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戏曲表演中被忽视的细节问题及其影响

戏曲表演中被忽视的细节问题及其影响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几年以来,我在一些戏曲表演或电影镜头中看到了若干有关“细节”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因为是“细节”,就非常容易被忽视,于是不免影响到整个艺术成品的完整。第一个例子是服装方面的“细节”。不论就时间或空间而论,这件褶子的更换,是违反了细节的真实的。这确乎有点破坏整出戏的气氛,而且对包拯的性格也显得有些枘凿。类似这种看去无关紧要而实际上却与全局有关的“细节”,在电影镜头中也有时发见。

戏曲表演中被忽视的细节问题及其影响

几年以来,我在一些戏曲表演或电影镜头中看到了若干有关“细节”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因为是“细节”,就非常容易被忽视,于是不免影响到整个艺术成品的完整。我认为,忠于艺术的演员和观众,都有对这方面正视的必要。下面我愿用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例子是服装方面的“细节”。在一次内部演出的场合,一位扮演《打樱桃》中秋相公的演员,就在一场戏上下场的当口换了两件漂亮的褶子。但他却没有考虑,戏中的秋相公是赴“文章大会”去的,去时被人仓促间拖了就走,可是回家时身上却换上了另一件衣服。不论就时间或空间而论,这件褶子的更换,是违反了细节的真实的。还有,一位很有名的演员演《铡美案》的包拯,只要他重新从后台走出来一次,他身上的蟒袍就更换一次。这确乎有点破坏整出戏的气氛,而且对包拯的性格也显得有些枘凿。包拯在要铡陈世美的刹那之间,是否能够这样“好整以暇”呢?况且《宋史·包拯传》上说,包拯是个“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的人,这样的人品是否宜于用一出戏换上四五件不同颜色的蟒袍来体现呢?

第二个例子是扮相方面的“细节”。这里我愿意复述一下张伯驹先生的意见。湘戏《祭头巾》是个好戏,但是那个使主人公石灏又紧张又扫兴的脚子,在扮相上却有些同实际情况不相称。石灏三年一考,连考九次,一直是这个脚子替他扛行李下河回家的。假定这个脚子十几岁就开始出卖劳动力,二十七年之后,也应该是个中年人了。假如这个脚子的脸上能够加上一把胡须,那不仅与实情相符,而且对于石灏的形象的刻画,也会起一定的衬托作用的。可是他的扮相却十分年轻。(www.xing528.com)

类似这种看去无关紧要而实际上却与全局有关的“细节”,在电影镜头中也有时发见。这里我只举《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集的《宇宙锋》的末一场面为例。赵女下场时,在哑奴扶掖之下唱的那一句“但不知何日里夫妻重圆”,应该是下殿之后离开宫阙很远的事情。在银幕上,原是可以较顺当地予以处理的,可是在影片中却把一位死板板的朝官摄入了镜头,这不但在空间问题上会引起观众的错觉,甚至使人担心这句内心的语言会不会给那位朝官听到;即以画面而论,也是颇不美观的。这种“功亏一篑”的情况,实在应该设法避免才好。

1956年9月,北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