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孩子受委屈时,父母的正确态度和承受委屈的重要性

当孩子受委屈时,父母的正确态度和承受委屈的重要性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的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承受客观存在的委屈锻炼,最简单的做法莫过于当孩子受了委屈时,父母不必大惊小怪或大动干戈。另外,对孩子进行承受委屈锻炼时要注意进行是非教育,在勇敢地承受委屈的同时更要勇敢地站出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接纳孩子的心理情绪当孩子受委屈时,能够将不快宣泄出来,是件好事。

当孩子受委屈时,父母的正确态度和承受委屈的重要性

46.当孩子受委屈

(1)当孩子受委屈了

①孩子受委屈,少讲道理,先释放情绪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家长该如何做?首要的是让孩子把委屈说出来。许多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由于年龄小,不会表达或者不敢表达,倾向于不说,或者是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这就可能造成孩子长期的心理压力。这时候,家长如果不细心,忽略孩子的情绪,那么这种委屈很可能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创伤,对孩子以后形成健康人格造成影响。所以,家长需要倾听孩子的委屈,引导孩子表达出来。

另外,家长不要用讲道理压抑孩子的情绪。家长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容易犯“讲道理”的错误,其实那些道理对孩子的表达有压制作用,孩子会觉得自己本来应该那样做,而不应该这样做,于是更加觉得自己错了。其实如果换位思考,成人遇到这样的事也难免处理不好,也可能犯不应该犯的错误。孩子还小,即使做得不好,做得不对,也是情理之中的。家长不要用成人的要求来要求孩子,更要少讲“你本来应该那样做”或者“你以后应该那样做”。

在情绪处理上,家长尤其要引导孩子表达对这件事的愤怒。愤怒是一种最容易被压制的情绪,而压制愤怒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家长为了避免孩子对学校老师有意见,将来影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往往会对孩子对老师的愤怒情绪加以化解或者压制,不鼓励孩子表达愤怒,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如果走入这个误区,孩子即使表面上听话了,也会倾向于把愤怒情绪转向内心深处积累起来,把“老师错了”变成“我错了”,使孩子自我评价降低,导致孩子退缩和消极,不专心学习

如果客观上真是老师伤害了孩子,妈妈就需要站到孩子一边,做孩子强大的支撑,而不是顾忌太多,回避接触校方。家长找学校说明情况是对孩子尊严的一种保护。但家长不一定要采取“讨理”的方式,而是要有冷静的态度,尤其要让孩子清楚解决的情况,消除老师、同学的误会对孩子心灵的影响。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不孤单的,并使孩子在化解“委屈”的过程中慢慢学会自己判断思考,培养遇事冷静的健康心态。

②家长如果到学校接孩子时看到孩子哭哭啼啼、满脸委屈的样子,顿生疼爱之心是很自然的。有的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大声说“谁欺负你了,告诉爸爸,我找他算账去”或“谁把我家宝宝的衣服弄脏了,让他妈妈给你洗”,这样就会使孩子形成“爸爸、妈妈向着我”的感觉,有时候因不明事情的真相,容易把事情搞糟。

在这时,家长应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有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能发表意见。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给予诸如“是他先动手打你的,是吗?”或“你没有动手,对吗?”等诱导,而是鼓励孩子诚实、讲真话。

在小学或幼儿园里,孩子之间闹矛盾,原因一般很简单,多数是由于抢夺别人的东西或东西被人抢夺所致,或是你打我一下,我推你一下。而现在的孩子,大多娇气任性,家长都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儿委屈,更谈不上进行承受委屈的锻炼。然而,并不是不想受委屈、怕受委屈、受不了委屈,就能够回避委屈。要让孩子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下去,具备经受得住委屈的心理素质,从小进行一些承受委屈的锻炼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的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承受客观存在的委屈锻炼,最简单的做法莫过于当孩子受了委屈时,父母不必大惊小怪或大动干戈。例如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如果不是大是大非的问题,父母就不必为此硬要去找人理论清楚。在家里也可以就某些问题对孩子耍点家长作风,让他受点委屈,之后再给孩子讲明道理或向孩子承认错误。另外,对孩子进行承受委屈锻炼时要注意进行是非教育,在勇敢地承受委屈的同时更要勇敢地站出来,保持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人格。在我们的身边,往往有不少孩子,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时、在经受一点点挫折时,常常大发脾气或是满脸委屈,两眼泪汪汪的。孩子的世界往往是敏感脆弱的,很多时候,他们在对待事情时总显得比成人要较真,他们更在乎父母、老师、伙伴对他们的评价。很多时候,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一句无足轻重的话语,可能就会使得孩子感到莫大的委屈而伤心不已。

过多宠爱儿童造成了孩子的脆弱

爸妈的溺爱,老师的疼爱,在这样倍受关注的同时,孩子的自我优越感和自尊心也越来越强,更不容许他人打破他们的这种优越感。因此,当给予他们的关注稍微欠缺一点时,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地理解和接受,常常会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从而采取自我防卫机制加以抵制和抗议。

适当释放孩子的委屈的心理情绪

当孩子觉得委屈的时候,爸妈要及时了解他们委屈的原因,让他们的情绪得到释放,这样才能让他们形成健康、乐观的人格。

接纳孩子的心理情绪

当孩子受委屈时,能够将不快宣泄出来,是件好事。此时,只要孩子的言行不是太过分,家长、老师都应该接受、允许孩子适度的哭闹。

之后,自然应该好好地去安慰孩子,设法使孩子的情绪在爆发后能够渐渐平复下来。但是,安抚孩子不应该是无条件地顺从孩子。如果毫无原则地一味迁就孩子,不能真正解决孩子的问题。

心理解决:让孩子诉说(www.xing528.com)

当孩子的情绪平静下来以后,家长、老师可以让孩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一遍。一定要让孩子主动地述说,当孩子提及自己的感受时,鼓励其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家长、老师在仔细聆听后,应该心平气和地从其他人的角度提几个问题问孩子,引导孩子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提高孩子的心理成熟度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小挫折,爸妈要提高自己孩子的心理成熟度,而不是让孩子一味觉得委屈,要让孩子学会合理调节自己的情绪。心理成熟度高的孩子,面对社会和环境的变化较易适应,他们的自控能力、承受能力都比较好,比较“老练”。而心理成熟度差的孩子,不太容易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也不太容易形成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这样,在人际关系心理健康中更容易出现问题。

(2)孩子受委屈了,家长该怎么办

①孩子受委屈了,家长该怎么办

和孩子共同分析“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孩子受欺负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其一,别人无意识的行为;其二,归根结底是自己孩子不对;其三,确实有一些专横的孩子恃强凌弱,以大欺小。家长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有利于具体情况具体处理,圆满地解决好纠纷。

问问孩子“你准备怎么办”,鼓励他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自己解决身边发生的事。凡事都由父母拿主意,这是孩子独立性不强的表现。因而,在找到孩子受欺负的根源后,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是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

与孩子一起商讨处理问题的方法:对于别人无意而造成的伤害,家长和孩子都应持原谅对方的态度,及时给予安慰。倘若根源出在自己孩子身上,则应说服孩子首先向对方道歉。倘若责任完全在对方,则鼓励孩子去和对方讲理。

不要因为孩子受欺负而约束孩子与朋友的交往:有些父母因为孩子生得弱小,常被人欺负,而将其关在屋内,限制他与同伴交往。这种做法貌似爱护,实质上是害了孩子。痛楚的经历,加上父母教给其正确的处理问题经验,对孩子的个性未尝不是一种良好的磨练。

家长不要向孩子灌输错误的思想:比如“现今世界谁怕谁,他欺负你,你就还手打他”;“人家打你,你这个孬种不还手,我不管你”等等。千万不要纵容孩子去报复。小朋友之间应以友情为重,以和为贵,多做正面教育。

总之,当孩子受了欺负时,家长要冷静、豁达,对孩子的关心要恰当,化不愉快为愉快,充实孩子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②孩子受委屈时选择不同的拥抱

拥抱是一种良好的亲子沟通方式。研究显示,婴儿期缺乏拥抱,孩子爱哭、易生病、情绪易烦躁;而就算渐渐长大学习独立后,他们仍然需要这种身体上的“支持”。因为拥抱能告诉他们,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你犯了多大的错误,父母对你的爱都不会变。

应该说,这种肌肤接触最大的好处,就是缩短了两人间的距离,给孩子提供了足够的亲近感与信任感,对他们的性格形成十分重要。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皮肤饥饿,是指那些小时候极少得到母亲拥抱的孩子,在长大后容易形成的一种潜在、深刻的,对被爱、被关心、被抚慰的渴望。当这种感觉过于强烈时,可能就会导致一种病态的情感需求。而如果一个人从小能够充分享受到皮肤接触,则对于他获得爱的满足,以及培养日后的情绪平衡能力、自信心和关爱别人的能力都会起到很大作用。

可别小看这简单一抱,里面其实非常有讲究。在父子、父女、母子、母女之间,都可以有各自的拥抱方式;对不同年龄段和性格特征的孩子,也可以选择不同的抱法。

熊抱、面颊抱:这种抱法会使孩子完全置身于父母怀中,便于收获十足的安全感。在孩子受到惊吓或委屈时,可以采取这种抱法,以平复他们的心情,避免留下心理创伤。尤其是对特别小的孩子,这种抱法可以让他们听到父亲/母亲的心跳——胎儿在子宫中就是听着母亲心跳长大的,帮他们找回安全感。

侧抱、A形抱:这两种拥抱都是对称的“形状”,象征着父母和子女间的平等和沟通。如果十来岁的孩子遇到了困难或困惑,A型抱就是个不错的选择。既可以传达父母的支持,但又不至于显得过度干涉。如果孩子做了值得骄傲的事,就可以选择侧抱。像足球场上的运动员一样,这种拥抱给人以赞许和鼓励,特别适合用在男孩子身上。

群抱、飞抱、同心抱:如果孩子参加夏令营归来,久未见面的父母冲上去给他一个飞抱,这就是最好的欢迎了——你对他的思念,已经不用任何言语来表达。而群抱代表着家庭的温暖,告诉孩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会有人支持他、陪伴他;同时,孩子也能通过这种拥抱明白他是这个家庭的一员,需要担负起一定的责任。同心抱,则是父母与长大成人的孩子间一种传达亲情的方式,代表不论分隔多远,永远有一个人在为他守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