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开放心态下的动态环境实验:实施及结果评估

开放心态下的动态环境实验:实施及结果评估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验是自愿的,目的是帮助受试者在动态环境中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讨论。实验开始时,受试者被告知研究目的和注意事项及实验进行过程。在实验中,一位助理老师把空白的纸分发给小组成员,宣布第一阶段实验开始,并开始计时。实验实施的第二阶段,所有的受试者都留在原小组中,共同协作完成另一项任务。受试者不能再次参与这个实验。用同样的方法对不同对照组和成员进行了六次实验并收集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开放心态下的动态环境实验:实施及结果评估

实验是自愿的,目的是帮助受试者在动态环境中以开放的心态进行讨论。所有受试组在一个无外界干扰的教室里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实验。为防止受试组之间互相干扰,将受试组都间隔得足够远,听不到其他小组的谈话。实验开始时,受试者被告知研究目的和注意事项及实验进行过程。研究是为了调查小组成员在构建交互记忆系统、交互记忆系统作用下,受试者如何完成知识创造任务,并在知识创造过程中如何协同工作。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参与者在后续阶段不会被重新分配到新的小组。通过第一阶段的实验,将已经形成了一个先验的交互记忆系统结构的小组命名为A组,对照组为B组,即,小组中未构建具有先验的交互记忆系统结构。

实验进行的第一阶段,控制外部环境条件,建立团队成员面对面,非公式谈话的自由环境,以引导及启发团队成员的问题意识,促进团队成员快速进入实验环境。本阶段主要测试在原始场中团队成员如何协作充分发挥创意及自由抒发想法及观点。在心理学相关研究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比奈(Binet),他在研究中对原创思想的产生提出了参考。在1900年以前,第一个详细的、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散思维理论是吉尔福德(Guilford,1967)创建的。他描述了智力的结构,这种结构构成了认知的基础。托伦斯在20世纪50年代末对创造性思维的测试进行了发展和延伸。与原始创造性思维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同,以经验为基础的发散思维不同于传统思想基础上对解决方案的简单追求;在后续的创造性思维的测试过程中,证明了组织和教育环境会对思维产生影响(Acar & Runco,2012)。吉尔福德的研究是在一个类似游戏的环境中进行发散思维测试。托伦斯在测试中通过对受试者的观察、询问和猜测来判断受试者如何创造性地思考问题。本阶段实施的任务借鉴了创造性思维开发和测试的成功经验,将实验目标设置为“在开放的环境中,团队成员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列出椅子或报纸的不同用途”。这个任务是一种典型的发散性思维任务,其目标是通过充分发挥发散思维,对熟悉的对象、物体进行多种用途可能性的开发(Gilhooly et al.,2007)。野中郁次郎使用“社会化”一词来强调在知识创造的第一阶段通过共享经验来转化新的隐性知识的重要性。社会化的典型案例是利用工作场所之外的非正式会议,参与者相互信任,通过交换彼此的观点创造新的隐性知识。在自然和轻松的环境中利用非正式会议,让小组成员面对面进行交流。在实验中,一位助理老师把空白的纸分发给小组成员,宣布第一阶段实验开始,并开始计时。受试者被告知,他们可以利用剩下的时间(大约6-10分钟)公开讨论任务,给出更多、更独特的想法。每个成员都可以参与讨论,同时可以在纸上做记录。实验过程中出现任何疑问,受试者都可以向助理老师咨询。在这一阶段的最后,提醒各小组成员整理好所有的资料,同时询问受试者有无异常问题出现,随即开始下一阶段。

实验实施的第二阶段,所有的受试者都留在原小组中,共同协作完成另一项任务。在知识创造过程的第二阶段,团队成员将隐性知识表达为显性知识。在这个阶段,知识变得具体化,成为新知识的基础。外部化过程中的两个关键因素分别是:第一,成员们通过演绎或归纳分析以及隐喻和修辞来表达他们的思想。这种表达方式方法与个人表达能力密切相关。第二个因素是如何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易于理解的形式。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运用创造性的工作和思考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布置给受试小组一个特定的话题,让成员围绕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在此阶段的实验中,每个受试组中都指定了一位领导者,来带领整个团队完成任务,团队成员可以自由交流,但同时避免受试小组进行主题外的讨论。讨论的话题来自韩国《朝鲜日报》的新闻——“旅行社为拉客户给中国旅游团丰厚折扣”,另一个话题是“韩国明星为吸金,频频出演低档中国节目”。针对讨论主题,团队成员可以使用隐喻、符号、图表、模型等多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意见和想法。实验设计要求所有团队必须在16分钟内想出解决方案、做出计划。在这个阶段,成员可以自由讨论并在纸上做记录。比较和评估每组的表现(概念的具体性)后,允许进入下一阶段的实验。

实验的第三部分是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检索相关内容,通过检索、收集和整理组合成新知识。组合化是显性趋同的知识创造过程,通过小组成员的内部记忆或计算机通信网络将现有显性知识转化为更复杂、更系统的显性知识。充斥在各种空间的内容对显性知识的组合有直接影响,会起到积极作用的同时;相反,也会有间接影响和消极作用。受试者被告知检索的相关内容,允许重新匹配和整合现有知识。团队成员可以在15-20分钟内对二阶段形成的显性知识进行排序、添加、组合和分类,从而形成完整的解决方案或计划。这个过程是组合化,即,创造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将新的显性知识与现有信息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通过验证形成概念的合理性,检查显性知识在整个团队中是否产生并系统化。在比较和评估两组的表现(概念的证明)后进行下一阶段。(www.xing528.com)

实验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内化阶段。内化是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的知识创造过程。通过“边做边学”,在组织内部共享知识,最终转化为个体知识。实验的最后一阶段是测试受试组开发并系统化的广义的知识(显性知识),如何通过行动和实践(显性知识内化)体现出来。参与者内化显性知识以实现本阶段测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在不同领域进行体验并实践(记录下在哪里如何使用、实践)。在没有任何其他材料和指导的情况下,用15-20分钟的时间来完成这项任务。任务结束后比较并评估每组的表现(与情境无关),结束实验。

在实验开始阶段,征得小组成员同意,记录了整个实验过程,以用于观测和比较具体实验步骤及结果。收集他们的实验记录后,比较和评估每组的表现,询问一部分参与者对实验的看法。大多数参与者认为任务很有趣,很容易完成。只有少数人认为这有点困难。受试者不能再次参与这个实验。最后,感谢参与者的帮助,并让他们离开。用同样的方法对不同对照组和成员进行了六次实验并收集实验结果进行评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