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述:编辑出版的《中国京剧大全》的缘起

重述:编辑出版的《中国京剧大全》的缘起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决心勇敢而慎重地承担起出版《中国京剧大全》这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并由衷地希望得到海内外志士仁人的热情赞助。1988年7月写于北京附记:这篇短文,是应《中国京剧大全》发起人俞琳、陈道宗等同志之嘱而代拟的。但截至编辑这本拙著时,半年时间已经过去,而出版《大全》的计划却杳无音息。

重述:编辑出版的《中国京剧大全》的缘起

京剧历史从清末算起,至今约有一个半世纪之久。时间虽不很长,而京剧本身却是我国古典戏曲中一个带总结性的集大成的剧种。它上承杂剧、传奇,直接从昆曲和梆子及其他地方剧种汲取营养,在一系列属于皮黄系统的剧种如桂剧、滇剧、四川胡琴戏、潮州汉戏、婺剧楚剧(即汉剧)、徽剧之中蔚为大国,一度荣膺“国剧”称号,盛况历百年而不衰。其影响不仅及于全国,且已遍于全世界。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华,它的艺术魅力曾经并仍在吸引着海内外不同民族、语言的广大观众。它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是人类文化艺术中独树一帜的瑰宝,足以与世界各国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戏剧艺术相媲美而毫无逊色。

京剧虽萌芽、成长于近代,成熟、发展于现代,流传、影响于当代,但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却属于古典艺术范畴。正如旧体诗、文言文、书法和国画一样,它的精神面目必须体现出中华民族固有的本质特征,并能反映出我国是拥有几千年历史、具有深厚悠久的优良传统的文明古国。而其表演形式,更必须富有明显而浓烈的民族色彩,具备祖国亿万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特定的艺术风貌。这原是毋庸置疑的普通常识。然而,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这一点并未被人真正认识和理解,相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想把京剧从古典艺术领域中硬拉出来,纳入现代话剧或当代影视艺术的范畴之中的,却大有人在。这种不按照艺术本身内部发展规律办事而只凭主观随意性来篡改京剧的习惯做法,直到目前还有着不小的市场。而梅兰芳先生早在1919年第一次访问日本时便已明确指出,京剧是中国的古典艺术。他对京剧的一条基本理论“移步而不换形”,经过实践的检验已证明确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可是在五十年代初,他却违心地进行了自我检讨。这样一种极“左”思潮到了“十年浩劫”来临之际,乃恶性膨胀为否定一切传统文化艺术,于是京剧和其他上层建筑一样,都遭到几乎全军覆没的灾难,造成了人亡戏绝、青黄不接的危殆局面。因此,我们并不否认当前京剧确有危机。唯其如此,我们才诚恳地向爱好京剧艺术的志士仁人呼吁,殷切希望大家贡献力量,使京剧得以振兴并传之永久。

近十年来,由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拨乱反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大力推动,京剧也同我国一切传统的文化艺术一样,得到了振兴、恢复的机会。这几年由于上下同心,一齐努力,也做出了一定的成绩。遗憾的是,迄今还没有一套声像、文字、图片兼备的、能够反映京剧在编剧以及唱、念、做、打各方面表演艺术的出版物。“文革”以前,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马连良、李少春、裘盛戎等著名表演艺术家虽摄制了几部戏曲影片,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至今还使广大观众引为遗憾。因此,我们认为,编辑、录制、出版一套这样的出版物十分必要,它是继承、发展、传播、弘扬这一笔人类文化财富必不可少的珍贵资料。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职责。

我们所以这样认识,也是有历史依据的。试看,宋元南戏、元人杂剧、明清传奇,保留至今的剧本远不及散佚失传的多,而表演艺术和演出实况的文献资料则几乎一点也没有流传下来,至今有很多重要环节已无从稽考。当时科学不发达,物质条件不足不备,当然是客观上的重大局限,但更主要的乃是由于封建统治者对此根本不予重视,听其自生自灭,才使得我们的古典戏曲史至今还存在着大量空白。而当前,在科学十分发达、物质条件完美足备的情况下,在开放搞活政策的指引和鼓舞下,在上下共同关心、共同努力、共同为四化建设进行开拓性的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正是志士仁人发挥聪明才智,对传统古典文化艺术进行继承、发展、传播、弘扬的大好时机。尤其是处于“十年浩劫”之后,趁着老一辈艺术家和知情人还健在,我们必须及时抓紧抢救、发掘的工作,不能一误再误。我们要做的工作乃是上不愧于祖先,下造福于后代的不朽事业。如果祖国如此丰富而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竟然断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使之湮没无闻,则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不仅对不起炎黄子孙,就是在世界范围内也会受到后来人的批评谴责。基于这种认识,我们决心勇敢而慎重地承担起出版《中国京剧大全》这一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并由衷地希望得到海内外志士仁人的热情赞助(以下尚有具体考虑及初步设想等,皆从略)。

1988年7月写于北京

附记:

这篇短文,是应《中国京剧大全》发起人俞琳、陈道宗等同志之嘱而代拟的。当然,这里面也寄托着本人的莫大期望。当时为了迫切希望得到海内外有关方面赞助,我是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和力求简净的文字把它写成的。但截至编辑这本拙著时,半年时间已经过去,而出版《大全》的计划却杳无音息。看来这只是一部分同志(包括我在内)的主观愿望。能否成为事实,恐怕命运并不掌握在我们这些书生气十足的人的手里,而要看我们国家民族的发展前途了。

1989年1月校后记

再记:(www.xing528.com)

这本拙著于1989年结稿,至1991年有所补充,故所收文字至1990年为止。时光飞逝,到今年我才得看到全书校样。而这篇代拟的文字,原是受俞琳和陈道宗两位同志的委托而撰写的,而他们两位已在近几年中先后与世长辞,当然这篇拙作早成了失去时效的一纸空文。为了纪念两位已逝的好友,故存之以示缅怀和悼念之意,然而我的心情却更加沉重了。

1994年5月再校后记

【注释】

[1]光按,1923年2月23日—25日,黎元洪总统府确有三天盛大堂会。25日有余叔岩、梅兰芳、陈德霖等人的《四郎探母》,郁达夫所看的,应是这一天的戏。

[2]光按,邹苇澄著有《戏墨·戏品·戏谭》(纽约寒山艺苑出版),当系自印本,有一定价值。国内知者无多。

[3]光按,刘子蔚后来终于脱离中国京剧院,远赴海外留学,又去港台拍影视剧,曾在琼瑶多部电视剧中饰演角色。2015年纪念高盛麟诞辰一百周年的演出中,刘子蔚意外登场,表演了当年高氏亲授的《洗浮山》。吴先生当年可谓一语成谶,据云刘近年确有“倦飞知还”之意,然而一切都晚了,造化弄人!

[4]光按,香港版《京剧见闻录》系1973年太平出版社初版,分内篇、外篇(甲、乙),内篇为吴性栽著。后大陆宝文堂书店印的,仅是港版的内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