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12月23日无人机拍到的被称为“河内希尔顿饭店”的战俘营
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开始改善,在美国国内,无人机也逐步揭开了神秘的面纱。1970年11月《航空周刊与空间技术》刊登了有关文章。1971年春,美国空军承认研制了用于侦察的无人机,同意公开照片,但不谈细节。1971年7月尼克松宣布将访问中国后,据说美军停止了对中国的越境侦察,其实只是规模减小而已。这一年无人机共执行406次任务。
1972年5月美军开始“后卫I”战役,恢复轰炸越南北方。此时,伤亡已是美国最承受不起的因素之一,因而无人机的活动迅速上升。
▲“后卫”II战役后无人机拍摄的河内以北11公里的Kinh No铁路车场
▲“后卫II”战役中的B-52轰炸机
▲“后卫II”行动中无人机拍摄的海防港
▲“胡志明”小道上的实景
▲“后卫II”战役中1973年4月5日147型无人机拍到的河内嘉林机场
▲无人机拍下的“胡志明”小道
▲越战后更加完善的“火蜂”无人机的系统
1971年12月底,147SC的活动就增加一倍,达每天1.2架次。“后卫I”战役中,几乎每天两架,最多的3天出动9次,承担了对整个越南北方的侦察。1972年6月,装有电视摄像机的147SC/TV型也进行了首飞,母机上的控制员可以根据它传回的图像控制飞行,从而精确覆盖目标,当然,由于电视摄像距离有限,探测距离降到3.2千米。
▲越战中美军主力战机之-F-105D
▲越南的萨姆-2导弹阵地(www.xing528.com)
1972年9月,147H也执行了代号“罗盘小饼”的最后4次任务,获取已不断更新型别的萨姆-2导弹的雷达和引信数据,9月28日顺利完成任务。
1972年12月13日,美军开始轰炸河内和海防的“后卫II”战役,无人机活动又达高峰,出动100次以上,其中2/3是为B-52进行轰炸战果评估。1972年全年无人机共飞行570次。1973年1月,越南南北双方签署停火协议后,SC/TV型又用于监视停火,全年出动444次。
▲越南的萨姆-2导弹部队
总的看来,147SC的设计平均寿命是每架执行2.5次任务,实际上平均达到7.3架次,还要考虑到故意不回收、友军误伤及机械故障。创纪录的是绰号“雄猫”的一架无人机,共执行68次任务,每次平均侦察12个目标。1974~1975年6月是越战无人机的最后时光,共飞行518架次。1975年4月30日西贡解放那天,147S系列执行了整个战争中最后的任务。
▲越南首次击落无人机
147系列无人机总的来说是成功的,利用“火蜂”靶机改装,使它能迅速、灵活而且便宜地满足战场需要。1964年,无人机累计出动20次,到1965年就在中国和越南北方上空侦察77次,1966年达到105次,主要是147G型。到1968年全年,无人机共飞行340架次,其中205架次是S型,显然重点转到了低空。
这种侦察能力是有人飞机无法比拟的,147系列总计22个型别,共实施3435次任务,直升机空中回收2745次,回收成功率96.7%。作为主力的SC型共制造约1000架,共19个小型别,完成1651次任务。在“后卫II”中还创下出动强度纪录,单机曾6天内执行5次任务,7天执行27次任务,一架高空型曾执行长达7.8小时的任务。
虽然损失不小,但与飞行员的损失相比,无人机还是相当划算的,因为仅据1969年4月19日越南北方宣布,他们击落的美机已达3278架。
越南空军的米格-21战斗机
这些无人机领教了当时世界上最严密的防空系统,有一架曾遇到萨姆-2在6~9米距离上爆炸,仍飞回了基地。有一架高空型曾躲开了米格机的8次拦截、3枚空空导弹和9枚萨姆-2的攻击。在578架的总损失中,251架是明确被击落,主要毁于防空火力,另有80架失踪,包括53架回收时丢失,30架着陆后未抢回或被迫毁掉。以1969年为例,无人机实际损失率24%,不少无人机被击中后仍能返航。
▲越战期间美军在越南南方岘港的空军基地
▲越战中一架F-105战机被萨姆-2击中
▲在“后卫II”战役中击落B-52的越军第77英雄导弹营的萨姆-2在河内展出
无人机拍摄的照片总数高达约1.45亿张,它们连续提供了载人飞机不敢进入的地区的详细低空照片,首次发现了越南北方的萨姆-2导弹、米格-21D/E型战斗机和前苏联直升机,在“后卫”战役中提供了唯一的轰炸战果评估手段,还是第一种投入实战的遥控实时通信情报搜集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