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荷珠配》改编问题的探讨

《荷珠配》改编问题的探讨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荷珠配》是比较广泛流行的剧目之一。河北四股弦戏《荷珠配》只有前部;京剧《荷珠配》则仅存后部,从赵旺讨饭演至大团圆止,是一出很标准的闹剧。其女孙湘云,令婢荷珠赠旭物,荷因与旭私。但原有的情节还依稀看出与现在的《荷珠配》有血缘关系。京剧《荷珠配》在收尾时对荷珠的处理也充满了爱富贵、慕权势的往上爬思想。

《荷珠配》改编问题的探讨

《荷珠配》是比较广泛流行的剧目之一。滇剧《耍凤冠》(川剧旧名也叫《耍凤冠》)、湘剧《红绫帕》、桂剧《荷珠进府》,都是同一题材。河北四股弦戏《荷珠配》只有前部;京剧《荷珠配》则仅存后部,从赵旺讨饭演至大团圆止,是一出很标准的闹剧。这次重庆市川剧团来北京演出此戏,首尾俱全,对旧本做了较大的改动,有许多可取之处。

此戏原出于明代传奇《珠衲记》。《曲海总目提要》卷十三记其大略云:

《珠衲记》一名《衣珠》,未知何人所作,曾经汤显祖批改。略云:成都赵旭,探刘氏祖姑,不为礼。其女孙湘云,令婢荷珠赠旭物,荷因与旭私。旭尝买鲤鱼放生,乃小龙也,神龙为旭摄湘至夷陵,与王母为女。付湘衲衣,中藏明珠,令予一贫士,即旭也……后湘、荷并归于旭……

原剧已佚,仅从《提要》来看,其中的宿命论和报恩思想是比较严重的。至于原剧有无赵旺这个角色,亦不得而知。但原有的情节还依稀看出与现在的《荷珠配》有血缘关系。一、赵旭探亲,刘氏“不为礼”,这与四股弦戏的情节十分相近,进而就发展为地主刘志谐(川剧作金三官)嫌贫爱富的悔婚事件。二、刘女为龙神所摄,与现在京剧里所交代的刘金凤投水遇救的情节显然有关。三、刘女“令婢荷珠赠旭物”,荷珠竟同赵旭发生暧昧,这在京剧里还有蛛丝马迹可寻,据说川剧老本也是这样。而在四股弦戏的剧本里表现得就格外露骨,有点令人“不忍卒读”了。

我没有见过川、滇、湘、桂各地所流行的此戏旧本,现在仅就河北四股弦戏、京剧和川剧此次的演出本谈一点不成熟的意见。

从四股弦戏和京剧现存的此戏片断来看,出身于劳动人民,在封建社会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婢女荷珠和仆人赵旺,其形象有可爱的一面,淳朴,机警,敢作敢当。这是主要的。但也有严重局限的一面: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等级观念和一定程度的奴性,同时更流露出庸俗的往上爬思想和市侩气很重的低级趣味。四股弦戏写荷珠代小妲赠物,因而与赵旭(川剧作赵鹏)发生关系,动机只为满足私欲,而且事后有幸灾乐祸心理,缺点显然很大。京剧《荷珠配》在收尾时对荷珠的处理也充满了爱富贵、慕权势的往上爬思想。这些东西,在改编时加以剔除,是毫不可惜的。

川剧改编本最成功之处有二:一、把地主的女儿处理为反面人物,也同她父亲一样嫌贫爱富,至少是好逸恶劳,好吃懒做,不爱嫁给赵鹏过清苦生活,这是从阶级观点出发的。在艺术形象上也脱掉了《葛麻》或《三不愿意》那种谴责家长、肯定小姐的窠臼。二、赵旺对金三官的态度始而比较模糊,既恨他勒逼退婚,陷害赵鹏和企图变卖荷珠,却在金三官人财两失时又心怀恻隐,不忍坐视其死,于是对金有了姑息和同情。这种局限性出现在从小卖身为奴的赵旺身上,我认为完全有可能。而金三官因赵旺的姑息和同情而走进状元府,竟立刻摆起岳父架子,要把荷珠赶走,这也是改编者抓住了地主阶级本质特征的所在。这不仅使赵旺本人认清了地主的嘴脸,从而进行了一大段滔滔汩汩的揭露和控诉,更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事例大大教育了观众。这显然是四股弦戏和京剧的旧本所不及的。(www.xing528.com)

但川剧的改编本还有些地方不够使人满意。首先是对荷珠的处理。照现在的演法,荷珠在开始时与赵旺共同设法接济赵鹏,乃是纯粹出自正义感,并不包含丝毫爱情成分。这样,思想性诚然很强,但后来却有点难以为继。荷珠既有这样高的思想水平,在她遇救入状元府后,又处于赵鹏因误认而大加温存体贴的情况之下,似乎没有理由隐瞒自己的身分。因为她既不想替那已嫁豪绅的金小姐穿针引线,自己又不爱赵鹏,又何必“欲说还休”,甚至还要等赵旺来后才托他替自己申述呢?难道她就不曾顾虑到赵鹏会同她结婚么?如果适当地沿用旧本情节,把荷珠最初的宁肯把卖身钱赠给赵鹏的动机处理为出于她对这个少年书生的纯挚的爱情(当然这决不是四股弦戏里面所表现的那种“杯水主义”),那么,在荷珠遇救以后,如果继续冒充地主的女儿则于心不甘,要表明身分却又怕赵鹏对自己的爱情有了变化,必待赵旺进府后才找到委婉陈词的机会。这不仅无悖于事理,而且在艺术形象上还会使荷珠的性格丰富,使她的“戏”多了起来。而赵鹏在知道荷珠是婢女之后,却依旧愿意同她百年偕老,不也很有意义么!

其次,川剧改编本在结尾处让金三官父女僵在台上“看戏”,实是美中不足。还有,赵旺回城隍庙让金三官又悲又喜,又哭又气,从效果来看,似亦不及京剧突出。这是因为观众对金三官早已失去好感,他或哭或笑,观众都无动于衷。赵旺的机警智慧因此也就不能引人入胜了。

至于京剧《荷珠配》,如果能把赵旺和荷珠(特别是荷珠)身上的等级观念(包括奴性)冲淡一些,把一些无关宏旨的插科打诨做适当删除,并从符合人物阶级特征和要求人物性格完整出发,充分发挥其作为一出典型闹剧的艺术效果,我看仍不失为一个好剧目。

站在一个北京的戏曲观众的立场,很希望京剧界的同志在受到川剧《荷珠配》的鼓舞和启发之后,本着“百花齐放”的精神,让京剧《荷珠配》也有“推陈出新”的机会。

1961年4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