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礼仪的历史发展
礼仪成为统治者治国安邦所需的一整套程序,这套程序一旦被打乱,必会影响社会的安定、政治的稳定,损害统治者的威严,进而动摇其统治地位。孔子深为春秋时的“礼崩乐坏”而痛心,他要极力恢复借鉴夏、商两代制定的周礼,对于一切有违周朝礼仪的行为,自然反感。他对自己的儿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在《论语·乡党》篇中,有记载孔子身体力行如何行使礼仪的言行。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的瓦解、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社会的大变革必会带来礼仪的不断推进,一方面是新的封建统治阶级对旧有礼仪的触犯和不屑,另一方面是奴隶主阶级对原有礼仪的极力维护。
公元前535年,鲁国大夫孟僖子陪同鲁昭公访问楚国,可在引导鲁昭公参加对方的欢迎仪式时,却因为不懂礼节而大出洋相。惭愧之极的孟僖子在临终之前(公元前518年)立下遗嘱:“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1]”并要自己的两个儿子去拜师孔子学礼,以巩固他们的世袭地位。
秦始皇登泰山封禅,一整套的仪式都向天下人昭示这位封建始皇帝的强大和威仪。汉高祖刘邦,因为叔孙通为其制定的一整套礼仪,即《仪品》十六篇,使那些原来和他一起打天下的人与他有了等级区别而高兴异常。强权之下,人们对这些礼仪渐渐适应、接受,成为习惯,它保证了帝国统治的得以进行,维持了治理国家所需的正常秩序,规范了人的行为举止。
唐和宋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从祖宗那里传承下来的礼仪,重又兴旺起来。从唐太宗起就改进并发展了隋朝的各种制度,朝廷宫制中的尚书省也专设“礼”部,掌管礼仪庆典,使其更适合统治的需要。与唐代恢弘的气势相一致,人们已有了更为广阔的眼界。在秦皇汉武眼中的泰山此时地位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了。
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社会、自然的进一步认识,原有礼仪中祭祀的成分已渐趋减弱,实用的成分大大加强,礼仪也更加完善,程式更为繁杂。《大唐开元礼》所定礼制,上至朝廷,下至平民百姓,礼仪不仅有了较为固定的程序,且融入了人们习俗之中。朝廷仪式多不胜举,如皇上登记、皇后册封、国宴、庆典……无一不在一整套程序中完成。频繁的庆典仪式,使得礼仪越来越完善。而平民百姓也在安居乐业中激活着原有的礼仪。如唐代盛行的“洗三朝”,即婴儿生三天会集亲友替婴儿洗身的礼俗,用意是洗净污秽,使婴儿洁白入世,同时可增长婴儿的胆量,使婴儿更加健康。这一仪式需要很多东西辅助进行,如皂、矾、胭脂、糖、白布、秤杆、锁、各种果品、铜钱、首饰等等,只有经济条件好的人家方才适宜把全套程序做完。
唐、宋时期,由于文化高度发达,加之儒家文化在宋代又成为主流文化,家教也更趋兴旺起来。早在成书于战国前的《礼记·内则》里就有对于教子的具体要求,内容主要限于生活和礼仪方面,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内容更包括儒家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强调幼年教育的重要性。
宋代司马光著有《居家杂仪》,其中对孩子从出生至少年不同的时期该接受的教育都有具体的规定,这些家教内容因不同时代,不同家庭而有差异,但要求孩子要有尊卑长幼的礼仪教育则是相同的。[2]这使得维护社会尊卑之别的礼仪不仅成为人人必备的人格修养,更兼有了生活方式、伦理风范、社会制度的一体化内容,《开宝通礼》的制定,使得礼仪更得以延续下去。
明朝建立之后,为防丞相擅权,明太祖将原来由丞相统辖的六部升格,直接听命于皇帝。独揽大权的皇帝,政令极严,对各种仪式、礼节,尤其是《大明集礼》所定内容要求严格遵循,下属稍有触犯,即被严惩。服饰上的等级制度也更加完善了,如“明代洪武年间规定:公、侯、驸马、伯补子绣麒麟、白泽。文官的补子用鸟类图形……武官的补子用兽类图形。”[3]不仅如此,官吏们什么时候穿什么服饰也都有礼仪规定,礼仪成了严格区别等级制度的标志。
清政权伴随着镇压农民起义军而建立,清统治者既要安抚、拉拢汉族地主阶级,又要对抗南明政权以及协调边疆各少数民族关系。清初,朝廷一边加强统治,一边仿照明朝礼仪,既保留汉族的礼节,又增加了满人、蒙古人的礼仪,还为统治阶级制定了《大清通礼》。康熙、乾隆多次到曲阜祭孔子,每次必举行较有规模的仪式。(www.xing528.com)
典型的“三跪九叩礼”,就是吸收了满人的礼仪而形成的。其过程据《清宫琐记》载,“行此礼时先放下马蹄袖,然后跪下上身挺直,将右手伸平举起到鬓角处,手心向前,然后放下,再举起再放下,这样连举三次站起来,即为一跪。如此三次即为三跪九叩礼。”[4]
你如何看这种礼?
3.礼仪与现代社会
新中国建立以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礼仪被继承下来,废除了一些繁琐的、显示等级差别和有封建色彩的礼仪,如上下级之间的跪拜礼、祭拜天地的仪式等。新的礼仪也随时代的发展应运而生,如接待、握手、舞会、营销、求职应聘等礼仪,这些礼仪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并融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但是,近些年来,中国传统的礼仪受到各种因素的冲击,一些优秀的东西在变革的时代中流失了。例如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一些缺乏道德与修养的人那里全然没有了,有的年轻人见到长者甚至连招呼也不打。追求个性张扬带来的是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的藐视礼貌、礼节,随处可见的是对礼仪的不屑,如交响乐晚会上,呼机、手机响成一片;教室、图书馆随处可见拖鞋、CD的身影;本来亲切的称呼被“喂”代替;本来可以缩短的距离被冷漠的表情拉远……太多无礼的行为使人痛心,太多无礼的言语使人迫切意识到礼仪的缺失会影响人们之间的交往,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影响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改革开放以来,中西方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经济的发展、商业的兴旺,使人们感到礼仪的重要性。
有一篇文章,讲述一个中国女青年到美国去,刚开始到那儿时,每次过马路她都急匆匆地抢着过路口,每次都是美国司机提前把车停下来、微笑着看她过路口。一次、二次,她再也不好意思,反而从这种礼让中感到了对方的优雅,从而改掉抢过路口的习惯。
对此事例你的看法怎样?
西方礼仪中诸如握手、喝咖啡、佩带胸花、举行鸡尾酒会等礼节仪式,我们吸收了,但这些礼节仪式之后的那份文化内涵所包含的道德、人品、个人修养、知识积累等内容,更是我们应该了解和学习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