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是特定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的产物。
中国礼仪的产生可上溯到原始社会,经过漫长的演变,到周朝形成系统,其中有多种因素共同起过作用。最初的礼表现为以习俗为基础的行为规范,与习俗混为一体,不分形式和内容。
到了春秋,人们把礼分为礼之仪和礼之质。所谓仪指的是外在行为规范,又可称为形式,而质则指的是内容和精神。在礼之仪和礼之质的形式中,我们可看到义务性和规范性的存在,行为主体对规范的认同及对规范的自觉服从。正因为如此,促使了礼仪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具体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看:
政治基础 西周时期,虽然有小的纷乱,但政治基本稳定,由此为人们带来安定的生活,结婚生子、衣冠服饰、生日祝寿、节庆、祭祀……都渐渐演化出一套完整的礼仪习俗。百姓乐用,而统治者也为了在繁荣稳定的生活中炫耀自己的势力,不断强化这些礼仪风俗的一些形式。统治阶级靠一整套的仪式显出威严、仁慈、尊贵。
经济基础 您看到过哪个乞丐讲礼仪吗?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越是国泰民安的时候,越是讲究礼节的时候,如周朝、汉朝、唐朝,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如何去完成诸如祭祀、婚礼、丧礼的仪式?
文化基础 从礼仪产生之时起,中国统治者出于对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需要,对礼制不断进行强化,以孔子为代表的文人学士对礼仪积极倡导,平民百姓也各自遵循礼仪规则,二千多年以来,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温文尔雅、知书达礼,是对人的好评;彬彬有礼,学而优,优而雅是对人的美誉。可见礼仪的产生要有文化做基础,因为知书才能达礼,“腹有诗书气自华”。从整个国家来看,要有一种文化氛围,才能形成对礼仪的认同。
心理基础 这是从个人的角度讲。每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除了满足生存需求外,还有很多心理需求。(www.xing528.com)
被认同感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不可能独立于群体之外,人类以群居方式生存的特点,决定了人们必须与他人发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与他人进行这样或那样的沟通和交流,其目的是获得群体的认同。独立于群体之外的孤独、闭塞,必使人产生被整个世界抛弃的绝望。因此,要融入群体,就必须接受群体文化,遵循通行于群体文化中的礼仪规范。
怎样获得群体认同?
归宿感 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就是渴望安全。哪怕当人类不再害怕野兽、灾祸、疾病的时候,对自然界,现在也还有许多现在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还有许多人类无法克服的障碍。尤其当面临自然灾害、战争、疾病的时候,被群体的接受与否就注定了有无安全感、有无归宿感。
当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文化修养达到一定高度时,被认同感和归宿感需要会特别强烈。这时,人们也特别渴望有一种章法来维持现有的平衡,尤其是人际关系的平衡。
小武和几个朋友原来都在工厂上班,1977年恢复高考后,小武考上大学。几年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对朋友的态度也傲慢了起来,说话大着嗓门,见了面也不主动与朋友打招呼。还常常表现出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朋友们尽管从心里希望过去的友谊能得以延续,也希望自己的感情能得到尊重。但时间一长,小武的无礼终于使朋友们离他而去。像小武这样的人,将会被群体拒绝。更有甚者,无论何时、何地都无礼貌,无视他人的心理、情感需要,夸夸其谈,或随地吐痰,或举止轻浮,自己不知失礼,但群体会产生对这种行为、这种人的反感,自动会与这样的人疏远,距离感由此产生。
在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