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何桂山:百代钻针唱片的完整介绍

何桂山:百代钻针唱片的完整介绍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何桂山,即属文武昆乱不挡、唱做兼擅之一代名净。前一派何桂山可为代表,后一派则前人盛推穆凤山。诸净行名宿唱片非一二言可尽,容另详,今但述何桂山之唱片。百代钻针唱片,初发行时片纹皆由内转外,纹粗质厚,片心刻字,标明演员剧目。就予所知,何桂山之外,金秀山、刘永春、裘桂仙、尹小峰、金少山、裘盛戎皆录有此段唱片,金氏父子及裘盛戎所录且不止一次。惟裘桂仙曾于蓓开、百代两公司录有唱片,规矩而已。

何桂山:百代钻针唱片的完整介绍

京戏净行又称大面(疑自“戴面具”之音义转化而来),或谓之花脸,有文武之分;而文净中又有铜锤与架子之分。铜锤亦称黑头,重唱工(“铜锤”取义于《二进宫》之剧中人徐延昭,彼手中道具为铜锤,且专以唱工为主;“黑头”则指尉迟恭包拯一类角色,皆唱工花脸应工者);架子花则重做派。此盖为戏曲界之通称。建国以来,首都京剧界执净行牛耳者厥惟裘盛戎与袁世海。裘虽重唱而实讲求念、做,人乃视为全才;袁则以架子花擅胜场。其实京剧初起时,并未划分如此之细。如何桂山,即属文武昆乱不挡、唱做兼擅之一代名净。桂山行九,人皆以“何九”称之而不名。其艺龄甚长,光绪间已大红,入民国后年事已高,以潦倒困顿而病逝。其演昆曲,凡《嫁妹》《山门》《火判》之属,皆有独到处,足见武工之深与工架之美;然必有嗓始能随笛与唢呐声而引吭高歌也。其演皮黄则以唱工为主。弟子裘桂仙,即盛戎之父,能传其唱法。铜锤一脉,得裘氏父子发扬光大之,功不可泯;而何之昆剧与念做工架,则失传久矣。

清光绪末年,法商百代公司发行钻针唱片,邀票界闻人乔荩臣、王雨田等代为延聘京师著名演员录音制片,自谭鑫培以下,被邀请者甚众,当时何桂山亦在网罗之列。然第一批每人仅录一二片,如老谭本人由梅雨田伴奏,歌《卖马》《洪羊洞》各一段,不过一张半唱片耳(谭氏共有唱片七张半,余六张皆入民国后所录制者)。何氏所录亦仅二张,计《御果园》与《太师回朝》为一张,《铡包勉》与《双包案》为一张。何为京剧界净行开山人之一,而留在人间者,惟此唱片两张及照片一二帧,真可惜也。

京戏花脸唱腔,据专家谈,盖分两派。一派以实大声宏、淳直古朴见长;一派以花哨妩媚、巧夺天工讨俏。然此固亦就其大体言之,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即所谓以花哨讨俏之唱工花脸,其嗓音亦须高、宽、亮兼备也(自金少山中年以后,铜锤调门始降至六字调以下,有宽厚而乏高亮之音矣)。前一派何桂山可为代表,后一派则前人盛推穆凤山。穆无音响资料传世,论者谓刘鸿昇在改演老生前唱净时即以穆为宗,又清末民初票友中有讷绍先,据云亦传穆之唱法者也。而裘桂仙实兼两派之长云。在清末花脸中有音响传世者,除何九外,名演员有金秀山、刘永春、郎德山、梅荣斋,以及稍后之刘永奎,皆属淳直古朴一派;而金秀山、少山父子尤以实大声宏蜚声菊苑。若就唱片言之,则何九之唱,于近代演员中实最近古。而讷绍先之唱法(此外尚有刘寿峰,亦与绍先接近),已开民国以后唱工花脸之风气声带能翕张顿挫,转折处每用小颤音,不全靠直往直来矣。诸净行名宿唱片非一二言可尽,容另详,今但述何桂山之唱片。

百代钻针唱片,初发行时片纹皆由内转外,纹粗质厚,片心刻字,标明演员剧目(如何桂山即标为“京都庆寿班头等名角”云云)。后乃改为由外转内,以红色雄鸡为商标,废刻工而一律用圆形图案纸粘贴于片心。何之二片但有由内转外者,入民国后即未再翻制,故较难得。予于三十年代末,在北京西长安街旧货店得《御果园》《太师回朝》一张。后华粹深教授得杨敏如先生所赠片,中有何之《铡包勉》《双包案》,予始得见之。吴恩裕教授所藏片中,亦仅有《铡包勉》《双包案》一片。予曩时曾分别从华、吴两先生处借到何此片聆之,随即完壁归赵。“十年浩劫”中,华藏唱片尽付劫灰,吴所藏佳品亦不复存,仅予所藏者幸无大损失。六十年代中期,中国唱片社内部发行京剧资料片,将何之《太师回朝》与《铡包勉》合为一片,复制问世,予亦入藏。至八十年代,予又从朱学昀君处展转得《双包案》录音(乃以予所藏何之《御果园》录音易之而得者),于是二片四唱段始成全豹。今以次述之。

《御果园》“提起了当年投太原”二黄原板一段,为铜锤正宗唱法。就予所知,何桂山之外,金秀山、刘永春、裘桂仙、尹小峰、金少山、裘盛戎皆录有此段唱片,金氏父子及裘盛戎所录且不止一次。金秀山于百代钻针片、物克多钢针片各录有一段;少山则在长城、百代两公司各录有一段;盛戎五十年代在中央人民电台有此戏全部唱段录音,今不知存否;[1]另在国乐及解放后之中国唱片社各录有一片两面(包括第二段“拆书”原板)。足见此段乃铜锤花脸唱工戏必修课。何氏此段仅省为八句,唱词云:何之歌皮黄,嗓音有一特点,为其他净行演员所无者,即发声中带有变嗓哭音,一似音量不济,以致音色多变;其实正是何专使本嗓使然。后人不复效之,亦不必效也。如此段中“将魁元”之“将”字,即出变嗓哭音。其他唱段亦均出现,详见下文。

提起了当年投太原,建成元吉怒发冲冠。某一言未发推出斩,多亏了乔善公救我命还。二次里山后投刘主,晋阳王他待我恩重如山(以下应尚有四句至六句,何皆略去)。到如今演什么三跳涧(其下应尚有二句至四句,何亦略去),活活地冻坏了将魁元。

何氏此唱段有数处特点:一、“提起了”三字,一般唱法皆平平而出,金派尤为明显;何则于“起”字用力上挑,突出其为上声字,因之“了”字亦不平板。此种唱法惟裘桂仙略有其遗韵,然已无何之明白清晰矣。二、诸家唱词皆作“乔公善”,独何唱作“乔善公”,不知孰是。然何摆此三字工尺殊自然,他人唱“公善”,反稍嫌牵强。三、“晋阳王”之“王”字,今之唱法皆上扬作阳平。何则向下抑读作去声“旺”字,十分受听。鄙意此处足可供后人借鉴,如依何腔,沉着雄浑,极有深度。然何此片亦有草率处,如“怒发”之“发”,“多亏了”与“活活的”,皆走低音,其中除“多亏了”有此一种唱法可走低腔外,其他两处皆病力懈而字音不美。至于“太原”之大腔,“三”字之拖长发立音,皆堪取法,有足多者。鄙意此唱段实为精品,中国唱片社未予复制,殊可惜也。

《太师回朝》亦名《大回朝》,为净行唱工戏中开蒙戏,凡演铜锤者,皆应习之。然此本开锣戏,久不为人所重,予曾数见之,大都列于开场前三出内。王泉奎初下海,在京津两地每演前三出,予即见其演过。而名演员如金少山、裘盛戎,皆不贴此戏。惟裘桂仙曾于蓓开、百代两公司录有唱片,规矩而已。早年科班演此,头场例唱唢呐腔,今何唱此段,亦只用胡琴伴奏矣。予所藏何氏片,此面已多伤残,而中国唱片社复制之资料片,所用底版亦磨损过甚,故两者音响效果皆欠佳,以致唱词无从悉知。[2]然亦有数处可表而出之。一、首句二黄导板“将人马扎皇城休要啰唣”之“啰”字,拖腔有变嗓哭音。二、第三句“在午门下麒麟扬尘舞蹈”,裘派词也,何则将后四字唱作“忙登御道”,实裘桂仙第七句词中之后四字,疑何于此二处之唱词加以互倒(何片只录六句,无末二句)。然以句意通顺与否言之,似何词稍胜耳。三、通行唱法五、六句皆作“文班中不见了三朝(或作‘比干’)元老”,(夹白“武班”),“武班中不见那飞虎英豪(谓《封神演义》中之黄飞虎)”;而何此段则唱作“东华门观不见文官开道(夹白‘西华门’),西华门也不见武将来朝”,与一般唱法迥异。录此备考。

何在此片中夹白“西华门”三字,全作低音下沉,愈念愈低,实为老路净角念白习见之法。此种念法虽来源甚古,实不中听,而钱金福、宝森父子之白口皆多此种念法,鄙意似不可取。而裘桂仙唱片此处夹白“武班”二字,音虽低沉而富音乐性,即胜何氏多多。予意艺术传统诚不可废,然必能鉴别精粗优劣,始可言批判地继承也。(www.xing528.com)

《铡包勉》一剧,一度濒于失传。自裘盛戎自挑大梁,始将此戏重排上演,今有录音传世。然裘演此戏,实大歇工;即丑角包勉,亦无戏可以发挥。全剧惟二丑扮赵炳,较为突出,往往有喧宾夺主之嫌。故盛戎自六十年代将《赤桑镇》改编上演以后,每以《铡包勉》与《赤桑镇》连演,尚差强人意。何桂山此片之唱段,为西皮导板接原板;而盛戎演此,只唱散板,殊觉乏味。今将何之唱词转录于下,其中有一二处仅凭听觉臆测,不敢必其无误也:

[西皮导板]一言怒恼(哇)包文正(哪)![原板]骂一声小包勉胆大的畜生。睁开了尔狗眼长廊观定,两廊下俱都是六部的上人。叫王朝和马汉铜铡抬定(哪),[摇板]长亭上铡包勉即刻登程。[3]

按包拯字希仁,谥孝肃。不谥文正,更不以“文正”为字。而小说戏曲中每言“包文正”,且往往自称“文正”,是齐东野语也。何九此戏亦自称“包文正”,显然欠妥;故裘盛戎之台词即改为“在长亭怒坏了龙图包拯”,清通多矣。何此一唱段有数特点:一、垫字多。如“恼”字后垫“哇”字,“正”字后垫“哪”字;“抬定”后又垫“哪”字。按铜锤腔以淳直古朴见长者,每以垫字多为病。然何此段之垫字,恰为便于施音使腔而设。如“恼”不下垫“哇”则欠响,且不易体现其平直古朴之特点,故知垫字与否,亦不能一概而论也。“正”与“定”后垫“哪”,皆便于行大腔,腔有曲折而音域宽,且使转清楚,皆铜锤之规格唱法,今已不数数见矣。二、“畜”字不上口。三、“观定”之“定”字不垫字,而收音略有归“ng”痕迹,是已受京音影响之证。四、中间四句原板之道三字皆高唱,似雷同而实有气氛,足以体现包拯之怒发冲冠也。末句唱散,“登”字亦略有“ng”痕迹,与第三句末字“定”之收音相近。自唱词全文观之,并与盛戎散板台词参校,疑何此段词仍有删节。惟此剧在盛戎以前之唱法究应如何,今人知者已鲜,惟待老顾曲家及梨园老辈出而证之矣。

《双包案》一剧亦久已绝迹歌坛,以其演人妖斗法,不免宣扬迷信也。后旦行重排女妖戏《碧波潭》(又名《碧波仙子》),曾穿插“双包拯”关目,然已非旧观。原剧本为可以单行之折子戏,往时科班中学员众多,每以两唱工花脸(多为童伶)同台较量,以博观众青睐。如成年人搭班以两铜锤应工之角色同台合演,殊不易觏。以此戏真假包拯必功力悉敌乃能铢两相称,不似《父子会》之小黑(尉迟宝琳)唱词甚少,不足与主角匹敌也。《双包案》之特色,在于真假包拯同台先后皆唱一腔一词,如为上句,即先后同唱此上句,然后再先后同唱下句。以角色牌次言之,真包为主,假包为次;而以先后言之,则真包先唱,假包后唱。后唱者如过分卖力,则喧宾夺主;如视真者为逊色,则压不住阵脚,不免泄气之嫌。故假包之劲头尺寸,尤难掌握。予曾聆金秀山、桂荣元在物克多公司所录唱片,金、桂分演真假包拯,而桂为秀山弟子,年少气足而韵味逊之,虽同使一腔,同唱一词,而泾渭自判,甚为难得。今中青年花脸宗裘者多,单独上演,似皆有形似之处。倘重排此戏,以两净同台,一试修养高下,或较可观。惟今之中青年皆争列人前,耻居人后,唯恐人不以头牌视之,则纵使此戏重被挖掘,并不计其宣扬迷信与否,恐亦无人肯演也。何此戏唱段,为真包第一场所唱,以西皮导板发端,原板扯四门,末句摇板收尾。裘桂仙在高亭公司亦录有同一唱段之唱片;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裘盛戎在电台亦有此一段之录音,唱法悉遵乃父,虽无创新处,而平正规矩,典型俱在。惜久未再聆及,恐已不存矣。今录何之唱词于下,并以裘派词比勘之:

[西皮导板]包龙图(裘派作“奉王命”)离都城鸣金(哪)开道,[原板]虽然是铁罗汉走进监牢(裘派作“走进了禁牢”)。带领着(裘派作“随带着”)王朝马汉张龙赵(裘派同。为合辙趁韵,乃省去赵虎之“虎”字,作歇后语,未免鄙俗不论),虎头铡锯多少恶棍刁豪(裘派作“土豪”)。每逢到三六九开门(哪)放告,(转摇板,为七句字,末字为“劳”,全句未听清,词句不详)[4],(裘派末句为“每日里为国家受尽辛劳”。)

何氏此段亦有两垫字,即“金”后与“门”后各垫“哪”字。“金”本闭口音,垫“哪”字改为开口音,自较响亮有味,裘派唱法同。又“城”字有拖腔,与裘派各有千秋。至“门”字后加“哪”,较平直规矩,而裘氏父子不垫字而用鼻音收腔,确有出蓝之胜。惟何唱“放告”之“放”字有腔,不平板,不压抑,有味有韵,视裘派唱法为优。而何此一段最足多者,厥为“刁豪”之“刁”字。夫裘派用“土”字,虽上声亦须着力,终不免有痕迹(当时唱法亦甚可取);而何用“刁”字乃平声,不着力即响而满,何唱时亦并未突出,仅用半音带过,然效果反极显著。可见京戏唱词虽近鄙俚,然一二字之异,便有深浅高下之别,正未可等闲视之。予意此两种唱法实可并存,自何、裘师徒言之,可谓平分春色,各有千秋;而自后学者言之,可自其中深悟发音吐字、行腔着力之不同三昧,启迪来者之功甚巨。正未可以一字之小节而忽易之。

就此一唱段言之,徒与师本不必亦步亦趋,终始雷同。然不自师出,其徒亦难胜前人。必入而能出,乃有可观。今人则并未真“入”,但自皮毛处浮光掠影而已。故亦无从言“出”而“胜”之也。

1985年5月作于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