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民营书业典型案例探析

民营书业典型案例探析

更新时间:2025-01-11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我国民营书业包括两个部分:民营发行和民营出版。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书业经历了三个阶段。此后,主流社会资源陆续向民营书业进一步敞开大门。2005年1月举行的第18届北京图书订货会首次正式邀请民营书业参加。本章共分三节,对目前中国较为典型的民营书业企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比较系统地揭示中国民营书业的成就、问题及其未来前景。第一节是民营书业经营管理典型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版业兴起了一种新的经济成分——民营书业。目前我国民营书业包括两个部分:民营发行和民营出版。改革开放至今,民营发行不仅客观存在,而且已经合法化,可谓名正言顺。然而,“民营出版”至今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一方面,它作为国有资本以外的一种社会资本介入出版早已是客观事实;另一方面,国家又不允许非国有资本办出版社。民营发行与民营出版联系密切,但总的态势是,先有民营发行,后有民营出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民营书业从零售业起家,发展、壮大后,利用承包责任制和协作出版的政策空间,从下游向上游挺进,渗透至选题策划、编辑、出版等核心环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营书业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的书商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目标就是挣钱,人称“金钱诉求者”。20世纪90年代是第二阶段,大批学人、知识精英加盟民营书业,形成了以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高校师生为代表的学院派。他们开始将商业运作与文化理想结合起来,重视人文理念和人文关怀,人称“思想文化诉求者”。例如,1994年,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的罗锐韧创办了北京德辰文化发展公司,这是国内首家做图书直销的公司。21世纪以来是第三阶段,大浪淘沙之后,民营书业人员素质更高,文化理性更强,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其中不乏硕士、博士,有些原来就是国有出版发行单位的业务骨干,是出版职业操盘手,其中不少人策划运作了一批有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的图书,如北京朝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了《在北大听讲座》系列。

2003年成为我国民营书业发展的一个拐点。这年7月,原新闻出版总署颁布《出版物市场管理规定》,首次赋予民营发行企业国内总发行权,使民营发行企业从此甩掉了“二渠道”的帽子。此后,主流社会资源陆续向民营书业进一步敞开大门。继2001年成立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非国有书业委员会之后,2004年2月,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书业商会成立,成为民营书业争取国民待遇的有效平台。2005年1月举行的第18届北京图书订货会首次正式邀请民营书业参加。

与之相适应,在日趋宽松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与国有出版社合作从事或涉足出版活动的民营文化公司、工作室开始浮出水面,不少民营文化公司的选题策划和市场营销能力超过了一般的国有出版社,甚至能与国内第一流的国有出版社相抗衡。事实上客观存在的民营出版为我国出版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第一,开创了我国出版业的畅销书时代。在国内畅销书排行榜上,至少60%以上的品种出自民营文化公司、工作室。第二,民营文化公司、工作室与国有出版社的合作,总的来说是互利双赢。一方面,合作使民营文化公司、工作室迈过了不能从事出版的政策门槛,挤进了出版领域;另一方面,合作也对国有出版社带来了好处:让国有出版社分散、降低了出版风险;迫使国有出版社去适应市场,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并扩大自己的影响。

2003年以后的四五年间,民营书业告别了单打独斗的模式,以规模化运作畅销书实现体量超速增长;同时,完成了产业的初步集中,形成了以志鸿教育、共和联动、新经典、博集天卷、磨铁图书、华文天下、金星国际、天舟文化等公司为代表的几十家发行码洋过亿元的大型民营出版公司。尽管如此,民营出版依旧没有“名分”,即国家法规、政策仍然没有承认它们是拥有出版权的出版公司。

2009年是我国民营书业发展的另一个拐点。这年3月25日,原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其中,第14条将“引导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健康发展,发展新兴出版生产力”列为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明确指出:“将非公有出版工作室作为新闻出版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行业规划和管理,引导和规范非公有出版工作室的经营行为。积极探索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参与出版的通道问题,开展国有民营联合运作的试点工作,逐步做到在特定的出版资源配置平台上,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在图书策划、组稿、编辑等方面提供服务。鼓励国有出版企业在确保导向正确和国有资本主导地位的前提下,与非公有出版工作室进行资本、项目等多种方式的合作,为非公有出版工作室搭建发展平台。”这是“非公有出版工作室”首次进入政府文件,是政府决策管理层关于民营出版政策最为松动的一段文字,这一“正名”行为成为全面解放我国出版生产力的突破口,正式开启了我国民营书业的高速发展期。(www.xing528.com)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民营书业取得的重大成就有目共睹,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资金短缺、信用受质疑、融资难、税收制度不完善,尤其是民营书业企业的出版权依旧没有开放。近三年来,书号大幅紧缩,“民营出版”更面临困境。

本章共分三节,对目前中国较为典型的民营书业企业现状进行分析,以期比较系统地揭示中国民营书业的成就、问题及其未来前景。

第一节是民营书业经营管理典型案例。介绍了席殊书屋连锁系统失败的原因,剖析了先锋书店转型升级的举措及其取得的成绩。

第二节是民营书业品牌建设典型案例。在第一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了新经典文化公司、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和汉唐阳光文化公司在品牌建设方面的卓有成效的做法。

第三节是民营书业资本运营典型案例。专门从资本运营的角度,阐述了天舟文化公司的投资战略和新华先锋文化公司的并购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