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们啊!难道我很残忍吗?但我说:凡是堕落的,都应该推倒!
“今日的一切——堕落了,颓败了,有谁愿意保护它!但我——我还要推倒它。
“……有谁必须在善与恶中成为创造者,诚然,他必先成为毁灭者,破坏价值。
“由是,至恶亦属于至善,但这是创造的善。
“让一切东西破碎吧,还有许多屋子得盖起来。
“……你们只是桥梁,但愿更高超的人从你们身上度过去!你们代表了阶梯:因此不该抱怨那些超过你们而达到高处的人。
“我在这山上不是等待你们最后一次下山去。你们的来临只是一种预兆,预示着现在已经有更高尚的人在途中向我走过来。”
这是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的话,可以看出,他对现存的一切都存批判精神。尼采坚决反对那个时代的流行价值,而要创造新的价值。生前虽然没有得到世人的理解,死后却大放异彩。
1844年10月15日,在普鲁士萨克森州勒肯镇附近洛肯村的一个乡村牧师家庭里,尼采出生了。他的生日恰好是当时的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的生辰。所以尼采曾说:“无论如何,我选在这一天出生,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在整个童年时期,我的生日就是举国欢庆的日子。”他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尼采小时候是个沉默的孩子,两岁半才学会说第一句话。(www.xing528.com)
1849年7月,尼采的父亲死于脑软化症。没想到,几个月后他年仅两岁的弟弟也夭折了。亲人接连的死亡,让这个才5岁的孩子过早地认识到了人生的阴暗面,也形成了他忧郁内向、敏感多疑的性格。第二年,尼采的母亲就带着他和妹妹迁到瑙姆堡,从此他便生长在一个全是女性的家庭里。
尽管父亲去世得很早,尼采却希望能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好牧师,因此他时常给朋友们朗读《圣经》,大家都叫他“小牧师”。但父亲的死亡还是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死亡的无常让他变得孤僻。在尼采的成长过程中,虔诚的清教徒母亲对他的影响非常大,他后来终生保持清教徒的本色。
尼采曾这样形容自己的童年:“在我早年的生涯里,我已经见过许多悲痛和苦难,所以全然不像孩子那样天真烂漫、无忧无虑……从童年起,我就寻求孤独,喜欢躲在无人打扰的地方。在大自然的自由殿堂里,我找到了真实的快乐。”“那一切本属于其他孩子童年的阳光并不能照在我身上,我已经过早地学会成熟地思考。”
10岁时尼采就读于瑙姆堡文科中学,对文学与音乐极感兴趣。但他很少玩耍,也不愿意接近陌生人,音乐和诗歌成为他感情生活的寄托。1864年,尼采进入波恩大学攻读古典语言学和神学。他在气质上更像一位贵族,因此对平民政治不感兴趣。他喜欢希腊诗人,崇尚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并巧妙地和德国精神结合起来。
后来,年仅25岁的尼采被聘为瑞士巴塞尔大学古典语言学教授。一年后,传来了德法开战的消息,尼采主动要求上前线。在途经法兰克福时,他看到一队军容整齐的骑兵雄赳赳气昂昂地穿城而过。突然间尼采的灵感如潮水般涌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强至高的‘生命意志’绝不表现在悲惨的生存斗争中,而是表现于一种‘战斗意志’,一种‘强力意志’,一种‘超强力意志’!”
从1872年开始,尼采出版了大量哲学著作,包括《悲剧的诞生》《不合时宜的考察》《人性的,太人性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1889年,长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于无法忍受长时间的孤独,在都灵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马夫虐待的马的脖子,失去了理智。1900年8月25日,这位生不逢时的思想大师在魏玛与世长辞,享年55岁。
对尼采来说,哲学思考就是生活。他说,上帝死了,诸神都不存在了。他借狂人之口说自己是杀死上帝的凶手。没有了上帝的世界,需要“超人”来引导人们的生活。这“超人”就是众人中的杰出人才。他鼓吹人生目的就是实现权力意志,成为驾驭他人的超人。
他的这些观点,符合当时德意志民族和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具有积极、进取的一面。但他的“超人”思想,则明显带着个人英雄主义的色彩。他的思想中某些部分后来被加以夸张,为纳粹所利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