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普鲁士的军队,并且是一支强大的普鲁士军队,德意志民族的观念根本就不会实现。”俾斯麦这样形容普鲁士对德国统一的贡献。正所谓,强大的帝国权力是德意志统一的唯一保证,而强大的军队又是帝国权力的唯一保证。
普鲁士位于今天的波兰,地处神圣罗马帝国的东北边陲,地广人稀,本来是一片蛮荒之地,被称为罗马帝国“铁罐里的一只陶罐”。13世纪,统治普鲁士的德意志骑士团,依靠强大的兵力,占领了大片土地,并宣布进行宗教改革。
1640年继位的腓特烈·威廉(又称“大选侯”)雄才大略,面对贵族、容克和分离主义的威胁,以及国外强权,年轻的选侯发誓:“我一定要把勃兰登—普鲁士建成强权国家。”这位在三十年战争的混乱中长大的选侯,立志要改变贫穷和杀戮的状况。
他首先建立了一支完全听命于自己的军队,以瑞典人为榜样,废除旧军队制度,甚至否定了自己的父亲,让贵族担任军官,并开办军校,吸收容克弟子入学,还设计了华丽的制服,让军人在社会上拥有特殊的地位,从而激发了贵族参军的积极性。
他还积极推行邦国中央集权计划,组建诸侯专制政体,命令国内一切官员都对他一个人负责。更了不起的是,他还实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敞开国门接纳欧洲的新教徒。这些新教徒移民带来的技术和资金,让普鲁士快速发展起来。
等到腓特烈·威廉去世的时候,他给后代留下了近3万人的精锐部队和一个完整的文官系统,以及位列欧洲前茅的经济基础。不过,他的继承者腓特烈一世却因奢侈掏空了邦国的实力。
1701年,腓特烈一世把一支8000人的军队出租给德意志皇帝,条件是1300万塔勒和“普鲁士国王”的头衔。尽管有点趁火打劫的意味,德皇还是忍痛答应了。于是,就在那年,腓特烈正式加冕称王。至于那8000名精兵,成了腓特烈一世换取王位的牺牲品,在西班牙王位战争中全军覆没。
不过,对普鲁士的发展影响较大的,并不是这位奢靡的国王,而是他的儿子,腓特烈·威廉一世。幸运的是,这位继承者没有继承他父亲的穷奢极欲,相反,他非常节俭,甚至吝啬。他穿行在小板凳之间,穿着和市民一样的外套,吃着和市民一样的菜肴,就连结婚前的洗浴,都只是打一桶水冲冲而已。据说,他给柏林图书馆捐赠过两次,一次是4塔勒,一次是5塔勒,被传为笑谈。
其实他的勤俭是一种“敛财”。他雁过拔毛,拔农民的毛,拔市民的毛,就是自己一毛不拔。史书中常常用四行诗来讽刺这位吝啬的国王。曾有一位寡妇向他要慈善养老金,国王这样回答:
“我不能答应您的请求,
“我需要供养千万的男子汉,(www.xing528.com)
“我不能拿出钱来,
“腓特烈·威廉,普鲁士的国王。”
他说“荣誉比薪水要珍贵得多”,强迫全国的官员和他一样,领微薄的薪水却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他为全国制定的行为准则是:服从、尽职、守时、节俭、准确。
这位被称为“普鲁士国家建筑大师”的国王,最关注的事务就是军队建设。腓特烈·威廉一世太喜欢军队了,只有待在军队里才觉得愉悦。他是欧洲第一位穿军装的君主,把军官看成自己的“独子和兄弟”。他常常提着棍棒亲自训练士兵,也因此被称为“士兵王”。
为了维持强大的军队,国家收入的85%用于军事开支。为了扩张军队,他“坑蒙拐骗”,甚至跑到其他邦国去招募士兵,以至于有的邦国制定政策专门对付招兵的人。依靠不择手段的方式,普鲁士军队人数急剧增加,达到8万多人,居欧洲第四位,而普鲁士的人口仅有224万。
有人曾形容,其他国家是“一个国家拥有一支军队”,普鲁士是“一个军队拥有一个国家”。腓特烈·威廉一世是一个让人迷惑不解的人,他用全部的精力创立了一支8万多人的军队,却很少用这支队伍给王国谋取利益。这位曾自嘲是“边角料诸侯”的国王,其实有一颗隐忍的心,他要养精蓄锐,把建功立业的机会留给自己的子孙。
【相关链接】
《波茨坦赦令》
1685年10月,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颁布了《枫丹白露赦令》,剥夺新教徒的权利,导致大批新教徒逃亡。一直信奉“人是最大的财富”的威廉一世,慧眼识良机,立即颁布《波茨坦赦令》,鼓励受法国迫害的新教徒迁入普鲁士。后来人们普遍认为,这是普鲁士崛起的第一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