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个促进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因素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可见,行为经济学并未抛弃传统经济学中的正确观点。尽管尚有争议,但是行为经

行为经济学的兴起及其影响

多年以来,经济学界的不少学者对于经济学人性假设的不现实性持续提出了严谨的批评,并提出了更贴近于社会经济生活现实的人性假设。这一更正视人类本性的经济研究理念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导致了行为经济学思潮的兴起,并最终促成了行为经济学的诞生。

1.1.2.1 行为经济学的发端

行为经济学的发端是由一些看似偶然的因素所促成的,其中一个主要因素是贴现效用模型(discount utility model)和期望效用理论(expected utility theory)受到了广泛质疑。在20世纪中叶,一方面,期望效用理论和贴现效用模型分别作为在“不确定条件”以及“跨时期选择”条件下计算效用值的工具,已经被众多的主流经济学家所接受;另一方面,一般意义上的效用概念非常宽广,而期望效用理论和贴现效用模型是建立在众多精确假设之上的,这就很容易使之成为行为经济学家所攻击的对象。在这一争论中,有的论文是针对期望效用的反常规推论而写的,比如《风险、不确定性与原始的公理》[2]和《财富的效用》[3]等;还有的是对“贴现效用模型”指数形式的贴现函数提出异议,如《动态效用最大化中的短视行为和不连续性》[4]。这些论文都对行为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20世纪后半叶,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预期理论:一种风险决策分析方法》[5]和泰勒(Richard Thaler)的《动态非一致性的实验证据》等论文,不仅对“期望效用理论”和“贴现效用模型”提出了与前人相似的异议,还设计了有说服力的实验,从而使新的理论在一定条件下易于被证实。这标志着行为经济学的创立。

另一个促进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因素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发展。过去,心理学家曾认为“大脑”是一个“刺激—反馈”的机器,但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旧的比喻被逐渐舍弃,而将大脑比作一个“信息处理器”的理论开始主导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信息处理器的比喻又引出了诸如“问题解决”“决策过程”等新的研究课题与经济学中“效用最大化”的概念相关性颇大。随后有一大批的心理学家投身到经济学模型与心理学模型的对照研究之中。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预期理论:一种风险决策分析方法》和《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启发式偏向》[6]两篇文章。

继这两篇文章之后,行为经济学发展的另一个里程碑是l986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举办的一次学术论坛,很多优秀的行为经济学论文在这次论坛上发表。l0年后,一本以收录行为经济学论文为主的杂志《经济学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诞生。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卡尼曼和特沃斯基被人们认为是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开创者,但他们两位都只承认自己完全是心理学家,而非经济学家。真正将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的行为学研究和金融学、经济学很好地结合起来的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的金融学教授泰勒(Richard Thaler)。他早期发表的两篇论文《推进一个消费者选择的新理论》和《股市是否反应过度》备受学术界推崇。

纵观行为经济学的发展史,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和心理学联姻的产物,这两门学科都有各自的发展历史,200多年来分分合合,在20世纪下半叶终于相互撞击出了火花。所以说行为经济学不是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它是一种因引入心理学而引导经济学研究更贴近现实世界真相的思想。

1.1.2.2 行为经济学的进展(www.xing528.com)

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进入了被称为“第二波行为经济学研究思潮”的新阶段。此次行为经济学的研究进展与开创初期相比,在研究内容和研究环境上都有了质的差异。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行为经济学在其第一阶段主要是关注于传统经济学假设的不足,而目前行为经济学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仅仅局限于对传统人性假设的挑战,而且还进一步借用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修正后的理论假设融入经济学模型之中,致使行为经济学由一颗“假设”的种子,渐渐冒出了“变量”、“模型”的枝丫。新的一批行为经济学家已经将行为经济学慢慢渗入到当前经济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之中。如果说在发端阶段,因较多的心理学家介入行为经济学研究领域而受到传统经济学家的指责,那么在第二阶段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学家则肩负起了不可推卸的责任。例如,拉布森(David Laibson)教授运用经济学分析工具讨论宏观经济问题时,加入了一些心理变量;恩斯特·费尔(Ernst Fehr)在分析劳动力市场经济学核心问题时,将“人们不是百分之百的自私”的假设融入了经济学模型。可见,在这些研究之前,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等学者更关注于对传统经济学中人性假设本身的批判,而这些出现在行为经济学第二波思潮中的研究内容,则更注重心理学与传统经济学两者在建模、应用等领域的融合。换言之,第二波行为经济学研究思潮沿用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工具,以努力增强经济学对现实社会经济生活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在构筑行为经济学模型的过程中,行为经济学家进一步证明,传统经济学模型中很多典型的假设,诸如百分之百自私、百分之百理性、百分之百自我约束以及其他很多假设等,并不为社会经济现实所支持。

从研究环境上来看,在美国一些顶尖的经济学系中,教授们为研究生专门开设了行为经济学的课程博士生在行为经济学领域中寻找毕业论文的选题。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这一研究领域中,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被营造出来了,行为经济学家的听众已经不再局限于心理学家和经济学家。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行为经济学研究不仅建立在承认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前提之上,同样也建立在接受主流经济学的大多数理论假设的前提上。可见,行为经济学并未抛弃传统经济学中的正确观点。

总之,第二波行为经济学研究思潮继续沿用了主流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然而它表明沿用传统经济学方法以研究传统经济学问题不应基于特定的理论前提,诸如完全自利、完全的自我控制以及其他许多主要用于经济模型但尚未得到行为证据支持的辅助性假设。当前,行为经济学思想已经逐渐地融入到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之中,例如宏观经济学领域的拉布森和劳动经济学领域的恩斯特·费尔都已经确立了他们在主流经济学中的地位。

尽管尚有争议,但是行为经济学已经接近“进入主流”,特别是在美国一流大学中更是如此。近年来,行为经济学研究人员的聘用、终身教职的授予以及频繁召开行为经济学学术会议的情况都反映出其正日益为人们所接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