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尼将人类知识分为两种基本类型(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显性知识通过与其他知识进行组合来完成共享,内化成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的共享是经过社会化(人和人交流)过程,最后通过外化实现的。知识是由个人产生,知识、思想和创新的发展主要是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组织知识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他们首先提出了知识创造的二维理论。第一个维度,即“认识论”维度,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社会交流互动”环境,在这一环境下,知识从一种类型转化为另一种类型,这一环境为创造新知识提供场所。野中郁次郎(1994)将其这一环境称为“互动社区”。隐性知识通过外化过程被表述为显性知识。这样的隐性知识与他人分享后,通过概念、符号和书面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经过外化过程形成概念知识在外化阶段,个体利用他们的推论对周围的世界进行合理化的解释。对话是个人隐性知识表述的有效途径。因此,个人隐性知识借助对话场和对话方式进行转移和传播,不同个体隐性知识之间的矛盾渐渐变得明晰而最终得以综合。在此过程当中,比喻、类比等推理方法有效地促进了知识的转换。组织内部或外部收集到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编辑或加工,形成更复杂和有条理的显性知识。而显性知识又经过个人的内化过程将其转换为隐性知识。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实践知识的过程。因此,只有经过行动,实践和反思,才能实现知识转换,并使其真正成为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在组织的某个领域中发展起来的知识会促进和带动一系列相关知识的创造,并有助于知识的进一步扩大和增长。
第二个维度,指“本体论”维度,是将知识转化过程分成四个层次,分别是,个人、群体、组织及组织间。组织知识通过一个连续的循环来创造。知识转化过程并不是一种静态的循环过程,而是一种螺旋上升的过程。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通过相互作用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放大增强。并且这种知识创造的上升过程不只集中在个人层面,通过个人与个人的交流,达到群体层面。知识创造在生长的过程当中,超越群体、超越部门乃至组织边界,甚至发展到组织外部,可以激发新一轮知识创造,并使知识在横向和纵向上均得以扩展。
知识的认识论维度和本体论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被称为知识创造的螺旋(Nonaka,1994)。图1-1显示了野中郁次郎(1994)模型的增强图形。组织知识创造的螺旋呈现了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作用的四个要素:社会化、外化、组合化和内化(SECI)。经过四个阶段的相互作用,将现有知识进行结合、从而转化为新知识。虽然知识转换的四个过程都可以自主创造知识,但组织知识创造理论的核心是要素之间动态的、连续的相互作用(Nonaka,1994)。四种知识转化模式分别为(图1-1):(1)社会化(Socialization):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2)外化(Externalization):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3)组合化(Combination):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4)内化(Internalization):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社会化过程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通过共享经验,将他们的隐性知识进行融合,从而创造并形成新的隐性知识。社会化(Socialization)过程也可能发生在工作场所以外的非正式社交活动中。这类隐性知识跟个体的世界观或心智模型有密切关系(Nonaka et al.,2000),主要通过经验共享来创造隐性知识,在组织中经常通过观察、模仿、练习习得技能、技巧,隐性知识通常是通过长期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传授给另一个人。
(www.xing528.com)
图2-1 知识创造螺旋模型及环境条件
资料来源: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1998)
社会化(Externalization)是隐性知识在社会环境中进行融合、加工形成新的隐性知识的过程。外化(Externalization)依赖于把知识记录下来或者表达出来,主要利用隐喻、类比、模仿,完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例如:程序师设计程序、建筑师绘制蓝图、经理人撰写建议书、记者报道文章等。组合化(Combination)意味着将现有知识或者构成知识的各个部分通过重新排序、添加和分类,完成显性知识的再结合、创造的过程(Travaille & Hendriks,2010)。这一过程主要利用信息技术、通信网络和大型数据库及基础技术设备设施来促进这种知识进行转换。内化(Internalization)是指通过边做边学和以目标导向的训练,将获得的显性知识进行学习、消化、转换成个体具有并掌握的知识,完成新的隐性知识的创造过程(Travaille & Hendriks,2010)。内化方法包括阅读、聆听等学习方式和体验、观察、实践、“干中学” 等社会方式。在企业和组织中,内化过程经常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第一,培训模式,即,受训者把写在文献、资料中的显性知识,通过观察、实践变成自我知识的一部分。第二,同化模式,即,组织的技术手册、管理规范经过深入学习和讨论后,在员工中形成自觉的行动指南,从而实现组织显性知识向个体隐性知识的同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