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就像一面镜子,用一种凝固的美来诠释一个国家的文化。文化的渗透与滋养使得建筑在不同的时空里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
世界著名规划学家沙里宁曾说过:“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抱负。”德国人认为一个城市最美的地方不在于高楼林立、长桥飞架,而在于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环境优美和生活舒适。德国许多城市的市区都有森林,十分茂密,而且面积极大。
德意志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建筑风格:理性主义、讲究秩序、严肃沉稳以及充满思辨精神。作为一个单一民族组成的国家,德国建筑的风格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在巴伐利亚地区,随处可见的是巴洛克式建筑;而在德国北边,则多见哥特式建筑。
当然,除了地区差异,时间也是导致建筑风格区别的重要原因。在德国的建筑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明显不同,有罗马式的、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各种风格。在不同时代建设的教堂,必然带着明显的时代特色,也最能体现建筑的时代性。
例如,修建于1340年的弗赖堡大教堂,是哥特时期欧洲最著名、最有魅力的建筑。这种哥特式建筑,整体风格为高耸瘦削,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的强烈情感。这种建筑一般有高耸的尖塔、尖形的拱门、修长的束柱,以此营造出轻盈的飞天感。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苍穹,寓意着人们脱离尘世,奔向天国的美好愿望。
塔高96.75米的施佩耶尔纪念教堂是德国最大的罗马式建筑。这种建筑兼有西罗马和拜占庭建筑的特色,风格是外表轮廓分明,结构结实,墙体厚重,半圆形的拱券、坚固的墩柱、拱形的穹顶、巨大的塔楼以及富于装饰的连拱,给人一种厚实、坚固、稳重的感觉。与随后的哥特式建筑比较时,总体上会有一种质朴的形象。(www.xing528.com)
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在波茨坦建造的“无忧宫”称得上是洛可可式建筑中的一颗明珠。洛可可式建筑是在巴洛克式建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巴洛克式建筑起源于意大利,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这种建筑造型柔和、外表华丽、线条曲折多变,追求动态,喜好华丽的装饰和雕刻,整体建筑给人一种气势雄伟、生机勃勃的感觉。
德国的历史、地域所孕育的文化已经成为德国建筑的内在灵魂。而建筑与文化间的血脉相依和相辅相成,正是德国建筑的内在精神之所在。在现代,伟大的建筑往往是时尚和科技的完美结合。德国的现代建筑,同样充满了令人赞叹的美学与实用的完美结合。
去过德国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城市建筑整齐统一、市容美观大方。市中心一般以楼房为主,但很少有摩天大楼。名胜古迹分布在城内。这就是德国的建筑风格,表现出高度的规划性、精确性和特有的工业美感。那些随处可见的简洁造型、精确的比例、良好的品质都给人严谨的感觉。不对称的平面、高坡度的楼顶、厚重的石墙等都显示了德国建筑的风情。
德国建筑简洁大方,对人的空间活动非常重视,无论是建筑内部还是外部,都尽力满足人的需求。德国建筑即使经历百年,也不会被时代所淘汰,反而因为时间的洗礼而变得弥足珍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