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典型案例:图书、期刊和网络影视校对

典型案例:图书、期刊和网络影视校对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章特意选择了三个影视字幕与网络校对方面的案例。本章的校对案例分为图书校对,期刊校对,网络、影视校对三大类型,共三节。

典型案例:图书、期刊和网络影视校对

重视校对是我国出版行业的优良传统。清代学者普遍认为,我国校书的历史孔子开其端,但孔子校书的具体内容与方法现存文献缺乏记载。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刘向将图书的整理称为“校雠”。他形象地说:“一人读书,校其上下得谬误,为校;一人读书,一人持本,若怨家相对,故曰雠也。”一人通读全书,前后互证,比较异同,发现其中差错,今称“本校法”;二人对校为“雠”,今称“对校法”。“校雠”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校对工作的理论基础。“校”字本意“校勘、考订”,“雠”有“对”之意,故“校雠”渐渐演变成“校对”。到北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校对”这一术语出现。

在现代出版业,校对是指有关人员(一般是专职的校对人员)对照编辑人员审读、加工过的原稿,核查、改正校样(依据审定、加工过的原稿所排印的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与不规范之处。校对工作的具体任务有三:一是消除校样上不符合原稿(此指发排后的稿件)的各种差错,如错别字、衍字、脱字、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等;二是消除排版的技术性差错,如字体字号不统一,版式不一致,图表位置不当等;三是发现原稿本身的差错或不妥之处,提请责任编辑或作者解决。校对工作的目的是将各种差错与不规范之处消灭在出版物出版之前,从而保证出版物质量,使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与经济效益。总之,校对工作是杜绝谬误流传,保障出版物质量的最后防线。

校对的基本功能有两个:校异同与校是非。校对人员的基本职责是尊重作者,依据发排的作者原稿来对校样进行改正,实现“校异同”的功能。在此基础上,还应该凭借自身知识储备或其他权威信息、资料来判断原稿是非,作出正确的修改,实现“校是非”的功能。校对的基本方法有对校法(又叫比校法,分为点校法与折校法)、本校法、他校法、理校法以及通读法等。

从校对过程来看,正式的校对分为一校、二校、三校和通读,简称“三校一通读”。这是校对工作中必须确保的最低校对次数。从校对人员来看,校对工作可分为印刷厂校对、出版社或期刊社或报社专职校对、编辑校对和作者自校四种类型。也就是说,校对工作绝不只是专职校对人员的事情。从长期的经验教训来看,清样在送往印刷厂印刷之前,责任编辑让作者最后通读一遍全稿十分必要,这是最大限度保障出版物质量的十分有效的措施。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编辑出版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校对工作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基本的变化是写作与排版的计算机化导致校对客体无纸化。这一变化带来一系列变化:校对的理念从对原稿负责转变为对读者负责、对社会负责,校对的功能从校异同为主变为校是非为主,校对的方法以比校法为主变为本校法、他校法和理校法为主,校对制度尤其是校对体制也发生了改变,校对的方法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人机结合法。

根据《图书质量管理规定》(原新闻出版总署2004年12月修订颁布),图书编校质量分为合格与不合格两个等级,差错率不超过(含等于)1/10000的图书,编校质量合格,否则为不合格。这是检验图书校对质量是否合格的标准。根据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报刊司2018年1月发布的《报刊质量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的规定,期刊差错率不超过(含等于)2/10000的,其编校质量为合格;差错率超过2/10000的,其编校质量为不合格。报纸差错率不超过(含等于)3/10000的,其编校质量为合格;差错率超过3/10000的,其编校质量为不合格。(www.xing528.com)

在古代,校对的对象(文本类型)只有图书。到近代,校对的对象由图书扩展到报纸和期刊。当代校对工作的对象又扩大到影视字幕、网络、公文等,尤其是影视字幕与网络的校对在今天显然要提上议事日程。基于这样的考虑,本章特意选择了三个影视字幕与网络校对方面的案例。

本章的校对案例分为图书校对,期刊校对,网络、影视校对三大类型,共三节。选取的案例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前者可以吸取经验,后者可以引以为戒。旨在通过这些案例来彰显校对工作的重要性,并让读者掌握校对工作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第一节主要从《想念启功》(纪念文集 )和畅销科普读物《登上健康快车》这两个案例来说明图书编校失误带来的严重后果。

第二节突出了《护理学杂志》实行的轮校法和责编负责制度的优越性,还介绍了《收藏》杂志重视校对工作的一些做法。

第三节是网络和影视字幕校对典型案例,评述了2016年国内发生的网络新闻和电视节目在编校方面的三起严重事件;比较完整地介绍了对新华网网评栏目的校对;以纪录片《大国崛起》的字幕校对为例,比较详细地讨论了影视字幕校对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