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及林至诚的信仰之路

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及林至诚的信仰之路

时间:2023-07-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林至诚不仅注重子女的智力培养,亦注重品德、心灵与精神的培育。作为一名神学学生,他却对基督教教条开始产生疑问。但需要指出的是,林玉堂与虔诚的基督教徒不同,他幼年时虽然信基督教,但对其教义产生过怀疑。甚至他曾一度称自己是一名异教徒,并经常感到苦恼,直到暮年时才又重新回归基督教。这一年,他曾以英文写作短篇小说,获得全校金牌奖。

青少年教育的重要性及林至诚的信仰之路

林语堂的祖籍在龙溪北乡的五里沙。其父林至诚于1880年前后搬到百里之外的平和县坂仔村传教。但在林语堂的文章里,被称为“家乡”或者“故乡”的,不是祖籍五里沙,而是坂仔村。1895年10月10日,林至诚第七个孩子林语堂出生了。林至诚给他起名林和乐。从字面意义上看是希望全家生活得快乐和幸福。后来,林语堂有了学名叫林玉堂,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二十年代中期。在此之后便改为林语堂。

林至诚不仅注重子女的智力培养,亦注重品德、心灵与精神的培育。更为重要的是,林至诚身体力行,做子女的榜样。不仅让子女做到,自己首先做到。林至诚对林和乐的影响非常之大。

和乐六岁时,就进了附近教会创办的铭新小学。和乐在这里开始了启蒙教育。平时,和乐的父亲担当起教书的任务,教读四书五经,讲西方经文。他还时常鼓励孩子看林纾翻译的西洋书以及西方作品。林至诚幽默成性,在经常说笑话,在饭桌也和孩子谈笑风生。1905年,和乐刚刚10岁,林至诚决心送和乐三兄弟到厦门鼓浪屿的教会小学读书。此时,和乐已经思考上帝和永生的问题。他不明白为什么要在吃饭之前祷告上帝。面前的食物不是天赐的,而是农民辛苦劳动的收获。后来,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虽然我们吃的食物,不见得是上帝赐予的,但是心理总要感谢那位原始的赐物主;这犹如在历史上一段太平岁月,老百姓要感谢当时的皇帝一样。

1908年,和乐小学毕业后进入了寻源书院,这所书院是1888年由基督教美国归正教公会和英国长老会联合建立的。林语堂回忆说,他像在小学一样,都觉得课堂内容太简单了。课余时间,和乐常到附近码头上去看来来往往的小轮船。船上的蒸汽引擎引起了他的兴趣,后来在学校终于看到一张活塞引擎的图解,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对机器非常着迷,觉得凡事都应该有内在逻辑。这所教会学校古板的教学方法与严格的管理制度,严重束缚了和乐求知的天性,以致他不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寻源书院,和乐进步最快的是英文,但他对科学的兴趣更为浓厚。在厦门,和乐真正亲眼看见了西方文化在中国存在的一种方式:军舰上的水兵与大炮。

1912年,十七岁的和乐从寻源书院毕业。这年暑假,他轻松考上了上海圣约翰大学,实现了家人的夙愿。到上海去读书,起码要有一百块银圆,这对于月薪仅有二十块银圆的父亲来说,是一笔相当大的开支。父亲最终下了决心,向他的学生、当地富商陈子达借钱,经费很快得到解决。(www.xing528.com)

林语堂兄弟姐妹中,二姐美宫对其影响是相当深刻的。美宫因无钱不能继续深造,将嫁到西溪的山城。在婚礼前一天早晨,美宫从身上拿出四毛钱,并含泪寄语弟弟和乐深切的愿望。第二年和乐回到故乡时,二姐却因患鼠疫离开人世,当时已有八个月的身孕。这深刻地影响了林语堂的心灵。林语堂的母亲杨顺命,是一个基督徒。她为林家生了八个孩子,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很支持丈夫的意见。林语堂在《回忆童年》文章中曾这样描述母亲:“说她影响什么,指不出来,说她没影响我,又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大概就像化雨。我是在这春风化雨的母爱庇护下长成的。”

上海圣约翰大学是中国近代知名的教会大学,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声誉。和乐到上海以后,改名为玉堂。林玉堂就读的是神学院。在上海一年多的学习生活中,他下了功夫“把英文差不多学通了”。林玉堂有自己的方式学习英文,就是钻研一本袖珍牛津英文字典。无论里面的一个字,还是一个片语,玉堂都要弄清楚才放过。在大学里,玉堂觉得课程太容易。圣约翰的图书馆有五千多本图书,其中三成是神学书籍,玉堂把这些书都浏览过了。他看书目的是为了求知。如果有不解的问题,他在一本书里找不到答案,便翻阅另外一本书里找。

作为一名神学学生,他却对基督教教条开始产生疑问。回家过暑假时,父亲要他讲道。玉堂讲的题目为《把圣经像文学来读》。他向村民讲道,耶和华无非是一个部落之神,由部落崇拜的偶像逐渐演变成神教的上帝。那些村民听得莫名其妙。基督教文化是一座丰富的宝藏,林玉堂从中汲取大量有益的内容,如自由精神、博爱心胸、和谐理想等等。但需要指出的是,林玉堂与虔诚的基督教徒不同,他幼年时虽然信基督教,但对其教义产生过怀疑。他进入圣约翰大学与清华大学后更是对此不解。甚至他曾一度称自己是一名异教徒,并经常感到苦恼,直到暮年时才又重新回归基督教。但不论怎么样,林语堂是深受基督教文化思想影响的一位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一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家。

回到上海,林玉堂从神学院改学文科。这一年,他曾以英文写作短篇小说,获得全校金牌奖。1916年夏天,林玉堂完成了所选的课程,以班上第二名的成绩,领到了毕业文凭。暑期回家探望了父母,同廖翠凤订了婚事,他计划先工作几年再结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