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的发展,特别是一些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形势的发展,不是一两个人或一个阶层就能阻挡的。德意志虽然处于分裂状态,经济融合却如地下的泉水一样汇聚一起。经济的统一往往是思想文化统一的延伸,也是政治统一的基础。
一个叫李斯特的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在经济很不发达的时候应当推行自由贸易政策,而当本国的工业有了一定发展,却没有能力与国外产品竞争时,必须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以使本国工业能够发展起来。他认为,保护本国“幼稚”的工业并不是保护落后。
这个观点,对于当时的德意志来说是最恰当不过的了。当时的德国境内,关税线和过境税线达100多条,导致本国的商品流通非常困难。但它们对外国商品的税率非常低,于是英国的商品源源不断地流入德意志各邦,挤兑得本土企业都快破产了。
面对这种情况,李斯特率先提出建立关税同盟的建议:“德意志的关税让德国境内交通陷于瘫痪,它无异于把一个人的每只手脚捆紧,不让任何一只手脚的血液流到其他手脚上去。”“只有废除内部关税,建立一个全联邦的统一税制,才能恢复国家贸易和民族工业,也有利于劳动阶级。”
奥地利对此非常蔑视,还把李斯特定义为“最危险的煽动者”。奥地利的反对态度,让他们自己也不会想到,统一德意志的历史机遇就这样被他们送到了普鲁士手中。
普鲁士率先在本国废除了普鲁士境内的关卡和税卡,所有国内的商品可以畅通无阻地进行买卖。而对外国的进口商品和过境商品,则征收很高的税收。自此,普鲁士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对本国的企业形成了保护。后来,普鲁士周边的一些小邦国也加入到普鲁士的关税同盟中。
关税同盟让普鲁士的经济突飞猛进,它也成为其他邦国学习的对象。南部的巴伐利亚和符腾堡组成“南德关税联盟”,中部的萨克森、汉诺威等邦则组成“中德关税联盟”。3个联盟鼎足而立。
如果这3个系统不断强化自己的内在凝聚力,那么很可能在德意志的土地上会形成3个区域同盟明争暗斗的局面,自然也会制约德意志统一的进程。所幸,历史并没有在这个方向前进太远。
普鲁士于1828年同黑森及达姆斯塔特签订合约,规定双方的一切货物都免税;一年后又与南德关税联盟签订条约,把德意志南北两个关税区连成一片,促使中德关税联盟瓦解。
1834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出现了,德意志民族工业迅猛发展。普鲁士财政大臣莫茨曾说:“统一关税必将导致各邦政治制度的统一。”德国著名历史学家弗里茨·梅林则认为:“加入关税同盟就是普鲁士统一德国的开始。”(www.xing528.com)
在关税同盟成立一年半后的一天,从纽伦堡到菲尔特长达6公里的铁路上,一列火车正缓缓行驶。因为用马作为牵引,它用了15分钟才跑完全程。这条铁路是德意志第一条铁路,虽然很短,却迅速扩展到德意志的四面八方。
倡导者仍然是李斯特,他认为:“铁路和关税同盟是连体双胞胎,具有一个思想和一个感官,相互支持,追求同一个伟大目标,把德意志各个部分统一成一个伟大、文明、富足、强大和不可侵犯的民族。”
普鲁士对李斯特的观点领会得非常透彻。它实行关税同盟政策,保护本国经济,大力扶持民族工业,德意志建立起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开发新矿山,建设新工厂,修建新铁路,德意志的工业革命虽然来得较晚,但气势汹汹。经济学家凯恩斯这样认为:“德意志帝国与其说建立在铁和血上,不如说建立在煤和铁上。”
但奥地利一直对这个关税同盟持反对态度,认为它是一个国中之国,会促成“德意志统一的最危险推理”。奥地利这一不明智的态度,不仅阻碍了德意志的统一,而且再一次错过了保持自己领袖位置的机会,提升了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威望。
生意场就是战场,在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奥地利就这样被踢出了历史的大潮。此时,德意志已经在统一的道路上走了半个世纪,因为普鲁士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作为后盾,建立统一德意志国家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它身上。
【相关链接】
汉巴哈大会
1832年5月27日,“德意志人的民族节日”汉巴哈大会举行。参加游行的有3万多人,来自德国各地的议员、大学生、手工业者以及成千上万的农民、士兵参加了大会。会议结束后,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游行。在这次大会的推动下,其他各地也召开了类似的具有地方意义的人民大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