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了解实验经济学的原则和应用

深入了解实验经济学的原则和应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因此,实验经济学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实验经济学通常是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针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操控某些条件量、观察决策者的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l93l年,瑟斯通对效用函数的实验研究揭开了实验经济学的帷幕。实验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深入了解实验经济学的原则和应用

1.2.3.1 实验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传统经济学研究依赖于理性人假设,认为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是不科学的,并认为经济学是一种非实验科学。然而,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开始尝试运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学,修改和验证各种基本的经济学假设,这使得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实验以及各种数据的收集处理,从而使研究结果变得更加真实可信。因此,实验经济学与行为金融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许多学者认为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之所以受到制约,其根本原因就是传统经济学仅仅依赖于现实经济数据而非实验数据。如果无法进行可重复性的实验研究,那么经济学理论与模型的检验必定会受到限制(因为仅凭现实经济数据将难以客观判断经济学理论与模型的有效性)。通常,自然科学所遵循的研究原则是理论创新与实验检验之间的交互推演:新的实验发现推动了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则要求有新的实验设计用于检验其客观真实性。于是,当理性人假设无法揭示现实人的经济生活和经济行为时,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便开始尝试运用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并试图以此来验证和修改已有的经济学假设。这就使得经济学研究开始依赖于行为实验设计和各种实验数据的收集处理,以及对现实人的经济心理与行为的分析和了解。因此,认知心理学家对人的行为决策与判断的分析以及实验经济学家对经济学理论的实验检验,成就了这一新兴研究领域,也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提供了研究思路和方法启示。

实验经济学通常是在可控的环境条件下,针对某一经济现象,通过操控某些条件量、观察决策者的行为并分析实验结果,以检验、比较和完善经济理论。其目的是通过设计和模拟实验环境,探求经济行为的因果机制,验证经济理论或帮助政府制定经济政策。因此,经济学的实验方法就是给予经济学家一种直接的责任,即把可控的实验过程作为生成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而这些过程也可以在其他实验室中重现。

l728年,尼古拉斯·贝努利(Nicholas Bernoulli)提出圣彼得堡悖论。但是,直到200多年之后,经济学家才开始逐步认识到“实验可以在经济学中发挥作用”。实验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三股思潮。

l93l年,瑟斯通(Thurstone)对效用函数的实验研究揭开了实验经济学的帷幕。瑟斯通用实验方法确定了个体的无差异曲线,大约20年后卢西斯(Rousseas)和哈特(Hart)考察了现实中的利益刺激,重新进行了瑟斯通的实验。l944年,冯诺伊曼和摩根斯坦的著作《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发表,建立了期望效用理论和博弈论。20世纪50年代,阿莱(Allais)提出对人面临不确定性下的选择进行实验,发现实验结果与期望效用理论不一致,提出了著名的阿莱悖论,这是最早通过实验提出的对期望效用理论的怀疑。

另一股思潮是伴随着博弈论的发展而产生的。l950年,决瑟尔和弗鲁德构造了著名的博弈问题的“囚徒困境”,这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兴趣,但早期的博弈实验都是围绕着重复的囚徒困境及其变型展开的,纳什曾指出,实验中存在许多局限,例如很难在零和博弈中将参与人的行为视作重复博弈。此外,不同阶段人的选择也不一致。

第三股思潮以著名经济学家哈佛大学爱德华·张伯伦教授为代表。l942年,他首次在课堂上对市场进行实验,建立一个实验性市场以检验竞争性市场均衡的条件,实验结果与竞争性均衡结果并不一致。正是这一实验启发了当时实验的参与者弗农·史密斯。他到珀杜大学工作的第二年,首次在课堂上以他的学生为对象进行竞争性均衡实验,与张伯伦的实验中一对一的交易方式不同,他使用了证券市场所采用的双向口头拍卖的集中交易方式。他发现,即使在很少的信息及适度数量的参与者的情况下,市场也能很快地收敛到竞争性的均衡状态。由此史密斯证明了大量的、具有完美信息的经济代理人不是市场效率的要求,这与人们习惯的经济理论有着本质区别。l962年,史密斯将多次实验的结果组织成论文发表于权威杂志《政治经济学》上,如今这篇论文被认为是实验经济学诞生的标志[12]

实验经济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20世纪30—50年代,其具有三大标志性的经济实验。第一类是前文所提到的个人选择实验,试图通过实验手段了解影响个人效用偏好的因素和规律。第二类是关于博弈论的实验。有关博弈的实验已经格式化为著名的囚徒博弈。以著名的囚徒博弈为起点,其他还有信誉效应、公共品抉择、议价过程等方面的博弈研究。第三类是关于产业组织的实验,主要特征是构建虚拟市场和组织形式,在不同的信息和市场条件下,研究人的行为、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对市场价格的影响。罗兹(Alvin E.Roth)曾进行过有关行业结构的早期调查,其后张伯伦(Chamberlin)以及西格尔(Siegel)、弗拉克尔(Fouraker)的著作问世。

第二个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至今,实验经济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实验设计和构思不断创新,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断完善,然而研究结果和证据则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结论相去甚远,从而对传统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挑战。20世纪60年代末,学者们开始思考实验方法可以解决的经济学问题。80年代后,弗农·史密斯、普罗特、格里瑟等开创了一系列新的研究方向并取得了富有革命性的成果[13]。弗农·史密斯的经济实验包括拍卖、公共品选择、航班时刻表设计、能源市场设计、政府采购、国有资产拍卖、规制设计等,从而大大丰富了人们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认识,他也因此获得了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实验经济学对社会经济问题与现象的研究过程如下:构造模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归纳统计—获得结果。实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把社会中的人作为被试者,所要验证的是人的行为命题,因而需要借助心理和行为分析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一是运用行为理论来完善和改进实验。例如,针对行为人对重复行为有厌烦的心理,在实验设计中运用价值诱导方法,并把实验时间控制在三个小时内。二是运用行为理论来解释实验结果。许多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出现差异,其原因是传统经济学理论假设行为人是理性的,然而被试的行为却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所以只有运用行为理论来分析被试的非理性行为,才能很好地解释实验结果。可见,实验经济学的重要性在于(正如弗农·史密斯所强调指出的):一项未经实验验证过的理论仅仅是一种假设,大部分经济学理论被接受或被拒绝的基础是权威、习惯或对假设的看法,而不是基于一个可以重演的严格证实或证伪的实验过程。然而,实验经济学则可以把验证过的知识引入经济学领域,从而使得人们了解真实的市场运行模式。同时,实验中的可控过程作为生成科学数据的重要来源,其数据采集的严格标准也日益受到经济学界的重视。(www.xing528.com)

由于实验经济学的研究过程是可控的,因此对这类研究模式提出了数据采集过程的严格标准,同时,它作为研究模式也为行为金融学提供了研究方法与路径,主要包括:①根据实验现象推测假设模型;②对假设模型进行实证检验;③采用合适的理论模型对异常现象做出有效解释。目前,人们越来越多地对金融投资决策、特别是涉及金融市场的有效性和稳定性的决策内容,诸如金融市场的定价机制等进行实验设计和模拟分析。

1.2.3.2 实验经济学的方法论贡献

实验经济学突出的特色在于理论研究工具的创新,它引进实验的研究方法,这是经济学方法论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其在研究方法上有以下四点贡献。

(l)传统经济学研究一般运用逻辑(数理)演绎和计量统计的方法,而实验经济学提出了一种实验的研究方法,对传统经济解释的方法进行了拓展。

由于传统经济数据的不可重复性以及数据的“整体性”缺陷,一些经典的经济学模型是缺乏对理论的检验能力的,实验经济学则弥补了传统检验方式的这些缺陷。实验经济学家认为,实验工具至少具有两个优点:重复特性和控制特性。经济学家可以再造实验以克服自然经验数据不可复制的不足,同时,实验室条件的可操作性又防止了各种与之相伴的不可观察因素的变化。实验的这些特性可以使参与人面对只与理论相关的环境因素,而不必面对理论问题以外的其他影响因素,这样能够得到比有关理论验证更纯粹的经验数据。

(2)实验经济学抛开传统的“经济人”的行为假设,代之以实证命题,作为理论和实践探讨的出发点。正如前文所述,传统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是存在诸多争议的,实验经济学认为将经济参与人定义为可犯错误的、有学习能力的行为者更具有现实的合理性。因为经济当事人解决决策问题时,并不经历与经济学家相同的思考和计算过程。

(3)实验经济学遵从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传统。实证主义一直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遵从的一般范式。经济学家希望能继承长期以来自然科学重视经验的实证传统,体现理论解释过程的“确定性”和“实证性”。实验经济学强调经济学的可实验性。实验经济学家从来对“社会科学不可试验”的论断持否定的观点,认为经济理论完全具备以实验检验的条件。实验经济学遵循内曼-皮尔逊统计推断理论的思想传统,强调实验在检验理论预期中的证实和证伪作用,实验经济学就是要再造理论的环境和机制基础,得到所需的观察结果来检验理论解释,看理论解释的预言与所观察到的事实是否一致。实验的观察结果符合“理论预测”的频率越高,理论预期的可信性就越高。当理论预测受到实验检验出现与观察结果不一致,虽经过多次实验排除其他因素影响之后,仍多次出现与理论预期相背离时,就完全有理由怀疑原有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4)实验经济学试图明确经济理论和经济实验的统一分析结构,以此作为研究工作的基本起点。

传统经济分析的结构遵循一种从初始条件,通过契约规则,到行为结果的逻辑方式。实验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更明确的说明。史密斯倡导建立一个与主流经济学研究相衔接的系统,并将这个统一的经济研究体系总结为:环境、制度和行为。环境,即促使当事人行动或交易的初始禀赋、偏好及行动成本。制度,即对市场交流(买方出价,卖方出价)进行的定义,明确信息交流规则和行动规则,确立信息或行动所导致的某一结果的内部控制机制。参与人行为,指在既定环境和制度条件下,参与人的决策或行动。史密斯认为实验经济学主要进行检验和研究的是参与人行为,同时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参与人在不同的机制下,会做出不同的决策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