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重要的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重要的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③培养良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的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坚持不懈,要求一致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不能这几天要求很严,过几天又听之任之,这样培养的效果会事倍功半。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需要家庭各成员保持一致的要求,促使习惯形成。

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重要的

2.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

(1)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①习惯始自生活点滴

三四岁之前是宝宝养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从出生那天起,孩子就开始通过各种各样的行为应对生活的挑战,最初他们主要依靠先天反射,以后慢慢尝试和模仿新的办法,一点一点建立起独特的行为模式。宝宝的每一个举动都会产生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反馈回来,促使宝宝维持或者改变行为方式,这样一个过程不断重复,印刻在孩子的脑子里渐渐就会形成习惯。

比方说,宝宝天生敏感,拉了、尿了、出汗了、尿布或衣服贴着身体不舒服,他总是不停地哭闹,引得家长每次都必须尽可能快地帮他换掉。长大一些见到衣服脏了,宝宝主动告诉家长,马上就可以换上干净衣服并得到表扬,久而久之孩子就养成了爱干净、讲卫生的好习惯。再比如有个孩子开始尿在地上的时候,听到妈妈笑着说“看你这个小坏蛋,又给妈妈画地图了”,他还以为是表扬,渐渐从无意的行为变成了故意的举动,后来这样的行为遭到了家长的惩罚,被冷落到一边的他,发现只有四处拉尿才能立刻引来家长的关照,不经意间就形成了随处便溺的坏习惯。

生活的点滴从表面上看不起眼,但家长的反应和态度却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将来孩子是仔细还是马虎,做事有条理还是杂乱无章,喜欢读书还是讨厌学习,乐于交往还是我行我素,许许多多的习惯都是通过生活中的小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断积累而养成的。

②习惯养成不易改

人的行为有一种定式倾向,就是喜欢用熟悉的动作、语言和思维去处理事务,因为熟悉的办法最省力,小孩子也不例外。有的孩子挑食,最初常常是偶然因素,看到某些东西没食欲或者吃了不舒服,以后见到它们第一反应就是拒绝,时间一长,挑拣惯了,有些食物就再也吃不进了。

养成习惯需要相对长期的一个过程,但习惯一旦形成改起来可就难了。同一种行为不断重复,在大脑中渐渐形成固定的反应模式,这种反应模式就会固定下来,难以甚至无法改变。就像小孩子学结巴,开始因为好玩,等到自己变成口吃,若不尽早强化治疗将导致终生无法纠正。家长一定要注意,防止孩子养成坏习惯。

③培养良好习惯让孩子受益终生

良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不良的恶习则会贻害孩子一生。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对孩子进行早期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并从以下几方面付诸于行动:

积极鼓励和夸奖孩子良好的行为;

对孩子的不良表现进行一贯的冷淡或限制;

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模仿的榜样;

请孩子监督检查家长的坏习惯;

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模式。

家长应该从大处着眼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从小处着手在日常生活中检查孩子的行为和自己的表现,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发展良好的行为模式。

还要注意培养孩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在学前准备中,让他们学会自己铺床叠被,自己起床,脱穿衣服、鞋、袜,学会洗脸、洗脚、漱口、刷牙,学会摆放、洗刷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等。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会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其他用具等。

教孩子自我管理

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只好父母代劳。其实坏习惯的成因就是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从现在开始,就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等;要懂得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他工具,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孩子生活规律化

小学生活正规而有序。家长要提前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情,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如该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看电视和玩;教孩子养成早起、早睡,按时吃饭的习惯等。

(2)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

叶圣陶先生说过:“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想改也不容易。”陈鹤琴先生通过多年的亲身教育实践也认为:“幼稚时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知识、技能、言事、思想、态度、情绪等,都在此时期打下基础,它是决定其将来人格、体格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同其他教育相比,亲和力、感染力更强,而且家庭教育对人的习惯的影响最早、最持久。因此在家庭中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①家长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www.xing528.com)

身教胜于言传

家长都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的家长经常给孩子讲道理,甚至“磨破了嘴皮”,可孩子往往是一个耳朵听,一个耳朵出,根本没有什么效果。其实,家长自身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远胜过“磨破嘴皮”。如:家长酷爱读书,那么孩子就可能是个小书迷;如果家长经常打牌,孩子怎么可能安心学习、热爱学习呢?

创设环境,营造学习氛围

环境是最好的老师,氛围能感染孩子。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和温馨的心理环境,萌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有位家长把孩子的房间布置成“聪明屋”:把各种动植物、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天文地理等大量图片知识贴在上面,并定期更换。这样孩子和家长随时都能讨论相关知识信息,孩子的知识信息一天天地积累,激发了孩子对学习的更大兴趣,从而也养成良好的主动记忆和积极思维的习惯。

此外,有条件的家庭可以给孩子布置一个相对安静的独立房间:淡雅的色彩,简单的陈设,合适的桌椅,护眼的台灯,这样保证孩子端正的学习姿势、安静的学习环境、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从而不受电视、家长谈话和做家务等因素的影响。

坚持不懈,要求一致

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不能这几天要求很严,过几天又听之任之,这样培养的效果会事倍功半。因此,家长要有坚强的教育意志,立下规矩之后就应该要求孩子坚持这样做,经过日复一日的一致要求才能形成习惯。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需要家庭各成员保持一致的要求,促使习惯形成。如果要求不一致,孩子就会无所适从,逐渐养成钻空子的心理。当然,要实现要求一致,也不容易,如果在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上发生分歧,绝不要在孩子面前公开暴露矛盾,而要在事后交换意见,以求统一行动,这样的教育效果才会好。

②培养孩子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

倾听

倾听就是细心地听取别人说话,善于倾听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修养,学会倾听不但能正确完整地听取所要的信息,而且会给人留下认真、踏实、尊重他人的印象。因此,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将让孩子终生受益。要让孩子学会倾听,家长就必须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倾听者,能随时倾听孩子的心声,以身作则地教孩子倾听的方法。

专注

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孩子必须养成的最起码的学习习惯。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因为三心二意,小猫一条小鱼也没钓着。与这个故事的寓意相同的还有中国古代“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说法。旨在告诉人们学习时不可一心二用、三心二意。

为了培养孩子专注的好习惯,家长不要同时安排孩子做几件事,如让孩子边吃饭边看电视,边玩玩具边听故事等;应该让孩子在一定时间专心地做完一件事,再做另外的事。此外,为了训练孩子专注听、用心记的习惯,家长对孩子提要求、交代事情最好只讲一遍,切忌多次重复;如果家长经常对孩子不放心、交代一件事情反复说好几遍,反而让孩子觉得家长太啰嗦,孩子还会认为大人的话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还会再说的,渐渐地孩子就会养成不专心听、不用心记的坏习惯。

认真思考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的能力。

要培养孩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家长要经常向孩子提一些开放性问题,当孩子是通过认真思考回答问题时,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思考后的快乐,渐渐地孩子就养成了遇事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坚持到底,按时完成任务

幼小的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观念,有些家长对孩子完成生活、学习任务没有明确的时间要求,磨磨蹭蹭的习惯一旦养成,对学龄期完成学习任务非常有害。所以,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的习惯: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拖拉,当天的事要当天完成等。

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如:有条理地放置学习用品、学习时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努力克服困难、认真完成学习任务等等。从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孩子今后顺利地升入小学、适应学生生活的重要因素,对孩子今后的成长发展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是使孩子终身受益的一种基本素质。

③对孩子的习惯培养要注意什么?

良好习惯的作用有三:一省时,二省力,三减少错误。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严格要求。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有赖于家长的严格要求。要求一经提出,就必须坚决贯彻施行,不可以有例外。

以身作则。在培养孩子某种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所谓“谁家的孩子像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己不正,不能正人”,这句话用在好习惯的养成上也很合适。

反复练习,及时强化。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当孩子按照要求去做时,家长应及时给予肯定,孩子有了兴趣和愉快的体验,良好习惯就容易形成。

提供条件。形成习惯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能提供相应的条件,有助于孩子较快地形成习惯。比如,要求孩子饭后漱口,每次饭后为他提供一杯水,在他养成饭后漱口的习惯之后,再让他自己倒水,比一开始就要他自己倒水漱口更容易形成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