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见闻录》观点精辟,深人心扉

《京剧见闻录》观点精辟,深人心扉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年前就听说香港出版了槛外人的大作《京剧见闻录》[4],多次托人向海外觅购,终未买到。目前全国各省及直辖市都在纂修“戏曲志”,上海也在积极进行。因此,书中所叙及的一些情况,如某年约某人到某剧院演出等等,都是第一手资料,这对编写《上海戏曲志》是不可缺少的过硬素材。故所见极远,所论极深,谈言微中,概括得至为精辟准确。如他对梅、周、盖以及梨园世家夏氏兄弟,不仅论其艺术之精美,而且赞其人格之高尚。

《京剧见闻录》观点精辟,深人心扉

几年前就听说香港出版了槛外人(吴性栽先生的笔名)的大作《京剧见闻录》[4],多次托人向海外觅购,终未买到。今年春天,宝文堂书店在国内重印了这本书,这才有机会仔细阅读。全书不过八万字,文章不足十篇,但对研究京剧和京剧史的人来说,却是一本极有文献价值的珍品。不惮辞费,愿为介绍。

目前全国各省及直辖市都在纂修“戏曲志”,上海也在积极进行。吴性栽先生解放前久居上海,且为京剧界做过不少具体工作,如筹建戏院、约请各地著名演员到沪定期演出等,尽管作者自谦为“槛外人”,实际上他做的全是“内行”工作,从而他同一些艺术大师如梅兰芳周信芳等,自然也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因此,书中所叙及的一些情况,如某年约某人到某剧院演出等等,都是第一手资料,这对编写《上海戏曲志》是不可缺少的过硬素材。当然,作者在写这些文章时并未把重点放在“史”上,有些地方语焉不详,然而却为今天修“志”提供了宝贵的线索。特别是从辛亥革命前后到全国解放前夕,有关上海的京剧演出史以及某些长期在沪搭班演戏的老一辈艺术家,作者都或多或少地做了追溯性的叙述,这无异于给编写《上海戏曲志》草拟了一个简括的提纲。只要我们认真检索爬梳,显然比无所倚傍地白手起家能收事半功倍之效。窃以为此书的最大价值即在于此。

至于作者评论几位京剧大师的艺术成就,话虽不多,却十分中肯。如说谭鑫培演戏是“为戏而戏”,后人研究谭派,不宜一枝一节只注意唱腔或演技,而应把谭的表演艺术看成一个整体。又如说杨小楼的戏“不是演出来的”而是从内心“流出来的”,“不见其首,不见其尾;他不着力,而真力自然充沛运行”。作者“一次次地看他的戏,无法分清他是他,戏是戏”,“他演什么,他本人就是什么”。作者对梅兰芳、周信芳、盖叫天等大师的评价,也都执此标准来加以品评月旦。故所见极远,所论极深,谈言微中,概括得至为精辟准确。这样的评论水平,决非一般率尔操觚之辈所能咄嗟立办、一蹴而成的。

但作者对这些大师,包括后台一部分具有组织能力的人才,并未把眼光仅仅停留在他们的才与艺上,而是强调他们的人品,特别是对他们的职业道德(即所谓“戏德”)格外重视。如他对梅、周、盖以及梨园世家夏氏兄弟,不仅论其艺术之精美,而且赞其人格之高尚。这对于今天大力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未尝没有借鉴意义。(www.xing528.com)

这本书写定于六十年代,印成单行本问世于七十年代,大部分内容都出于作者的回忆。由于年深日久,难免记忆有误。如说杨小楼演《连环套》的黄天霸,是“跟在四个伙伴(关泰、何路通、计全、朱光祖)之后,平平淡淡地出场”的,其实此戏的黄天霸乃是第一个带头上场,最后出台的应为朱光祖。又如说黄天霸见彭朋的下场,“跪下三个蹉步向前,一声声‘谢大人……谢大人……谢大人’,尺寸快、准,干净利落”。而杨小楼此处的台词实为“大人开恩……谢大人……送大人”,并不重复。再如杨小楼的《五人义》,扮相并非“赤膊”,而是“短衣襟,小打扮”。凡此类小疵诚不足为病,但为了不使青年读者误解,还是拈出以正视听。

1987年11月写于北京

(原载1987年11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