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言表达不够丰富流畅或无法恰当表达的情况下,身体动作是学前儿童最擅长的“语言”。一部儿童剧的编排过程包括编剧创作、导演排练、演员表演与观众接受等内容,因此,儿童剧活动不是培养戏剧表演能力的技能教育,而是以戏剧艺术素养启蒙为核心的审美教育,是让儿童有机会用自己喜爱和擅长的方式去表达对世界的想法,不强调表达与表演的技巧,而注重探索与发现的意义;不需要为了取悦他人而表演,而是充满欢笑与想象的一种游戏。因此,儿童剧教育具有以下目标:
(一)认知目标
认知目标在儿童剧活动中,主要包含戏剧知识和戏剧话题的认识。
戏剧知识主要包括角色、情节、对话、场景、装扮、剧本等内容。学前儿童限于生理、心理的发展,学习这些内容比较吃力,我们可以将这些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开放性问题,比如“你扮演的角色是什么?”“这个角色平时是怎么说话的?”“它有哪些自己独有的动作?”“它平时是在什么地方生活的?”这些都可以帮助儿童理解剧本及剧本知识。
每个戏剧作品都有自己的话题,而这个话题就是为了解决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而设置的。比如儿童话剧《小丑和公主》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话题,圆鼻子小丑用他们的独白和对话演绎了一段寻找公主、逗公主开心、关心公主的故事。
(二)能力目标
儿童剧活动着重培养儿童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身体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这是一段身体与心灵的对话,是儿童身体与心灵的和谐之旅。因此,儿童剧活动的能力目标包含三部分:思考能力、表达与表演能力和合作能力。(www.xing528.com)
思考能力是基础。没有思考,就不能很好地扮演一个角色。戏剧剧本转化为行动表演,一定是在内在思考的基础上完成的。戏剧情节、戏剧冲突更加需要思考。尤其是戏剧冲突的思考,往往能够让儿童进入价值的思考,从而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表达能力的高低能够准确地评价一个儿童是否具有表演能力,因此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表演能力对于学前儿童来说不是必须具备的,表达能力是表演能力的铺垫和基础。
儿童剧活动是集体活动,是需要合作的艺术。学前儿童在儿童剧活动中处于相互合作的位置,各种想法的融合、不同角色的分工与合作都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完成。因此,儿童剧教育活动能够自然而然地提高儿童之间的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儿童剧教育活动中,儿童都是以一定的角色身份来参与活动,因此儿童既要有对角色的理解,还要有对角色的情感体验,还要能够表现出来。这个时候,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能有直观的表达。
由于儿童剧活动的目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还可以分解为四个纵向层次,即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主题目标、具体戏剧的活动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