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内省智能,重点应该放在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上,因为自理能力是孩子从依赖到独立过程的前提和基础,是孩子从依赖父母的帮助,到学会照顾自己的食、衣、住、行的历程,这些对孩子来说,也是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必须经历的过程。
每一个孩子都有强烈的做事积极性,渴望能做一些事情,父母应该把握时机启蒙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让他逐渐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
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内省智能,让他更具责任感、自信心,以及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孩子今后的生活也产生深远的意义。
然而现代家庭普遍呈现这样一种现状:四个老人,两位家长,一个孩子。由于受到两代人的呵护,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在不知不觉中便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无论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还是爸爸妈妈,都把孩子视作家庭的希望。
很多父母不忍心让孩子做半点儿事情,他们总喜欢替孩子做完所有的事情,这些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坐下来享受父母的劳动成果。
父母们这样无怨无悔地付出,表面看来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可是却不利于孩子的长远发展。毕竟,父母不能永远陪在孩子的身边,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教会他们生存的本领,让他们学会克服生活中遇到的种种苦难,而不是让孩子学会享受。
可是,如今的独生子女普遍缺乏独立意识,总想着依赖家人、畏惧独处,什么都不会,也什么都不想学。如此恶性循环下去,自然会影响孩子未来的成长与发展。
一位家长向我“诉苦”,说他家小雨已经上小学六年级了,可是自理能力很差。
从幼儿园开始,就是奶奶接送小雨上学、放学的。每天,奶奶早早就起床给他准备了上课必备的东西,然后背着书包,带着他挤公交车,如果有人让座,奶奶肯定是让小雨坐的,毕竟,孩子是老人家的“心肝宝贝”呀,她舍不得让孩子受累。
很多时候都是奶奶背着书包站着,小雨跷着二郎腿理所当然地坐着!
“这孩子怎么不知道心疼老人家呢?不知道他的父母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旁边的人有时也看不下去了,在一旁议论纷纷。
在别人眼中,小雨已经算是“大孩子”了,可是至今他仍然不会自己整理书包,每天晚上做完家庭作业,他就把作业本一扔,就跑到客厅看电视去了,剩下的后勤工作,就都丢妈妈去做,从小到大都是这样。
于是,小到装文具、削铅笔、装笔芯,大到第二天上什么课,需要准备哪些书等一系列的工作,都是妈妈一手包办的。
至今,小雨还是连自己的课外书籍放在哪个位置都不知道。
有一次,妈妈工作太忙,没给小雨准备好第二天上课用的课本和文具,结果小雨背着空书包去了学校,还被老师训了一顿。
生活中,像小雨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父母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我是否也曾以呵护、疼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自己做事的权利?爱子之心,舐犊之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个爷爷奶奶不爱自己的孙子?但是怎样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怎么把握这个爱的度,并不是每一位父母能说清楚的。由于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就会在无意中忽视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
小区里有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名叫馨儿,果果经常会和她一块玩。馨儿的父母在她2岁的时候就离婚了,她跟着妈妈一起生活。
妈妈心里对馨儿很歉疚,总想在生活上把她照顾得好一些,什么家务事都不让她做,今年馨儿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可她很懒惰,不但不喜欢做家务,而且连整理自己的房间这种小事都不会做。妈妈开始为馨儿的将来担忧了。
有一天,妈妈在帮馨儿整理房间的时候,看见了她的作文,上面写着:“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很喜欢跟在妈妈身后,帮妈妈做家务,可妈妈总嫌我碍手碍脚,每次都叫我到一边去玩。时间长了,我自己也产生了懒惰心理,现在有时妈妈要求我做家务我也不愿意去做。”
妈妈这时候才明白,是自己教育的失误导致孩子现在的状况,她想必须开始有所改变了。这一天,馨儿放学后,妈妈说晚上有朋友来家里做客,自己忙不过来,需要馨儿的帮助。(www.xing528.com)
馨儿先是一愣,然后乐滋滋地答应了。馨儿一边帮助妈妈收拾房间,准备晚上的饭菜,一边和妈妈聊天,感到很愉快。
有了这次快乐的体验,馨儿变得勤快多了,妈妈也时不时地找机会寻求馨儿的“帮助”。慢慢地,馨儿学会了做很多家务,妈妈省心多了。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一样,是从小培养和训练出来的。一些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差,原因主要在父母身上,正是由于父母的包办而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为此,早教专家提醒各位父母,不要总以为孩子小,什么也干不了,什么都代替孩子干;也不要怕麻烦、嫌孩子做事慢、干得不好就替孩子干所有的事。父母应该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干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如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和鞋袜、自己洗手洗脸、自己整理玩具等。总之,父母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人来教育,而不是一个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小公主”。那么,父母应该怎样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独立能力呢?
第一,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
有的孩子长期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依赖心理十分严重,他们甚至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认知,就是自己不想做的事情,父母会帮着做,比如自己想喝水了,父母会帮忙倒水;自己要起床了,父母会帮忙穿衣服。面对孩子的依赖心理,父母应该增强孩子的生活自理意识,要让孩子知道,他已经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就要自己来做。
第二,通过游戏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
游戏永远是孩子的最爱,如果父母能够将教育融入游戏中,让孩子在游戏中提高自理能力,那么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成果。通过游戏的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还能够让孩子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并且在语言、动作、思维、情感等方面得到提升。
第三,让孩子观察父母是如何自理的。
父母可以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理技能教给孩子,比如让孩子观察爸爸是怎样打扫房间的,妈妈是怎样洗衣服的。如果孩子对此不感兴趣,父母还可以用手机录下视频,播放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父母是如何自理的。父母做好示范之后,再让孩子去学习,比如如何穿衣服、如何叠被子、如何系鞋带等等。
第四,通过儿歌帮助孩子学习自理。
孩子大多喜欢听儿歌,如果爸爸妈妈能够通过唱儿歌的方式来让孩子学习生活自理,可能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效。比如给孩子唱《穿裤子》:二座山洞前边站,二列火车向里钻,呜的一声开过去,二个车头又见面。或者给孩子唱《穿衣歌》: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出洞子,吱溜吱溜上房子。《叠衣歌》:关关门,关关门,抱抱臂,抱抱臂,弯弯腰,弯弯腰,我的衣服叠好了。《脱衣歌》:缩缩头,拉出你的乌龟壳,缩缩手,拉出你的小袖口。父母可以教孩子唱这些儿歌,一边唱一边让孩子自己动手。
第五,给孩子适当的奖励。
当孩子做好一些事情后,比如自己穿好了衣服,自己叠好了被子,自己穿好了鞋子等等,父母应该给孩子适当的奖励,可以给孩子一朵大红花,并且告诉孩子:如果能凑够10朵大红花,就能得到一件玩具。这样能够让孩子得到激励,从而强化自理行为。
第六,父母应该遵行的原则。
1.让孩子去做的事,一定要孩子的能力范围之内。
2.首先应该培养孩子吃饭穿衣的技能,其次是睡眠与卫生,最后是个人生活和安全教育。
3.孩子没做好父母布置的任务时,父母也不要指责;如果做好了,要及时表扬。
4.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父母要放手让孩子去做。
总之,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孩子比较小,家长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并对孩子言传身教,加上耐心的指导,才能让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逐渐增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