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孩子提供结识新朋友的机会

为孩子提供结识新朋友的机会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些孩子交友有困难,只要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帮助,就会改变状况。达耶和鲁斯夫妇一搬到加利福尼亚州,就忙着为四个孩子结识新朋友。给孩子选择余地的另一个方面是挑选朋友。有了迅速认识新朋友的本事,孩子就不会担心自己在学校里孤单了。

为孩子提供结识新朋友的机会

26.给予孩子结识新朋友的机会

(1)鼓励和帮助孩子交友

对许多人来说,一生中最温暖、最持久的友谊是在童年时代建立的。许多孩子都会找到一个或几个和自己同悲同乐、共度童年的小伙伴。有些孩子交友有困难,只要给予适当的指点和帮助,就会改变状况。虽然父母不能控制孩子的全部社交活动,但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鼓励和帮助孩子交友。

①多和伙伴接触

教育专家们说,父母们常犯的一个共同错误是总认为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找到自己的朋友。心理学托马斯?伯恩特指出:“一个孩子只有经常和朋友们在一起,才能增进友谊。因此,父母要为孩子交友牵线搭桥。”达耶和鲁斯夫妇一搬到加利福尼亚州,就忙着为四个孩子结识新朋友。他们不顾孩子们的反对,坚持让他们参加一个夏令营。从夏令营回来后,孩子们的态度发生了变化。13岁的艾伦说:“参加夏令营活动的孩子们,要求我们今年秋天和他们上同一所学校。”达耶说:“夏令营为他们建立友谊提供了一个机会,不然,我们的孩子到新学校就不认识任何人。”

②给孩子足够的选择余地

孩子需要大人的指导,也需要自己决定一些事。比如,父母常常为孩子的穿着和发型烦心,但专家们说,只要不出格,最好让孩子们自己去体验。一个星期六,莫纳?奥杰达带着12岁的儿子贾森去逛商店。当孩子试穿一件她从未见过的鲜艳异常的衬衣时,莫纳十分惊讶,但孩子解释说:“我的朋友们现在都穿这种衣服。”当莫纳看着这件红、紫和金黄色交织的衬衫时,她回忆起自己十多岁时喜欢穿的一些衣服。她说:“当时我母亲认为我穿的衣服是稀奇古怪的,但通常还是让我穿。所以,我为贾森买了那件衣服。”

给孩子选择余地的另一个方面是挑选朋友。尽管父母希望孩子交朋友,但决不愿意他们交错朋友。除非孩子遇到危险,最好是让孩子自己分辨哪种友谊值得,哪种友谊不值得。艾丽诺的儿子大卫13岁时交了一个朋友,艾丽诺发现儿子的朋友喜欢和人争辩,生活习惯也不好。这位朋友来家里玩,不经别人允许就到厨房里拿东西吃。艾丽诺向大卫提出来,但决不强求孩子停止和这位朋友来往。很快在接触中大卫亲身感到这位朋友蛮横、粗俗,不再和他来往了。

③尊重孩子间的差异

孩子的社会需求是不同的,了解这点很重要。比如,并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很多朋友。数量不等于质量。对有些孩子来说,一两个朋友就足够了。12岁的莎拉?凯勒是一个聪明、创造力强的女孩,喜欢跳芭舞和弹钢琴。当她不是一个人玩的时候,她总是和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在一起,她9岁的妹妹雷切尔却恰恰相反。她们的母亲说:“我常开车送雷切尔去参加一个又一个社交活动。我曾劝说莎拉多出来活动活动,但我终于发现,莎拉的兴趣和雷切尔不一样。”

④培养广泛的兴趣,增强自信心

如果你不会游泳,你就不会被邀去游泳;如果你不会跳舞,你就不会被邀去参加舞会。孩子在某些方面有特长,就有了自信心,并为他们结识新朋友提供了机会。心理学家托马斯?伯恩特说:“友谊建立在共同兴趣的基础上。如果你的孩子朋友不多,那么就培养他们的广泛兴趣。这样,在参加共同的活动中可以建立朋友之间的友谊。”父母要帮助孩子在参加的各种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米切尔?伊顿13岁时,比其他同龄的伙伴瘦小,开展体育活动时,他总是躲在一边,也很少和同班同学到水滩上去玩。当他决定参加一项增加体重的训练时,他的父母表示支持。几个月后,见了成效。他很快又和体育馆里的新伙伴参加了其他的体育活动,并要求自己在新的项目上也取得成功。

⑤为孩子做出榜样

记住别人的生日,并安排和朋友聚会的父母,以自己的言行告诉他们的孩子如何和朋友建立友谊,孩子会从父母和朋友的交往中学到很多东西。在许多家庭中,倾听别人意见,关心别人是作为家训世代相传的。班姆设法把父亲对待友谊的美德传给他13岁的儿子詹姆斯。班姆说:“最要紧的是,我希望他尊重和同情别人。我父亲就是这样和别人友好相处的。”没有比友谊更贵重的礼物。在充满爱心、耐心和温情的指教下,父母能使孩子们接受并学会这些方法。

(2)给孩子和家长的社交方案

“离开了熟悉的伙伴”是不少孩子对上学最担心的事,也是一些孩子入学后不适应的原因之一。而入学后,不像在幼儿园里什么事都可以找老师,与同学发生摩擦和矛盾时,孩子必须开始独立解决矛盾。

①操练认识新朋友的本领

帮孩子做一些必要准备。事先了解家庭周围有没有与孩子同龄同校的邻居,设法让他们认识,约好入学第一天一同上学。有了熟悉的朋友,孩子对小学生活会感到安全多了。

同时,带孩子外出玩耍时,对孩子进行“主动出击”(主动结交新伙伴)的训练:

主动介绍:“我叫×××,我想和你做朋友,你愿意吗?”

借物介绍:“我有一个小皮球,你愿意和我一起玩吗?”(www.xing528.com)

参与游戏:“你们的游戏真好玩,能让我和你们一起玩吗?”

有了迅速认识新朋友的本事,孩子就不会担心自己在学校里孤单了。

②学会自己解决与伙伴间的冲突

鼓励孩子邀请朋友来家里做客,去别的小朋友家玩,给孩子创造更多和不同年龄的孩子接触的机会。当孩子们之间发生冲突时,家长不要充当调解员,鼓励他们自己解决。

平时,家长可以和孩子讨论,如果和小朋友遇到争执,该怎么做?比如,怎样和同伴一起玩一件玩具?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想玩别人手里的玩具时该怎么说?

③提高移情能力

所谓的移情能力,就是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想问题,能够理解别人的想法、做法。移情能力强的人,更容易与人沟通、交流,也更适应“合作型社会”。培养这种能力有一个简单的办法:看动画片、电视剧后,家长和孩子一起来交流剧情,让孩子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叙述同一件事情。

④家长要善待孩子的朋友

对于孩子的朋友,你是关心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还是无端地讨厌其中某个人,这是有天壤之别的。讨厌孩子朋友中的其中几个是正常的,但是,请记住下面几点:

对孩子的朋友切不可以貌取人,诸如发型、穿着打扮或是对音乐的选择。你应该尽量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他的朋友。

如果你的孩子与朋友不能总是友好相处,不要大惊小怪。哈佛大学教育学教授罗伯特?塞尔曼博士说:“青少年时期,有时孩子们会利用他们的朋友来培养自己的辩论技巧。那是一种健康的标志,但是父母可能会误解。”

注意你表达厌恶某位朋友的方式。请记住:用笼统的语言批评孩子很少见效,也许会适得其反,如“他不是那种你应该交往的孩子。”德克萨斯州教育心理学教授简?休斯博士说:“把你的评论集中在孩子具体的行为以及你的反应上。”

为孩子创造结交新朋友的机会。请记住: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体的每一位朋友远没有友谊这个概念来得重要。仅仅动员孩子不要与某人交往很少会产生效果,特别是孩子朋友寥寥无几的时候,你得帮助孩子与你喜欢的人交往。

家庭是一所学校,每一位父母都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孩子的健康成长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不可分。家教并非一定要体现在对孩子学习的辅导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上,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所以,在家教中可采用“望、闻、问、切”的方法来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状态、思想倾向等,从而找到教育的契机和突破口。

总之,父母要做有心人,时时留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动、脸色表情,了解孩子的心情是好是坏、行为是否异常,继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

“闻”,就是“听”孩子说话。孩子对校内外人、事、物的所见、所闻、所感,回到家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要说出来。这种时候,不管孩子说什么,即便是父母不喜欢的话题、不愿听的内容,父母都应该耐心细致地听,并让他说完,尽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说话氛围。这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能培养其思维能力。孩子说话可能语无伦次或重复,某件事情的叙述可能抓不住要点,某种看法的表达可能不清晰。即使这样父母也不要急躁、不耐烦。

在“听”的过程中,一边听一边帮他分析,说得好的要给予肯定,做得对的要给予表扬;说得不清楚、不正确的也要给予引导纠正。比如,孩子认为老师教育或学校管理等的“不是”之处,父母不应随意顺从、迎合孩子的意见,一定要客观、全面公正地评说,别动不动就对学校或老师评头论足、说长道短。一个家长如果不能维护学校或老师的威信,那就容易使孩子对学校的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对老师的教育产生反感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问”也是一门艺术,“问”就是询问。做家长的应该掌握这门艺术。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一张嘴就问学习成绩,很容易使孩子反感;如果从孩子的兴趣爱好“问”起,孩子就会乐于回答。另一方面要尽力寻找孩子的“闪光点”。每一个孩子都有其优点、长处,父母从他的“闪光点”问起,孩子自然会愉快地回答。尽量切合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他所学知识的内容,不要问过深过难的问题,问题过难使孩子因答不出而丧失自信心。最后分清时间场合,有外人在场时不要张扬孩子的弱点、短处,应顾及到其“面子”。另外,一次问话应有一个主题,不宜海阔天空,东拉西扯,不宜问得过多、过杂;问话语言应平易温和,不要咄咄逼人;问话语速应慢一点,轻言细语的,要给孩子充分的时间领会、思考。

而“切”,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感受孩子思想脉搏的跳动。孩子的内心世界无比广阔丰富,具有模糊、变动、隐蔽、矛盾等特点,其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规范,乃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等都还处于形成期,尚没有定型,并且注意力容易转移,思想行为变化大。那么,怎样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与孩子的心灵产生共鸣呢?父母应为孩子营造一个和睦民主、轻松愉快的家庭环境,扔掉“一言堂”的专制作风,让孩子在父母面前敢于“表现”,勇于“表现”,乐于“表现”。一个能充分“表现”的孩子,其优缺点最明显,最便于父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另外,父母应思孩子所思,想孩子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知、体会、思考。父母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伙伴,成为孩子知心的朋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