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京剧史上的三大贤及其他传统

京剧史上的三大贤及其他传统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京剧史上,老生一行旧有前后辈“三鼎甲”之说。“三鼎甲”之称实不足以尽概之。至于老生行,三十年代初徐凌霄先生在北京《实报》上提出以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为“三大贤”之说,基本上为社会舆论所承认。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三大贤”应除去高、马两位,补上王凤卿和时慧宝,盖余继谭派,王继汪派,时继孙派,依然是“三鼎甲”的路数。四十年代初,言菊朋、高庆奎、余叔岩一时俱逝,“三大贤”的说法也就不再被人提起了。

京剧史上的三大贤及其他传统

近年报刊时见“四大须生”字样,大约这是从“四大名旦”的称号引申而来的。我为此曾与朱家溍先生屡次交换意见,我们共同的结论是当年只有“四大名旦”而无“四大须生”。

京剧史上,老生一行旧有前后辈“三鼎甲”之说。前一辈为程长庚、张二奎和余三胜;后一辈为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然与余三胜同来自湖北者尚有王九龄;与谭、汪、孙同时者更有汪笑侬、刘鸿昇。“三鼎甲”之称实不足以尽概之。后来社会上发起选“伶界大王”,第一届为谭鑫培,第二届为梅兰芳[1]程、荀、尚诸公一时分庭抗礼,乃有“四大名旦”之说(徐碧云红时曾有人推为“五大名伶”之一,不久即烟消云散)。至于老生行,三十年代初徐凌霄先生(笔名凌霄汉阁主)在北京《实报》上提出以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为“三大贤”之说,基本上为社会舆论所承认。后来有人提出异议,认为“三大贤”应除去高、马两位,补上王凤卿和时慧宝,盖余继谭派,王继汪派,时继孙派,依然是“三鼎甲”的路数。可是此一说只能代表一部分观众意见,并未被社会公认。四十年代初,言菊朋、高庆奎、余叔岩一时俱逝(王又宸则先诸人去世),“三大贤”的说法也就不再被人提起了。

1950年我在天津,夤缘与姜妙香先生相识,曾畅谈数次。其中有一点最值得注意,即姜先生说,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金少山和他本人,都是属虎的,都生于公元1890年。这一点,早已为京剧界许多老演员和研究工作者所证实。但《京剧谈往录》载陈维麟先生《余叔岩生平回忆片断》中却认为余氏生于1889年,不知有无确据。又高庆奎自1936年嗓败,1943年病故,享年54岁(虚岁),而天津《今晚报》有人撰文把高氏生年推迟至1900年,说他只活了四十几岁,这显然是算错了。叶龙章先生《喜(富)连成科班的始末》(载《京剧谈往录》第1页至第63页)的大作中,有一段文字先谈到“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聘请高庆奎老先生为艺术顾问(此时他因嗓败辍演),每日来社指导,所有学生很受教益”,接着又说1943年秋天“华乐戏院已重建落成,张老道等人把夜场让给高庆奎、郝寿臣长期出演,我社只好在华乐演出日场戏”云云,显属笔误。盖高老即于这一年逝世,郝老当时已息影歌坛,不可能合作演出了(高、郝合作在三十年代初,每周在华乐演出二至三个日场,当时我是座上长客)。谨贡一得之愚,备撰写京剧史的专家们参考。

附按:(www.xing528.com)

本文所记高庆奎卒于1943年,实误。详本辑另篇。

(原载1986年3月《团结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