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基础,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增强群体意识,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
(一)礼仪是人际交往的基础
战国时,严仲子与韩相侠累有仇。严仲子到了卫国,用百镒黄金结交聂政。聂政谢绝了黄金,却因感激严仲子的知遇之恩,在他的母亲去世后,到韩国把严仲子的仇人侠累刺死,聂政刺死侠累后,惟恐连累姐姐,于是自己割裂面皮,挖出眼珠,剖腹而死。韩国人把他的尸体摆在市上,等待看有谁来认尸。聂政的姐姐不愿埋没了聂政声名,亲自到韩市去抱住弟弟的尸体大哭,然后在其弟尸旁自杀。
这个故事中聂政只为报答知遇之恩便将自己宝贵的性命献出以谢恩人,把知遇之恩看得高于自己的生命,这种交往令人震撼。另外还有诸如晋文公与介之推的故事等等。
这种“士为知己者死”的交往原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所推崇的道德准则超越了等级制度,对相互情感的尊重,成为了人与人交往的内在精神。这样的行为泣天地、动鬼神,究其实质,还是“礼”的作用。
由于先秦时人们生产方式落后,物质生活贫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远没有今天这样频繁,许多时候人与人的交往是一辈子的事,维系这种交往也显得更为重要。而保持交往的方法比较简单,没有通讯工具,缺乏交通工具,也没有过多的钱帛作为沟通情感的手段,礼就成为最要的、也是惟一能突出内在的精神的润滑剂了。
到了今天,人与人的交往已经变得非常密切,也非常复杂了。不管出于道德原则或是利益原则,现代交往呈现出阶段性、变化快的特点,更多临时的交往代替了以往永恒的友谊,社会关系由此表现出一种不断变动的特征。
我们常常听到“人心不古”“人心浮动”等抱怨,也常常感叹真正的友谊难寻,人难做,我们时常看到身边今天是朋友、明天是仇敌的变故……是不是今天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疏远了呢?作为渴望被这个社会群体认可、又有强烈归宿感的我们,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宽,可为什么孤独感越来越强烈呢?
你是否有同感?
1954年4月7日,在日内瓦召开了举世闻名的“日内瓦会议”,朝鲜、中国、美国等15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会议,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等,周恩来作为中国政府首席代表出席了会议。美国方面由当时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代表团团长参加会议。会议进行期间,当周恩来主动向杜勒斯伸出手时,这位敌视中国的杜勒斯居然没有伸出手来,在场各位外交使者皆目瞪口呆……
在这一片段中,周恩来彬彬有礼,不失风度,而杜勒斯却粗鲁无礼,礼节失误,其负面效应是给中美外交活动投下了阴影,因为这种无礼行为不仅伤害了周恩来,也伤害了中国人民的尊严。
一家香港人投资兴建的中英文双语幼儿园招聘幼儿教师,前来报名者不少,其中一位刚从幼儿师范学校毕业的年轻女孩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才艺双全,是个不可多得的人选。可是她一开口,招聘人员马上皱起眉头,因为她说:“新的幼儿园?条件怎么样?能给我多少工资?”尽管招聘人员原先看好她,可这一席话让招聘人员坚决放弃了这位不大懂礼貌,而且只重待遇的姑娘。
这位姑娘的话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吗?
不可否认,每一个人,尤其是年轻人,在踏入社会与人交往时都满怀远大的理想,希望能被他人认同,进而有机会大展宏图。这种愿望没有错,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给他人一个良好的印象,取得你能取得进入社会、进入某一企业,进行人际交往的资格。
杜勒斯的无礼使中美交往陷入僵局,周恩来的风度却赢得大家的称赞;这位姑娘用傲慢无礼的语言断送了她进入这家新兴的,但后来非常兴旺的中英文双语幼儿园的资格。
由此可见,合乎环境、身份、得体的礼仪可以展现出个人魅力或团体形象,使得对方欣赏你、接纳你。只有得体的礼仪才会使你取得与他人进一步交往、沟通的资格。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最好的润滑剂。
在交际中,交际者的目的越明确,礼仪对交际者个人行为的约束就越强烈。这种时候,礼仪对交际者来说,就是一种软管理。
一对青年男女恋爱了很长时间了,小伙子急于得到女方家长的认可,以促进这段感情的稳步发展。终于等到女方家长召见的“指示”,小伙子西装革履,手提见面礼,提前5分钟赶到了女方家门口,稍等喘息片刻才举手按响了门铃。进门后,小伙子毕恭毕敬地向两位老人鞠了一躬,并向两位老人真诚地问候。等两位老人请小伙子坐下时,小伙子方才轻轻坐下……
自然,小伙子的彬彬有礼获得了两位老人的认可,其后小伙子和姑娘的婚事也得到了两位老人的同意。
这位小伙子去姑娘家拜访,目的很明确,为了获得好评,他时刻注意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尽量有意识地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行动,终于取得了一张有效的“通行证”。
(二)礼仪可以促进社会和谐
繁忙的马路上,车来人往。在拥挤的自行车车流中,一位小伙子急急忙忙蹬着自行车往前冲。在一个路口往右拐时小伙子撞着了一位中年人。中年人恼怒之下大骂起来,骂声引来了许多过路的行人,人们围拢过来,有些人在旁劝解,有人在旁起哄。小伙子嘴里连说着“对不起”,但中年人毫不理会,一边骂着,一边还用右手的食指指向了小伙子的脸,这一来,小伙子也被激怒了:“你指我干什么?”中年人更用手指指向小伙子的鼻子:“指啦,你要怎么样?”话音刚落,只见小伙子挥起右手就向中年人正指向他鼻子的手打去,瞬间,两个人就扭在了一堆……
一个骑车撞人,一个出言不恭,以致拳脚相向。
1.礼仪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外在表现
个人是社会的人,没有离开个人的社会,也没有离开社会的个人,每一个人都是在具体的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生活和工作,并与他人发生这样那样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中,冲突难免会发生,重要的是学会怎么处理冲突,取得与其他社会成员的协调一致。在上述例子中,小伙子先撞了人,是无理行为,他道歉,表现出一定的礼貌。而中年人被撞,起先是有理的,可他不接受小伙子的道歉,并用手指向对方的鼻子。小伙子被中年人的无礼行为激怒,因此大打出手。
作为社会人,要学习各种礼仪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为了使社会正常运行,每一个人还要以此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这些行为规范中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及对他人行为的理解,一旦违规,冲突就会由此而起。在前例中,小伙子挥动拳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但表现太过于粗鲁。中年人恰恰忽略了自己的个人行为对这一冲突的调节、缓冲作用,忽略了体会对方情感的需要,结果是两败俱伤。如果当时中年人能接受小伙子的道歉,双方协商解决矛盾,那么他的宽容大度一定会获得围观者的称赞,一场打斗也完全可以避免。
礼仪是人的社会属性的外在表现。人活着首先要满足最起码的生存需要,这一点就决定了人必须要与他人合作,依赖于他人所创造的物质资料,并与群体、组织、社区建立特定的关系,在这种特定的社会关系中,群体成员因为在互动过程中要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就会逐渐形成共同的行为模式,礼仪就是其中的一种行为模式。有了各种礼仪,群体才可能会对其成员有一种约束,并用以协调人们之间的矛盾。
2.礼仪作为对社会群体成员约束的前提条件
礼仪作为对社会群体成员的一种约束,要有一个条件“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论语·颜渊》)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应当讲究礼貌、礼节,把天下人看做是自己的兄弟,才会去关爱、帮助、尊重别人,社会才会和谐。否则,把天下人都看成与自己无关的陌生人,甚至仇视别人,故意与整个社会对立,或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不满,又不努力改变,进而偏离礼仪对个人行为的规范,甚至违规、犯罪,成为破坏社会和谐的大敌,不仅损害他人的利益,还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秩序。
我们身边常会发生这样的事:在饭馆里许多人正在吃饭,有人却在擦皮鞋。一时间,皮鞋上的灰尘、细菌四处弥漫,浓浓的鞋油味搅混了饭菜的香味。这种行为无视他人的存在和健康,是极其无礼和无知的一种表现,必然引起周围人的不满意。
3.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早已说过:“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我们强调注重礼貌、礼节是贵在与人为善,与人友好相处,无论对方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如何,都应该要互相尊重,以礼相待。这样,大家处在一个友好、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才会心情愉快,身体健康。比如一个家庭,虽然夫妻之间不一定要举案齐眉,相敬如宾,但相互的礼让、尊敬,才能换来家和万事兴的局面。
如果一个企业内部人与人之间不讲礼仪,互相冷漠、敌视,企业就不会有前进动力,这样的企业如何会有效益?而一个企业如果对同行、客户不懂礼仪,必会被认为该企业没有文化底蕴,不懂得尊敬他人,与同行、客户合作的机会就会很少。
社会的发展一靠法律、二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帮助,其动力来自社会成员之间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即社会的和谐。只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能提供个人发展的舞台。(www.xing528.com)
中国人讲究天时、地利、人和。人和才有凝聚力、战斗力。因此,要依靠礼仪来规范协调人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统一人们的行动,形成平等、信任、尊重、理解的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保证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三)礼仪可以增强群体意识、塑造形象
1.礼仪是个人和所归属的群体的文明素质和工作效率的外在表现
某礼仪队在受邀参加一次庆典活动时恰巧碰上气温突降,礼仪小姐们身穿单层的旗袍,站在寒风中坚守岗位,认真做着自己的工作,可是因为前来参加庆典的人员太多,路上交通拥挤,本来预计30分钟的接待仪式一再延长。一位礼仪小姐晕倒了,又一位礼仪小姐晕倒了,她们的位置很快被其他礼仪小姐填补了,直到完成任务。望着这些把礼仪传播给每位来宾的小姐,庆典现场的许多人都被感动了,他们纷纷记下了这个礼仪队的联系方式。这个团队每个队员的敬业、有礼为这个团队赢得了极好声誉。
这个例子说明了,个人的良好表现能提升群体的形象,这也是人们评价一个群体的依据之一。群体中每一个人的必要的礼仪修养可以展现出群体的精神风貌。当我们以群体的形象对外交往时,礼仪就是个人和所归属的群体的文明素质和工作效率的外在表现,是文化教养、文明程度和精神文明的表象特征。
语文课上,老师正讲到李白诗歌的飘逸浪漫处,“咣”的一声,门被踢开了。所有人的目光全集中到了门口,老师的讲课被打断了。只见来者面无表情,头发好像用水梳过,手里提着一袋牛奶,直直地向座位走去。他既不喊报告,也不向老师打招呼。正讲在兴头上的老师心中大为不悦,而正听得入迷的同学也向其投去了白眼。
这位迟到的同学,无视学校有关部门校纪的规定,这种行为不仅让人觉得这位同学修养差,而且会感到他没有群体意识。这样的结果必会影响到他所在班级的整体精神风貌。他个人“自由”了,整个群体的形象却受损了。
2.自由要有礼仪作规范
一位女青年到一家外资企业应聘,这位女青年原来已在一家外企工作,想要寻求更好的发展而来应聘。接待她的老总为人随和,谈话中没有固定的话题,听起来似乎漫不经心。交谈中老总出去了一下,这位女青年坐着无聊,随手翻开了老总桌上的文件夹,而且还仔细地看了起来。当老总进来时,她还没有放下手中的文件。老总见状不动声色,几句话把她送走后,通知秘书拒聘此人。
这位应聘者实在太失礼了。她不知道老总的暂时出去也许是在考察她。即使不是,作为一个外来者是无权随便翻动别人的东西的。要知道,人类为了自身需要的满足,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不仅受自然规范的约束,而且必须自觉地受一定的社会规范的约束。在这些规范中,除了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外,就是礼仪规范。其中只有遵守了这些规范,你才可以获得自由和快乐。
3.礼仪是群体内部认同的参照标准
礼仪是群体内部认同的参照标准。除了群体内部制定的纪律、规章制度外,礼仪就可用来衡量每个人的言行是否符合群体的认同感觉。群体内部任何一种形式的交往都有其自身的有序性,如来宾座位的排列、宴会时就餐人员座位的排列,庆典仪式的先后顺序等等,无序必会混乱,而这种有序交往又必须得到群体的认同和尊重。
(四)礼仪可以强化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加强团结
“风驰传媒”是全国50强广告公司之一,成立仅仅11年,风行天下,创下了累累硕果。作为广告公司,从与客户接洽到广告创意、设计,再到最后发布,其间要经过多少程序,又要涉及很多人,因此,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风驰”推崇员工做具有爱心、团结协作的人,提倡公司内部有竞争、有合作、更有互助,当然,也有一定的强制,形成了一种积极互动的局面。这其间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靠礼尚往来,互相敬重。上至老总,下至员工,接起电话来总是以“您好”开头,接着是“请讲”。员工之间天天时时都有合作,无论怎样熟悉,无论怎样繁忙,“谢谢”这样的语言总是挂在每位员工的嘴上。对客户,对帮助过公司的人,节假日总不忘表示慰问和感激。人们在施礼与受礼的过程中互相尊重,微笑待人。这样,公司内部精诚团结,人们依赖团队,依赖他人,得到伙伴的支持和帮助,永葆了活力。
这种双向互动的情感交流过程,充满了人情味,满足了人们彼此认同、结成亲密无间关系的渴望。人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情景,风驰的员工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离开公司时,总是热泪盈眶,既对自己作为一滴水融入到这个集体而欣慰,又为自己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充满了人情味、充满了互敬互爱的团体中得以成长而自豪。继而,他们又把风驰学到的各种成功因素,包括礼仪带到不同的岗位,传播了礼仪文化,增加了亲和力,也显示出个人较高的素质和修养。对外,风驰以一个高素质的团队形象赢得一片喝彩,时刻维持了风驰与其客户关系的平衡。这就是礼仪可以强化相互依赖,加强团结的最有说服力的例子。
你如何理解礼仪的社会作用?
(五)礼仪可以保持人际关系平衡,满足情感和心理需求
人与人交往不仅是生存需要,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礼仪是社会交往中形成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礼仪规范、礼仪程序是一定社会的人们约定俗成、共同认可的,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是营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
(六)从实用到审美,礼仪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日本女人无论在家、在企业,她们亲切、自然的笑容,总给人们带来欣慰。有多少人知道日本企业培训员工时只是微笑一项,就要在口里横着一根木筷训练两个月呢?
你认为有此必要吗?
(七)互相有礼可获得心理满足
无论是传统的春节、元旦,还是现在时尚的情人节、圣诞节,色彩缤纷的贺卡传递着浓浓的亲情、爱情和友谊。一句句真诚的祝福话语带着寄卡人的满腔激情飞向了收卡人,当每一位收卡人拿到贺卡的那一刻,抑制不住的喜悦写在了笑意盈盈的脸上。这样的体验,一年又一年,它使我们感到岁月已逝而感情依旧,空间阻隔而心仍然相连;它使我们的人生不再孤单,生活充满温馨。
生活、工作中,人与人之间处处传递出的礼,都会使对方内心感到一种满足。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亲朋好友之间,甚至陌生人之间,受礼者感到的是对自身高素质的自信。因此,礼仪可以使我们强化内在素质,树立外在形象。当它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后,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份好的长效投资。施礼者获得好评后,会以更高热情回报他人。
2004年1月2日晚8∶00,在昆明国贸中心四楼宴会厅,远道而来的奥地利莫扎特交响乐团以《春之声》起弦,奏响了一场轻松的交响乐。
一首首中国人熟悉的乐曲如《闲聊波尔卡》《漫步克拉芬森林》《皇帝圆舞曲》以及中国曲目《茉莉花》《玛依拉》等飘扬在大厅内,与过去的音乐会不同的是,大厅里没有了以往那些抬脚走人或呼呼大睡的现象,台上台下其乐融融,在强烈的共鸣中,音乐戛然而止,可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乐团彬彬有礼连谢五次幕都无法退台。最后又奏起了《北京喜讯到边寨》,以答谢热情有礼的春城听众。
雷鸣般的掌声再次响起……
这一情景,除了音乐本身的魅力及乐队精湛的表演外,礼仪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听众的有序、投入,使乐团所有人员感到一种被尊重;另一方面,乐团的敬业以及对听众的回报,激起听众的被重视、被尊敬的心理满足,场内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在这种氛围下,每一个人更会用礼仪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使自己能融入这个气氛中,获得大家的认可、称赞。
在日常生活中,个人施礼获得别人的称赞,不但会提高自信,而且会以愉悦的心情回报他人或将礼仪传递给更多的人。
你能联系自己的体验,继续这个话题吗?
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如要表现自己的本质,要实现自己的主观意愿,都需要在人际关系中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范。礼仪就可以帮助人表现自己的本质、实现自己的主观意愿。
在现代社会,礼仪可以有效地展现施礼者和还礼者的教养、风度、魅力,它体现着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认知水平、尊重程度,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学识水平和价值取向的外在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