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12月7日,那个萧瑟的冬日,在波兰一个古老的城区——华沙犹太人起义纪念碑前,反纳粹的斗士、联邦德国总理、66岁的勃兰特正在碑前敬献鲜花。突然,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勃兰特双膝一弯,跪倒在纪念碑前。
勃兰特神色凝重,长跪不起,表达了深深的忏悔和哀痛。事后他说,在那种情况下,他觉得,仅仅献一束鲜花是不够的。这个举动感动了波兰,也感动了全世界。1971年10月,诺贝尔奖委员会一致提名通过,授予勃兰特诺贝尔和平奖。
一位记者这样写道:“不必这样做的他,替所有必须这样做而没有下跪的人跪下了。”勃兰特自己对于波兰和犹太人是没有任何罪恶的,相反,二战期间他一直是一位坚定的反法西斯战士,还因此遭到希特勒的通缉。
然而,今天,他代表德国,代表德意志民族,在德国纳粹犯下的罪行面前长跪不起。这个举动令德意志悔过自新的形象得到了世界的谅解。德国总理施罗德这样说:“勃兰特以一种特殊的姿态表现,只有承担历史责任,才能走向未来。”
跪下去的是勃兰特,站起来的却是整个德意志民族。原来野心勃勃、以征服世界为梦想的德国已经过去了,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敢于面对历史、追求和平的新德国正在到来。在2005年“最伟大的德国人”评选活动中,勃兰特获得了第五名。
勃兰特推行的“新东方政策”因此获得了极大的成功。“新东方政策”的主旨是“与西方合作协调一致,并与东方达成谅解”,“放弃使用武力”,“与苏联和东欧各国人民实现完全意义上的和平”;承认两个德国的存在,发展两德之间的特殊关系,为德意志民族未来的统一做出贡献。
勃兰特认为,必须维护民族的统一,使德国结束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就算德意志存在两个国家,它们之间也不应该是互为外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只能是特殊性质的关系。
很显然,“新东方政策”是积极的、明智的,有利于与邻国和睦相处,代表着联邦德国的外交新时代的到来。而且“新东方政策”虽然面向的是整个东方,但着眼点还是在两德关系上,因此只有实现与民主德国的关系正常化,这个政策才算获得成功。
从1970年3月开始,勃兰特多次与民主德国部长会议主席斯多夫在民主德国的埃尔富特会晤。会谈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激烈争论,各自都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勃兰特坚持“一个民族、两个国家”,斯多夫强调“两个民族、两个国家”;勃兰特强调必须克服德意志内部的铁丝网,斯多夫认为两个国家不能合二为一。对于德国分裂的责任、德意志民族的前途等问题,双方都存在严重分歧。(www.xing528.com)
虽然会谈没有达成任何协议,但勃兰特认为,双方能坐下来谈,本身就是一个进步。在与东德谈判的过程中,勃兰特接连出访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国都和联邦德国改善了关系。
特别是在联邦德国与苏联签订《莫斯科条约》之后,民主德国改变了立场,让谈判峰回路转。1972年,两德先后签署了《交通条约》和《基础条约》,约定双方为两国公民的旅游交通提供方便;双方都同意用和平手段解决争端;愿意发展和促进经济、文化、卫生等各个领域的合作,等等。
条约签订后,两国公民互相访问往来的人数快速增长。联邦德国到民主德国的人增加了60%;民主德国到联邦德国的人增加了19%。《基础条约》的签订,促进了两个德国关系的改善,也让两个德国的对外关系得到新发展。1972年10月联邦德国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被称为“新东方政策”的终结碑。
这样一位功勋卓绝的政治家,却被国内的政治斗争折腾得苦不堪言。保守势力攻击他出卖德国、投靠苏联,甚至利用他“私生子”的身份进行人身攻击。后来,勃兰特因为东德间谍入侵事件曝光而引咎辞职。
【相关链接】
勃兰特
勃兰特,1969—1974年任西德总理,以与苏联集团和解的“新东方政策”打开外交僵局,1970年的“华沙之跪”全球瞩目,在1971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2005年11月28日,德国电视台投票评选最伟大的德国人,勃兰特名列第五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