人类行为基础的心理机制,其核心是输入和输出之间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事实上,人们在认知过程中会尽力寻找捷径。根据S.T.Fiske和E.Taylor(l99l)的研究,人类是“认知吝啬鬼”,即人们总是在竭力节省认知能量。考虑到我们有限的信息加工能力,我们总是试图采用把复杂问题简化的方法。我们常用以下集中方式实现这个目的:①通过忽略一部分信息以减少我们的认知负担;②过度使用某些信息避免寻找更多的信息;③接受一个不尽完美的选择,因为这已经足够好了。“认知吝啬鬼”策略可能是有效的,因为这样做可以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认知资源来加工几乎无穷无尽的信息。但这些策略也会产生同样的错误和偏差,特别是在我们选择了错误的策略,或者在匆忙中忽略了重要信息的情况下。承认我们是“认知吝啬鬼”并不意味着我们注定就会歪曲事实。一旦我们了解自我局限及人类大脑中普遍存在的偏差,就可能会更好地思考,做出更明知的决策(饶育蕾,刘达锋,2003)。(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