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大多数文献片采用戏剧化的表演形式,也就是说,它们几乎完全依赖演员,避开熟悉的纪录片元素,比如照片和档案。然而,这两种手法的融合可以产生一些有趣的结果,这一点可以在下面的两个实例中看到。
《轰炸机飞行员的信》(Letter from a Bomber Pilot)是由大卫 · 霍奇森(David Hodgson)制作的影片,是英格兰最好的文献片之一。1985年,由泰晤士电视台推出。该片对影片想法的来源提供了一种非常有趣的解释,也值得分析一下该片采用的实现手法。
大卫 · 霍奇森的母亲于1978年春天过世了。当时,他的兄弟姐妹在整理母亲的遗物时,发现了一沓信。日期是在1940年至1943年,这些是大卫的哥哥鲍勃与父母和朋友们的通信。鲍勃是皇家空军的飞行员,1943年3月在欧洲上空失踪。哥哥在大卫 · 霍奇森的记忆里始终是块阴影。鲍勃死的时候,他才6岁。这些信,又勾起了他对哥哥的回忆和怀念。不仅如此,这些信反映了年轻空军战士在战争中的活生生的经历。鲍勃以风趣和诚实的口吻写下了他们的训练、友情、消遣、坠毁以及爱情。当然,也描写了鲍勃对军事行动的感受。
除了对他的家庭的重要性外,作为纪录片制作人的大卫 · 霍奇森感到这些故事对社会也是很有意义的。利用这些事件作为脚本的基础,他开始调查信中提到的那些人的情况。结果,影片叙述的是牺牲在战场上的5.5万名皇家空军飞行员中的一个个体的故事,也是一个很特殊的个人与家庭的故事,这个故事能引起每一个经历过战争的人的共鸣,同时也能告诉年青一代战争中个人所付出的巨大代价。
这是一部很优秀的影片,但是,所用的方法却非常简单。影片建立在个人观察点之上,由大卫 · 霍奇森自己担任解说。这些信件是影片脚本的基础,对这些信件有时利用图书馆的档案素材进行解读,有时用情景表演进行举例说明,有时用编写的短小情节来充实信中叙述的事情或者情感。比如,一封信中提到一个朋友堕入了爱河,影片中出现的小场面是,两个飞行员嘲笑这个名叫休的战友得了相思病。大卫 · 霍奇森对信中提到的人进行的寻访和采访,也大大提高了影片的感染力。这些朋友出现在采访中,然后淡入到由演员扮演的场景。最开始采访的画外音引出场景,然后出现演员的对话。这一简单的处理手法效果非常好,从下面的脚本摘录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续表
影片继续空中的镜头,解说是从鲍勃信中提取出来的关于飞行训练的情况。接着解说转向了有关空军政策和百姓士气的讨论。此时画面上是轰炸、废墟以及掩埋尸体的档案素材。由演员出演的场面渐渐地多了起来。
续表
这一情节的结尾是,朋友们继续他们的恶作剧,不给他钥匙,并且叫喊着:“钥匙在这里,这可是打开你心房的钥匙,嗨,要不要。”
随着影片的继续,出现了一系列的采访,回忆他们与鲍勃在一起时的往事。从比艾 ·科尔德雷的采访可以看到采访是如何组合到影片里的。
续表
影片在比艾对该场景的回忆和展示比艾与鲍勃相遇、跳舞的演员对话之间切换。
在最后一个场面中,我们了解到只是最近有关鲍勃死亡的细节才被发现。我们还看到鲍勃在皇家空军中的四个最要好的朋友也牺牲了。
我已经强调过了,如果你想把影片提升到一个高于浪漫化的传记或虚构历史的层次,就得进行准确、细致的调研。为了强调这一点,我再给你们提供制片人莱斯利 · 伍德黑德和编剧博莱斯瓦夫 · 史力克就为格兰纳达电视台制作的影片《罢工》的灵感来源和处理手法所作的解释:
来源
起初认为“团结工会”的想法可能更能吸引公众的注意。但是,格但斯克港在1980年8月底非同寻常的对抗成了媒体的关注热点之后,那里发生的一切在一个共产党国家里有其特殊性,世界各地的新闻记者纷纷关注事态的发展。我们的调查却发现事实的出入很大。
商量的结果是,在我们起初策划的文献片中可以加入一些鲜为人知的资料……
经过六个月的对波兰国内的和西方的见证人提供的情况的详细整理,认真仔细地检查了一百多小时的私人录制的素材,一个关于列宁船厂事件的崭新版本浮现在眼前。在整理这些资料时,我们建议重新进行组织,按每天真正发生的事情逐日精确记录下来,包括在造船厂和华沙持不同政见者的情况。为了把我们的调研资料进行集中,我们把焦点放在了“团结工会”主要领导人之一,名叫阿娜 · 瓦伦蒂诺维兹的女士身上,罢工就是围绕着她展开的。
在罢工非常关键也是最困难的头四天,没有文字记者或者图像记者能进入造船厂。我们现在有的只是想方设法找到的一些私人磁带,它们记录了最紧张的头几天的重要事件,是工人们在现场录下来的。根据这些磁带和目击者的报告,我们对起初几天的情况有了详细和精确的了解,包括罢工是如何开始的,为什么有好几次由于恐惧和混乱,罢工几乎流产……
导演和布景设计都去过波兰,也到过列宁造船厂。这样就可以尽可能精确再现船厂实地的环境与情况。我们同样对在华沙的主要反政府者的地点进行了实地调查,拍下了很多照片。这些成了第一手资料,我们希望在拍文献片时能够再现最正确的布景。
处理手法(www.xing528.com)
我们计划拍一部两小时片长的文献片。影片所有的人物都是真实的,由演员来进行扮演。所有涉及的事件也是尽可能根据调研来建立的。布景也是尽可能按照实地来布置的:列宁造船厂的大门、团结工会的会议会场、常委会、专家会议室、雅西克 · 库朗在华沙的公寓。
有些地方将用到造船厂事件的新闻影片。对话也尽量利用私人录音带中的实地录制的内容。如果录音带的内容不能满足需要,就再利用目击者的报告中的内容进行组合充实。我们要指明这两种操作的不同地位。
我们的目的是制作一部可以作为重要事件的历史记录的纪录剧。我们相信对观众来说,它也是一部精彩的纪录剧。
影片完成后的开场是这样的:
在标题出现前的段落:晃动的业余爱好者所拍的8毫米的影片。黑压压的人群。听到一个波兰人大声的、令人烦躁的说话声。飘落下来的一张张传单。波兰语淡出,解说员开始播音。
解说员:1979年12月16日,在波罗的海共产党国家的波兰港口城市格但斯克,正在掀起一场不合法的民主运动,一位支持者用家用摄影机拍下了这组镜头。就是在这里,九年前,一些罢工的船厂工人在冲突中被警察打死。在死难者周年纪念会上,一位演讲者号召人群中的人们明年再回到这里,带上石砖和水泥在这里建造一个纪念碑。这个演讲者是一个退休的电工,名叫瓦文萨。但是,多年来,就是这些人们,与几百万波兰人一样,向苏联的东欧模式展开了空前的挑战,这些模式也曾遭受到继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欧洲最激烈的抨击。这部影片将告诉人们这场罢工开始时的所有情况,这场罢工在17天后导致了一场“团结工会”革命。
处理过的瓦文萨演讲的声音再次出现,气氛仍然非常紧张,人群中不断有人闪过镜头,让人头晕目眩。突然,屏幕变成桔黄一片,消失。
在黑屏上出现标题:罢工(Strike)
伴随着工厂的汽笛声淡出标题,接着是阵阵沉闷的枪声。同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幅黑白照片。
充满烟雾的街头上暴动的人群的照片。一群人抬着躺着尸体的木门板。一个波兰男人开始唱歌,滚动推出字幕。
字幕:雅雷克 · 维斯涅夫斯基倒下了。他们抬着他的尸体走向斯维托扬斯卡大街,去面对警察,去面对坦克。这些船厂的工人,要为伙伴报仇。
这里有趣的是影片向观众展示了真实的素材来源和影片所采用的电影方法。在另一部格兰那达电视台的影片里采用了同样的方法,片名为《入侵》(Invasion),同样,在影片开场的几分钟,编剧向观众介绍了影片采用的技术与实现方法。
解说员:1968年8月20日夜晚,苏联及华沙条约国的军队为了在捷克斯洛伐克建立一个新政府听从于莫斯科,入侵了捷克斯洛伐克。这与十年前在匈牙利的做法如出一辙。十年后他们在阿富汗又进行了重演。他们声称是“兄弟般的援助”。
标题:入侵(Invasion)
实地外景,白天,奥地利。奥地利是捷克斯洛伐克的邻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军人、大炮、瞭望塔、铁丝网,兹杰涅克 · 米尔纳尔来到前线视察。
解说员(画外音):在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这个人是捷克斯洛伐克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他的名字叫兹杰涅克 · 米尔纳尔。苏联入侵他的国家12年后,他被流放在邻国奥地利。1977年,在公开指责苏联支持的政体后,他离开了捷克斯洛伐克。今天他是唯一能够提供事实的目击证人,揭露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施加军事压力,要求他们放弃国家自主的内幕。他的叙述,启发我们在西欧和捷克斯洛伐克展开了更细致的独立调查研究,构成了下面这部重现当时情况的影片基础。此片完全是按我们调查的事实制作的。
画面:扮演兹杰涅克 · 米尔纳尔的演员步行通过检查站,并与一个男人说话。
解说员:在影片中,这些事件的所有人物都是由演员扮演的。除了那些有书面记录作为依据的外,其他对话都是经过再创作的,但是我们深信这些基本上都是正确的和真实的。兹杰涅克 · 米尔纳尔的个人回忆由保罗 · 查普曼配音。
就如你所看到的,《罢工》的脚本布局与前面一些例子有些许不同,但正如我说过的,并没有什么铁律。这种布局风格对伍德黑德和史力克最适用,但霍奇森更喜欢比较传统的布局。只要你和你的制片人都认为所采用的方法效果很好,那就可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