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评估批判性思维的层级:重要指南

如何评估批判性思维的层级:重要指南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批判性思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信念与决定都是正确的,不能准确客观地评判认知。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95”“00”后,更容易觉醒批判性思维,在网上了解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反思自己的看法与观点。批判性思维的一、二层级主要是通过思考的起点进行区分。

1.层级一:具备思维反思意识

思维反思意识就是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是否出现疏漏。这种意识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培养与训练得到的,甚至有人一生都没有意识到自身思维的缺陷,不具备思维反思的意识,也就不具备批判性思维。

因此判断自身是否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实质,就是判断自己是否具有思维反思的意识。

例如,“60”“70”后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内,有编制的工作就相当于“铁饭碗”,有稳定的收入、生活环境与人际关系。与其他的工作相比,有更好的保障。

但如今是市场经济,市场局势在不断地变化,稳定对于变化而言就是退后。但大部分“60”“70”后父母仍然认为有编制的工作才是最好的工作,并且希望子女安稳地过完一生。

这样的思维,就是不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表现,在束缚自己的同时还企图去束缚他人。没有批判性思维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信念与决定都是正确的,不能准确客观地评判认知。即使自我的认知受到冲击时,也会采取各种方式催眠自己、欺骗自己。

也许有人已经意识到了自己思维的固化,但还是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待人处事的习惯,因为这样可以使自己处于思维的“舒适圈”内。因此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存在误区,还要愿意去改变,才能真正培养出批判性思维。

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获得知识的渠道越发多元,可以迅速获得海量的信息。因此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95”“00”后,更容易觉醒批判性思维,在网上了解到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从而反思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例如,“95”“00”后对有编制的工作的看法已经发生了改变,有的认为有编制的工作就是“温水煮青蛙”,会丧失拼搏的勇气与学习的动力,不利于个人的长远发展;而有的人则认为,编制内工作有保障,工作比较稳定。他们会根据自身的情况做最合适自己的判断与选择。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影响了结果,没有正确的意识导向,取得的成果也不会好。拥有思维反思意识的人,往往能够做出最适合自己的决定。这样的人往往有以下特征:

会刻意去分析、评价自己的思维;

会不断地研究心智结构,并据此分析自己的心智结构;

在交流中发现具有高水平思考能力的人的优秀品质,并向他们学习。

例如,许多领导者经常会借鉴马云、任正非等人的成功创业经验,并找出他们身上的发光点,积极地向他们学习。

当然处在这一层级中的人,虽然已经有了批判性思维,但仍然会依赖成功的经验,在认知与判断上还存在缺陷。如果领导者想要打造思考型组织,光停留在这一层级上还远远不够,需要继续提升。

2.层级二:思维起点的提升期

处于第一层级的思维,其思考的起点很低。例如,当企业某一部门的业绩下滑时,领导者会反思是否是自己的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但思维处于第二层级的领导者会思考:如果是我的管理方式出现了问题,我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补救措施?

批判性思维的一、二层级主要是通过思考的起点进行区分。第一层级思考的起点是问题的来源,第二层级思考的起点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从第一层级向第二层级过渡,可以实现思考起点的提升。

处于第二层级的领导者在思维模式与信念方面会经常受到冲击与挑战。每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与习惯都是在其所处的文化环境、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中形成的,带有明确的个人特色与地域、文化特色。但又因为在接受快速发展的信息时受到冲击,逐步地改变自身的思维习惯。

领导者可以根据以下第二层级人群的特征,来判断自己是否已经进入了批判向思维的起点提升期:

时刻注意那些能够在推理过程中发挥作用的要素。例如听见一个观点时,会下意识地对这一观点的目的、理由、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

开始对自我思维的过程进行反思,并逐步认识到其中的价值;

在反思的过程中,还不能熟练而精准地使用批判性思考能力,还需要进行长期的、反复的训练。

处于思维起点提升期的领导者,会在自我思维的反思过程之中,找到清晰的思路,提升自身的逻辑能力,对逻辑性、公正性、精细性、关联性等方面有深刻认识,并会刻意练习以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

3.层级三:用行动提升思维

领导者应该要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知识与道理,如果没有融入思维层面,那就只是看到了道理与知识,而不属于自己。只有深度了解,掌握的知识与道理才属于自己,才能运用到具体的行动之中。(www.xing528.com)

懂得将道理与知识融入自己的行为之中,是处在批判性思维层次的第三层级,相较于第一、第二层级,其思考的起点已经不再局限于问题本身与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是通过判断,用具体行动去解决问题。这一层级的重点也转向如何将道理与知识融入自己的管理行为之中。

那么领导者究竟如何做才能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升至第三层级呢?不断的、反复的练习是最有效也是最根本的方法。“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练习与实践可以将知识与道理反复地融入具体的管理行为之中,将其效用发挥出来,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这一过程就是知识与道理的内化过程。

内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有具体的练习方法,通过以下的练习方法,不断转变、提升自身的思维方式与习惯。

“吾日三省吾身”可以让领导者更为清晰地看出自身思维的变化过程,激励领导者有意识地去改进自身思维模式。例如,每天在睡觉前问自己:

今天,我最棒与最糟糕的思维分别是什么?

今天我思考了哪些问题,都得出结论了吗?

今天我是围绕目标来进行工作的吗?

今天我的工作任务完成了吗?完成的效果如何?

今天我将看过的知识与方法运用到工作之中了吗?

如果可以重新开始,我的行为会和原来的轨迹重合吗?

如果未来我都这样度过会变成什么样子?

通过对自己的反思,寻找到自己的弱势思维,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将自己收集到的信息与方法融会贯通,从而提升自己转变思维的意识。

通过“省吾身”发现问题,然后各个击破。领导者可以将自己反思后寻找到的问题记录下来,并每天解决一个。领导者可以选择一个较为空闲的时间段,例如中午,然后将问题由简到难逐一排列,从最简单的入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领导者首先需要明确这个问题的要素,并掌握背后的逻辑关系,然后系统地、整体地去思考问题。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我为什么会将其视为一个问题?

领导者用行动提升思考能力,就如同学生的题海战术,用练习加深自身对知识的记忆,下次遇见同类型的问题时,可以快速地做出反应,避免再次掉入思维逻辑的陷阱。

达到第三层级的领导者往往已经可以下意识地对自己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批判,并且有理有据,正确率较高。

4.层级四:思维与行动统一

领导者经过不断地训练,效果愈发明显,具有创造性或者是深刻见解的思维已经完全取代固有思维的地位,成为大脑认可的优先使用的思维方式。

在这一阶段,批判性思维甚至已经成为习惯,不再需要刻意进行练习,就能将那些已经融入思维层面的知识与道理通过行动展现出来。此时的领导者已经成为十分理智、通透的人。

稻盛和夫是日本的“四大经营之神”之一,为了突出思维方式的重要性,他列出了这样的方程式:结果=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其中热情与能力的区间为(0,100),而思维方式的区间却是(-100,100),其范围包含的数值是热情与能力的总和。

因此,领导者应该重视思维方式的转变,通过培养自己与员工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层级,全方位打造思考型组织。

【注释】

[1]九伴7步共创®经营工作坊是在找到商业模式和战略方向后,实现在清晰的商业模式下确定战略体系(战略目标层层解码),并盘点出战略执行可能遭遇的堵点,确定能够突破堵点的关键战略。所以九伴7步共创®经营工作坊要完成的是从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和战略方向)到行动的关键一步,有了这一步,才能让企业里面所有的人行动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