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后来的漫长岁月里,奎德林堡也成了霍亨索伦皇族避难和受难的地方。
1618年到1648年间,在欧洲爆发了“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这一术语是法学家普芬道夫创造出来的。普芬道夫在1688年被大选侯腓特烈任命为宫廷史官,他写作了大选侯时期的辉煌历史。
“三十年战争”源于德国境内新教和天主教的严重矛盾,可谓是发端于德国的宗教改革带给德国自身的一场无比悲惨的结局,同时,也是德国和欧洲各种政治力量竞相角逐和攫取利益的国际性战争。
1607年,信奉天主教的巴伐利亚公爵伙同耶稣会和皇帝,无端地武力攻击信奉新教的帝国自由市多瑙弗特,并将之并入自己的领地。德国诸侯随之立马分裂为水火难容的两个阵营:新教诸侯在次年便成立了新教联盟,并得到英国、丹麦、荷兰和法国的支持;天主教诸侯跟着成立天主教联盟来与之抗争,他们获得了皇帝、教皇和西班牙的支持。
1618年5月,“三十年战争”由捷克起义拉开了帷幕。当时捷克议会中的新教等级代表自动开会,拒绝承认耶稣会的狂热追随者、斯提里亚大公斐迪南出任捷克国王,并把两名国王的忠实官吏从王宫的窗口扔了出去,从而导致了奥地利采取征伐行动。最后,在新教联盟及英法诸国的旁观下,皇帝和天主教联盟联手镇压了捷克起义。
1924年,“三十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恐惧于皇帝和天主教联盟越演越烈的进逼气势,6万丹麦雇佣军在得到英国和荷兰的资金和武器支援下攻进了北德,并得到了一批新教诸侯的支持。皇帝在不利的战局面前,任命了华伦斯坦为军队司令。华伦斯坦募集了一支3万多人的军队,并纵容抢掠以便保障军费开支。华伦斯坦的军队最后和天主教联盟的军队一起大败丹麦,皇帝的势力趁机扩张到了波罗的海。
第三个阶段开始于1630年7月瑞典的入侵。华伦斯坦那时已经被解除了军权,其军队也被解散,因为他主张剪除诸侯并统一全国而遭诸侯忌恨,他们怂恿和逼迫皇帝让华伦斯坦下台。
作为“北方新升的流星”,瑞典历来都把控制波罗的海视为自己的生命线,1.2万名瑞典军队在国王率领下成功地突袭了德国北部,并在众多新教诸侯的支援下,在两年后打到了慕尼黑,夺取了南德和西德的大部分地区,把他们作为瑞典采邑封给新教诸侯们。
在绝望之际,皇帝又只有重新向华伦斯坦招手。华伦斯坦迅疾用高价募集了一支雇佣军,加上皇帝的兵马,一共4万人,很快扭转了败局,并在1634年初秋,将瑞典人完全击败。而后,当华伦斯坦重提他的中央集权计划,并采取同瑞典和萨克森讲和的行动时,他彻底地成为皇帝、诸侯乃至他的一些部下的眼中钉,被宣布为“叛国者”,继而被皇帝派去的军官刺杀身亡。1635年,皇帝同萨克森、勃兰登堡正式签订了合约。
第四阶段的战事有了法国的参与,当战争双方都已到了疲惫不堪之时,它终于直接走到了战争的前台,企图夺取欧洲霸主的地位。1635年5月,法国军队同时在德国、尼德兰、意大利和西班牙向哈布斯堡王朝开战。
尚留在北德的瑞典军队也再次起兵侵入中德和南德,法国军队1643年大胜西班牙之后,又调动重兵向东赶来和瑞典军队会师,并最终把握了胜势。他们在1646年攻入巴伐利亚,再合力进攻奥地利,在这样的形势下,敌对双方都呈现出强弩之末之相,不得不同意停战议和。
“三十年战争”最后以签订《威斯特法利亚和约》而结束。
大选侯腓特烈·威廉1640年至1688年在位。他的童年时代与“三十年战争”的时间重叠,为了保护他不受外敌所侵,其童年的大多数时光都在奎德林堡度过,那里周围是茂密的森林,与世隔绝。14岁时,随着军事威胁加深和这一带流行病疫,才被送往相对安全的荷兰共和国,在那里待了4年。
大选侯在位时极其扩大了勃兰登堡的国际权势,在他去世之后,其儿子腓特烈一世在1688年继任选帝侯,并在1701年到1713年任普鲁士国王。
普鲁士国王加冕典礼办得极为辉煌。3000匹骏马拉着1800架马车,载着整个霍亨索伦王族及其所有的侍从和行李,从柏林前往柯尼斯堡。(www.xing528.com)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一世在接受神职人员涂油礼之前,就为自己加冕,凸显了统治自主的意志,接着,他走进王后寝宫为王后加冕。而后,才去古堡教堂,从加尔文主教乌尔西努斯那里完成了涂油礼。
为了加冕庆典,腓特烈一世额外加收王冠税50万塔勒,用于制王后华冠就耗费其五分之三,剩下的还不足以制作国王的王冠。
腓特烈一世去世后,其儿子腓特烈·威廉一世在1713年继任普鲁士国王。他被人称为“士兵王”,身高2米有余,体重100多公斤,平时暴饮暴食,烟瘾极大。
腓特烈·威廉一世首先是一个节俭狂。他一上任,就解雇了宫中三分之二的仆人,包括巧克力师、乐师,剩下的被大幅降薪,降幅最大的只能拿到之前的25%。宫内的雕刻家们得知之前的雇佣契约被修改,也纷纷离开了柏林。王宫内积聚的大量财宝被卖掉,动物园中的狮子被卖给波兰国王。他还下令在普鲁士禁止法国文学、拉丁文和音乐。伟大的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在他眼中,不过是“一个废物,连站岗都不行”。按照他的命令举办的唯一一次大学辩论会,辩论的主题却是“所有的学者都是饶舌鬼和糊涂蛋”。他为他的王宫近卫队购买一个爱尔兰人就用了9000塔勒,大大超过了柯尼斯堡大学一年的预算。他曾同意给柏林图书馆捐赠购书费,结果他捐出的钱一次是4个塔勒,另一次是5个塔勒,可笑之极。
腓特烈·威廉一世酷爱军队,他建立了一支巨人军队,还委托画师为那些巨人士兵画全身油画像,记录他们的样貌。他上任时,士兵数量才4万人,等到他1740年去世时,士兵数量达到了8万人,勃兰登堡—普鲁士的面积当时排名欧洲第十,人口数量排名第十三,而军队规模却排名第四。
腓特烈·威廉一世按照一个军人的标准去要求儿子,这个儿子就是在1740年继任普鲁士国王的腓特烈二世,后世尊崇他为腓特烈大王。
腓特烈大王是腓特烈·威廉一世的次子,他在其长兄早逝之后就被立为王储,但其兴趣爱好与父亲希望的完全背道而驰。“士兵王”看不惯儿子是一个“吹横笛者和诗人”,为了严格教育王储,他不惜使用虐待和拷打的极端形式,有一次差一点就用剑刺死了王储。
当父子感情到达了最尖锐的对立的时候,18岁的王储终于在1730年的夏天,同挚友、近卫队少尉卡特一起试图逃亡英国,结果在过边境线时被捉了回来。
在帝国皇帝卡尔六世和帝国元帅欧根亲王的书面求情下,王储才免于一死。
卡特本来是要用滚烫的热铁撕裂四肢之后才被绞死的,后来考虑到其家庭背景,才被改判为简单的斩首。不过,还是特意将斩首场地选在王储的窗前。王储的另一个密友英格斯雷本少尉则被关进一个要塞里的黑洞里长达半年之久。
德国国家博物馆展出的“士兵王”派人为士兵画的肖像
王储本人则遭到监禁,他被遣送到奎德林堡,被关在一个地牢里,穿着罪犯的棕色囚衣,不得提出任何问题,监管士兵也不得回答,提供给他阅读《圣经》的脂油灯到晚上7点就要熄灭。
有些不可思议的是,在奎德林堡待了较长的时间之后,父子之间的冲突竟然慢慢缓解了下来,王储似乎也改“邪”归“正”,他开始认真学习和思考,为将来当好普鲁士国王做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