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1813年3月10日设立的著名铁十字勋章中,威廉三世已经表达了对露易丝的爱意。
威廉三世当初只是将铁十字勋章作为一种临时性的勋章,用来授予在对抗拿破仑的战争中立功的人员。当时的铁十字勋章一共有三级、二级、一级和大铁十字四种,它们被授予各个不同的社会阶层,只要对战争的结果有影响或者在自己的职责领域做出贡献就可以被授予。这种无社会阶级区别的授予方式使得铁十字勋章区别于当时由皇室颁发的任何勋章。
威廉三世要求设计铁十字勋章的申克尔必须在设计中包含普鲁士国王的王冠、他自己的皇家徽记、1813这个设立时间和橡树这一德国神圣之树的叶子。
申克尔在3月21日递交了他的设计,露易丝王后的弟弟卡尔·冯·梅克伦堡·斯特里茨对设计进行了一些修改,并得到了国王的认可。
申克尔设计的铁十字模仿了条顿骑士团的十字形状,从中心向外直伸四臂,但斯特里茨却把铁十字的四臂变成了与众不同的弯曲状。这个修改造就了今天我们所熟知的著名形象。
1813年的铁十字勋章(背面)
二级铁十字勋章最终的设计为:铁心中间的图案是一个张开的橡树叶,而在铁十字下臂底部则是设立的时间1813;在铁心的背面,上臂顶部的图案是普鲁士国王的王冠,下面紧接着是“FW”字样即威廉国王(Friedrich Wilhelm)名字的缩写;长度和宽度在41~42毫米;在铁心的外围又加上了银框(通常是800~900银);银框上部有悬挂环与之相连,方便勋带穿过。战斗人员的勋带是由一个黑色宽竖条以及从两边夹着黑条的白色细竖条组成,而非战斗人员的勋带颜色构成则正好相反。
之所以采用白色和黑色,是因为它们是普鲁士王国的标志颜色。当然,一种专名为普鲁士蓝的蓝色也是普鲁士人的至爱。
普鲁士王国的国歌《普鲁士之歌》开篇就唱到“我是普鲁士人,你当认识我的色彩”。这首国歌诞生在19世纪30年代之后,是哈尔伯施塔特高中的一位老师填词,海因里希·奥古斯特·奈特哈特作曲,奈特哈特是近卫步兵团第二军团的音乐总指挥。
铁十字勋章的勋带被用来缝在束腰军服从上往下数第2个纽扣处。这种流行的佩带方式在1838年被威廉国王认可。
在当时,一共有约16938枚二级铁十字被颁发,638枚一级铁十字勋章被颁发,5枚尺寸为56.5毫米的大铁十字勋章则授予了5名最高军衔的指挥官,包括声名显赫的陆军元帅格哈德·弗斯特、布吕歇尔、冯·沃尔斯塔特。
1815年6月26日,威廉国王又为1813铁十字勋章家族增添了最后一名成员即星芒大铁十字勋章,这个唯一的勋章被授予及时赶到滑铁卢战场,并协助惠灵顿公爵击败拿破仑的布吕歇尔元帅。
这种在德国人心目中具有极为崇高价值的勋章上没有铭文,没有任何浮夸文字,其实是要刻意表达对普鲁士是一个勤俭之国的认同。
铁十字勋章在制造材质上主要使用了十分普通的铁,也是要用铁来代表德国人的坚忍不拔,象征他们的核心美德。
铁的使用也与当时的财政经济紧缩政策有关,还是对之前的“以金换铁”运动的感念。1805年左右是德意志解放战争最艰难的时段,威廉三世号召国民拒绝一切形式的铺张浪费,要过极度简朴的生活。在玛丽安娜公主的示范下,王室家族号召女性公民捐出自己的金银财宝,作为她们个人对战斗中的祖国的贡献,回报是获得项链状的铁质首饰,上面往往铭刻着“以金换铁”。
铁十字勋章的边框用银,则代表了露易丝王后并象征德国人性格的灵敏性和柔弱性。
宫廷牧师埃勒特在波茨坦驻军教堂布道时进行了这样的解释:十字勋章是铁制的,这是提醒人们要“勇敢克己,性格坚强。提醒人们不要贪求安逸和舒适宁静的生活,提醒人们不要耽于纵情享乐,不要贪念肉欲享受。它号召人们磨炼自己,让自己勇敢坚强”。(www.xing528.com)
埃勒特在布道中继续诠释了铁十字勋章的象征作用:“在所有基督教民族中,十字架成为最富有象征意义的标志,它让人联想起最崇高的真理,最令人感动的想象、最神圣的职责、最强烈的动机,以及最幸福的爱、感激、信任、安慰和希望之情。只有在圣地、在教堂、在圣坛、在胜利的旗帜上,人们才看得到这个神圣的象征。现在,遵照一位虔诚的基督教国王的强烈意愿,我们将这个标志也佩戴在基督教英雄们的胸膛上。”“看到十字架,就要想起要么胜利、要么死亡的英雄气概。”
据说威廉三世狠狠地责备了埃勒特,因为他在布道上没有表达这个勋章与露易丝的密切关系,而只是强调了人世和天堂的联系。威廉三世指出王后已经在普鲁士被神化,已经上升为神,看护着她的普鲁士,并托梦给那些最忠诚的追随者。
受命设计铁十字勋章的时候,申克尔才31岁,却已经是大名鼎鼎的建筑师、城市规划师、画家、家具及舞台设计师。
申克尔首先是作为画家名世的,但当他看了德国伟大的浪漫主义画家弗里德里希的画作之后,感到自己永远都在绘画上超越不了弗里德里希,于是将主要的精力转而扑向规划设计和建筑领域。
申克尔后来长期担任普鲁士王国首席建筑指导及国王御用建筑师,领导最高建筑委员会,从经济、功能、审美等方面审核国家建筑委托。为了将柏林变成王国首都乃至帝国首都,申克尔开创了大柏林规划的先河。他留下的总体设计影响尤甚于单体建筑设计,后世的数次柏林城市规划均以之为蓝本。
申克尔卓越的设计理念影响深远,其弟子与再传弟子形成了申克尔学派。
申克尔认为:崇拜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情感,排除了一切唯我主义,而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通过艺术。他的设计和建筑作品遍布德国境内外,在19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出世的作品体现出新古典主义风格,而后的作品风格转向了新哥特式。
施普雷河上的新皇宫桥连接着位于西边的菩提树下大街和位于东边的卡尔·李卜克内西街,在东德时期被改名为“马克思—恩格斯大桥”。凡是去柏林游历的人,几乎都会经过这座桥。这座桥的设计就出自申克尔之手。
新皇宫桥之前的桥是形式简单的轭状木桥,建于16世纪,破坏了街道的精致感,被人称为“狗桥”,因为当年王室狩猎队就是在这里集合他们的猎犬的。
申克尔在1922年到1824年间设计的新桥宽度为31.7米,扶手用铸铁制作,带有蔓藤纹海马、法螺和海豚装饰。系列雕塑由8座雕塑组成,也是申克尔的杰作。它们表现了一组胜利女神雅典娜参与其中的从战争到和平的过程。包括尼克给少年讲述英雄的故事、雅典娜保护前仆的少年、雅典娜教少年投掷标枪、雅典娜为首次参战的少年装备武器、尼克搀扶着受伤的战士、战士和米奈尔瓦、奥林普托着烈士的遗体、尼克给胜利者戴上花环。
在新皇宫桥西南方向100多米处有一个小广场也是以申克尔命名的,一尊申克尔塑像被立在那里。
从申克尔广场往西100多米,坐落着申克尔当年设计的韦尔德教堂。
由于预算有限,申克尔要用最简单的方式实现中世纪设计风格。钟楼也不能设计得太高,否则会让立面实现不出精致的感觉。也不能使用尖顶设计,因为塔楼正立面面积较小,那样会让比例失调,而且平顶也符合塔楼用于观景的目的。
为了在简洁中也能溢出趣味,申克尔在细节上特别留意。他用了很多形状和大小不一的砖。如小柱子、隔墙、柱头、窗洞、屋脊等处。部分砖长0.6米,宽0.3米,厚1.8米。他还在入口处设计了一个高2.4米的天使长米迦勒的雕像。
花了6年时间,韦尔德教堂在1830年建成,在二战也遭到毁坏,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得以重建。重建后被改为申克尔纪念馆博物馆,附属于国家画廊,设有关于申克尔生平和作品的展览,还有一个以普鲁士新古典主义雕塑为主题的展览,其中包括沙多的作品。
申克尔广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