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洪堡兄弟与现代大学之父的关系》

《洪堡兄弟与现代大学之父的关系》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堡兄弟的头像也出现在柏林大学的校徽上。洪堡以其卓然真思开时代新风,他坚持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唯有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它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洪堡的大学观强调研究与教学之统一、科学与教养之统一、科学与启蒙之统一和科学自身之统一。有鉴于此,洪堡将科学研究列为和教学并重的大学的又一项重任。

《洪堡兄弟与现代大学之父的关系》

柏林大学就坐落在菩提树下大街东段。

在大门铁柵栏之前,一左一右树立着两座白色雕像,他们是威廉·洪堡亚历山大·洪堡兄弟。

柏林大学的名称在1828年被确定为柏林腓特烈·威廉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迫使柏林大学闭门停学,到了1946年才得以重新开放。在1949年以洪堡之名改名为柏林洪堡大学。洪堡兄弟的头像也出现在柏林大学的校徽上。

亚历山大·洪堡后来以探险家、自然科学家和地理学家闻名,还是近代地质学、地磁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的创始人。他拿着9万塔勒[1]即相当于后来的90万马克的巨款完成了世界环游,在5年间行程达2万多公里,其美洲之行可谓是历史上最昂贵的一次自费科学考察,他也因此被人称为“哥伦布第二”。在徒步攀登海拔5881米的欣博拉索山峰顶之后,通过高山病的体验,他提出了高山缺氧理论。第一张全球等温线图和第一盏矿工安全灯都出自亚历山大·洪堡之手,大气等压线、等温线的概念也是由亚历山大·洪堡提出的。从美国回到欧洲之后,亚历山大·洪堡出版了30卷的旅行记。当他60岁之后,他还去中亚地区、乌拉尔西伯利亚一带旅行考察,而后用25年的时间写成了他的又一部名著《宇宙》。达尔文在思考和写作进化论方面的著作时,就大量引用了亚历山大·洪堡的考察资料和研究成果。

柏林大学校

威廉·洪堡1767年出生在波茨坦一个贵族家庭,祖父和父亲均为普鲁士军官,父亲当过高级副官和宫廷侍卫官,母亲则来自一个法国胡格诺派教徒的家庭,继承了家族的大宗遗产。当她1796年去世之后,这笔遗产又往下留给了洪堡兄弟,结果,威廉·洪堡分到了柏林的一处房产和特格尔庄园,亚历山大·洪堡分到了9万塔勒。

威廉·洪堡先在法兰克福大学读法学、经济学、教会史和国家史,而后又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法学、历史和哲学课程。毕业不久,他没有急于去社会上施展抱负,而是在1791年到1794年前后,实行了自己的“自我教育计划”,开始对政治问题、教育问题和以希腊文化为焦点的欧洲古典文化的学术探索。

1794年初,威廉·洪堡和妻子卡罗琳移居耶拿,卡罗琳在认识丈夫之前,就和席勒的妻子是亲密的朋友。他们两家人事先就商定要一同在耶拿居住。之后他们都在耶拿安居,两家的住所挨得很近,洪堡和席勒常常每天都要互访几次,他们都对“自我教育”有着高度的认同感,也都主张人性至上,一个人应当自我发展完美而和谐的人性,这个目标并非遥不可及,古希腊人就已经达到过这一目标。

威廉·洪堡与歌德、席勒有着深厚的友谊,尤其是席勒在他的心目中有着非常高大的形象。洪堡曾将康德视为哲学天才,将歌德视为诗歌天才,而席勒则被他视为兼具哲学天赋和诗歌天赋的天才,已经是完善的与和谐的人类知识的代表。1805年席勒去世后不久,洪堡伤心至极,他在写给克尔纳的信上悲叹道:席勒的去世使他感到像是突然失去了一颗给他指出知识方向的明星,因为在结识席勒之后,他写每一篇文章都是以席勒的思想作为唯一的判断准则。到了1830年,洪堡还将自己与席勒的部分往来信件汇集成册出版,并加写了序言《关于席勒及其思想发展的过程》。

19世纪开头的几年里,洪堡是在罗马度过的。作为派驻梵蒂冈教廷的使节,他同时像在巴黎那样,成了一个德国文化的使者

施泰因领导普鲁士改革之后,向国王力荐洪堡出任文教司司长。洪堡的管辖范围包括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教育,还有科学院的活动与教会事务。但是,由于施泰因去职,自己又与内政部长相处不和,洪堡在这个位置上只待了一年半的时间。

柏林大学的创建无疑是洪堡担任文教司长期间的最大建树。

1807年,普鲁士不敌法国军队的入侵,且战且退,国王威廉三世已经撤到了普鲁士东部的小城麦默尔。普鲁士也随着领土的丧失而少去了7所大学。8月份,不得不流亡的哈雷大学校长率部分教授觐见威廉三世,请求以哈雷大学教师为基础在柏林重建大学,国王当时甚为感动,大声回答道:“好,有勇气!国家应以精神的力量来弥补物质上的损失。”9月4日,他发令称:“由于易北河彼岸地区已被割让,国家丧失了哈雷大学,从而失去了最重要、最完备的教育机构。填补这个空缺应当是国家重新缔造时期的首要任务。法兰克福和柯尼斯堡那两所大学并不合用,因为前者基金有限。……后者则远离政府所在地。”他将原来发给哈雷大学的经费全部拨给柏林大学,将王子海德里希的宫殿赠予柏林大学。该宫殿建于1748年至1766年的,位于今日菩提树下大街6号。

柏林大学筹建之时,德国大学的生命力普遍式微,大学是存是废已经开始被热烈地争论。由于科学院和专业学校兴起,大学被视为中世纪的遗留物和僵化的行会组织,其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18世纪末,19世纪初,德国半数大学被关闭或转为其他学校。法国人也主张抛弃传统,按实用原则将大学分为由国家直接管理的专门高等学校。因此,负责柏林大学筹建初期工作的内阁大臣拜默所计划的,只是一所“高等教育机构”,甚至不会沿用大学之名。

洪堡以其卓然真思开时代新风,他坚持认为“大学是一种最高手段,唯有通过它,普鲁士才能为它自己赢得在德意志世界以及全世界的尊重”。他在1809年7月下旬即当上文教司长后的第6个月,就向国王呈上了建立柏林大学的申请,并得到了包括伟大的哲学家费希特和伟大的神学家施莱尔马赫等著名人物的鼎力支持。

柏林大学被人们尊称为“现代大学之父”,德国乃至其他国家的大学后来都纷纷效仿柏林大学崭新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法,从而兴起了全德国范围内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高等教育改革。(www.xing528.com)

洪堡的大学观强调研究与教学之统一、科学与教养之统一、科学与启蒙之统一和科学自身之统一。

当时的科学院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亚历山大·洪堡甚至将普鲁士科学院戏称为一个“慢性病院”,在那里患病之人比健康之人休息得更加舒适安逸。有鉴于此,洪堡将科学研究列为和教学并重的大学的又一项重任。他相信在大学里,在朝气蓬勃、思维活跃的年轻学子当中,更容易催产和不断更新科学思想,作为推动德国科学向前发展的力量的策源地,大学应当成为首选,其次才是科学院。

洪堡要求大学在教研工作、学术交流、学位授予、行政管理的各个方面都享有应有尽有的自由。这种自由具体到学生的自由上,洪堡主张:大学生的自由也就包括什么也不学、什么也不做的自由。学生可接受教师指导,也可独立研修,“听课径可偶尔为之”。因此,当时的大学也并不像今日那样以学术上的声誉来区分,而是津津乐道学生整体生活的气氛如何,如马堡大学看学生发生过多少次决斗,莱比锡大学看学生放荡到何等程度,蒂宾根的学生经常去农民居住区和犹太区捣乱,他们闯入正在举行婚礼的场所,袭击犹太人的店铺。

为了纪念洪堡对教育与科学研究事业的不朽贡献,德国于1960年设立了洪堡基金会,总部放在波恩。现在基金会每年都为1800名世界各国的学者提供在德国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2万名洪堡奖学金获得者组成的联络网已经覆盖了所有专业领域并遍及全世界130个国家,得到洪堡基金资助的学者中产生了4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

在辞掉文教司长职务之后,洪堡旋即又被任命为普鲁士王国驻维也纳特命全权公使。他致力于把奥地利争取到由俄国、英国和普鲁士组成的反法同盟一边,在民族解放战争进行当中和胜利之后,又代表普鲁士和英国、奥地利等国谈判,作为首相哈登贝格的副手参与维也纳会议

洪堡还为抢救和保护德国文化遗传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众所周知的是,当时德国的大量艺术珍品被拿破仑劫掠去了法国,连勃兰登堡门上的胜利女神和双轮车也被法军拆卸下来,装了12个大箱,作为战利品运回了巴黎。洪堡在维也纳会议之后,多次和法国人展开谈判,为德国的画廊教堂博物馆、艺术馆和图书馆等索回了绝大部分被抢走了的收藏品,其中,包括海德堡大学图书馆的4000多册手写书珍本,它们在“三十年战争”期间被抢去送给了罗马教皇,后来一部分又落在了拿破仑手上。

1819年夏天,洪堡当上了普鲁士宪法部长。他力主保障个人法权、信仰及新闻出版自由、限制首相权力和培养公民参与意识的改革,结果开罪于威廉三世,到了年底就被解职。

1822年,当哈登贝格死后,不少有识之士纷纷举荐洪堡担任内阁首相,威廉三世也承认,洪堡的能力应是首相一职最合适的人选,然而,他最终没有将担子压到洪堡的肩上,也许,洪堡自由民主的思想倾向让他有所忌讳。

8年之后,当洪堡积极筹建的新博物馆在柏林揭幕之际,他再被任命为博物馆委员会主席,威廉三世还特意发布内阁命令,授予洪堡黑鹰勋章,并表示希望他考虑重新参加国务工作。不过,这时候的洪堡已经不再对政治有太大的兴趣了,相反,被解除宪法部长职务之后,他充满激情地将更充裕的时间投入到了学术问题的钻研之中,特别是对语言学的研究结出了硕果。

洪堡钟情于语言研究,他认为语言不仅有雷同于呼吸的作用和特性,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生存所必需的“呼吸”,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之所在。一个民族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条件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跟这个民族脱离开来,唯有语言却是它无论如何都不能舍弃的。一个民族通过其语言,才能将部分人类群体凝聚为某个民族,一个民族的特性也只有在语言之中才能被完整地铸刻下来。

洪堡提出了哲学中著名的语言决定论,认为各种言语都在为自己编织着一张网,编织着一张围绕着本民族的网,这张网就构成了该民族的世界观。外语教育因而被洪堡视为一种人性教育,学习外语将有助于扩大自己世界观的范围,并且使不同民族的人们互相接近,因此学生应该学习古典语言并尽可能多地接触外国语言。

进入柏林大学的大门,就可见主楼前又竖立着一尊人物雕像。这个被塑之人是德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和物理学家赫尔姆霍茨,他曾被后人誉为达尔文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赫尔姆霍兹在1821年8月31日出生于柏林,1871年任柏林大学物理学教授。赫尔姆霍兹在1847年发表了著作《论力的守恒》,提出了一切自然现象都应该用中心力相互作用的质点的运动来解释,由此证明了活力与张力之和对中心力守恒的结论,进而讨论了热现象、电现象、化学现象与机械力的关系,并指出把力的守恒原理运用到生命机体中去的可能性。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赫尔姆霍兹在1856年到1866年间发表的三卷本《生理光学手册》被誉为经典之作。他对听觉问题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出版于1863年的《音乐的生理学理论》一书中。他对阿拉伯人波斯人的音阶、视觉后象、色盲、双眼视界的形式、人眼的活动、几何公理等都有独到的研究。他在生理光学的研究过程中发明了检眼镜。在晚年又对无线电报和无线电收音机的发明做出了间接的贡献。

柏林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