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棵小树苗的话,那么他们每一天的成长和每一次的突破,都会在他们的生命年轮中留下一道道痕迹和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我和果果爸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用文字、照片和视频记录下果果成长的每个瞬间。每次翻阅以前的记录,都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满满的感动。果果第一次开口叫爸爸妈妈,第一次迈着蹒跚的小步子走路,第一次用水彩笔涂鸦……每一个瞬间都是一种突破、一种成长。
果果爸常说:“3岁看大,7岁看老,果果从小就这么聪明,以后肯定会很有出息!”
我笑着附和:“果果还是一棵小树苗,以后能否成长为栋梁之材,关键还是在于3岁前的教育和智力开发,因为3岁前是孩子智力发展、生长发育的‘关键期’。”
在孩子出生后的2~3年内,无论在生理或心理方面,良好的育儿刺激对孩子大脑的功能和结构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作为父母,只有把握好3岁之前的“关键期”,孩子才会按照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发挥出潜能,健康成长。
很庆幸,我和果果爸都很重视果果的智力开发,在果果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经常和果果进行语言交流,而且在交流过程中十分注重语言的正确性与完整性,以及发音是否标准。
周末带果果去逛公园,总会有意识地向果果介绍身边的事物:“这是大树,这是小花,这是小草。”如此加强果果的词汇量积累,并且激发果果的学习兴趣。
之后再去逛公园时,果果自己就会指着身边的花花草草说:“这是小花,这是小草!”
与同龄孩子相比,果果在说话、行动、数数等方面都更胜一筹,智力水平明显要比同龄孩子高,各项智能发展也比较快。住在同小区的英英,比果果还要大1个月,可是他的智力水平却不及同龄孩子,尤其在语言能力上,开口晚,发音也含糊不清。
为什么英英的智力水平如此低下呢?我想还是和家庭教育有关,英英的妈妈是一个女强人,在英英6个月大的时候,她就重返职场,专门请了一位保姆在家照顾英英。由于那位保姆来自农村,平时不爱说话,文化水平不高,只负责照顾好英英的吃喝拉撒。所以直到3岁的时候,英英说话还只能停留在两个字,3个字以上就很难连贯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孩子智商的发展似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6个月的孩子已经学会咀嚼和自己进食;将近1岁的时候,孩子会口齿不清地喊爸爸妈妈,再大一些就开始尝试着直立行走……似乎不用父母大费周章,孩子就可以这样自己长大,然后融入社会。(www.xing528.com)
可是,事实真是这样吗?如果一个孩子从小与世隔绝,他的智商如何能自然发展呢?
我之前在一本杂志上曾看过“狼孩”的报道:
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一个名叫米德那波尔的小镇上,人们从狼窝里解救出两个赤身裸体的小女孩,其中大的七八岁,小的约两岁。
这两个小女孩被送到米德纳波尔的孤儿院去抚养,还给她们取了名字,大的叫卡玛拉,小的叫阿玛拉。虽然她们回归到正常人类的社会,可是她们已经习惯了像狼一样的生活,与人类社会格格不入——她们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不能发出人的声音,到午夜之后还会像狼一样号叫。
卡玛拉归于人类社会的第2个月,就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来表达饥饿和口渴等基本需求了,但11个月后,她便去世了。阿玛拉和牧师夫妇一起生活了7年,在这7年之中,她只掌握了45个单词,而且只能用结结巴巴的话语来描述自己的简单需求和想法。直到16岁病死时,她的智商只相当于三四岁的孩子。
从“狼孩”的故事中可以看出,人类是社会实践的产物,那些诸如说话、走路等看似轻松的知识和才能,也需要在人类社会中经过反复实践和再三操练才能激发出来。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脱离了客观世界,或者说在相应的发展阶段没有受到相应的刺激的话,他们很可能因为错过了智商发展的“关键期”而变得愚钝。
英国伦敦精神病研究所教授卡斯比也认为,一个人对3岁之前所经历的事情会像海绵一样吸收。这意味着3岁之前是孩子性格形成和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同时也是孩子多方面能力(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发展的“关键期”。
那么,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是怎样的呢?科学研究认为:
孩子半岁左右,是学习咀嚼的关键时期,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学习吃干食;1~2岁是孩子计数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爸爸妈妈可以对孩子进行按物点数、按数点物等训练;2~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爸爸妈妈应该做的,就是牢牢抓住孩子3岁前的关键时期,根据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让孩子成长为智力超群的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