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读图时代”的出版界,正越来越重视图书的装帧设计。视觉研究发现,在观察人的时候,逾70%的目光集中在人的头部,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头部的眼睛周围。对于一本书而言,集中在封面及版式上的目光只会有过之。现代建筑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就是“形式追随功能”。对于图书而言,封面及版式设计也应该发轫于图书的内容。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图书的封面及版式就应该是看得见图书内容的那扇“窗户”。如何选择一种恰当的形式,既能够将图书的内容准确地表现出来,又做到适可而止避免喧宾夺主,是每一本书的编辑和设计者都会遇到的难题。尤其是科技类图书,专业性强,内容相对严肃,如何通过封面及版式设计改变“单调、木讷,过于严肃的外表”,吸引更多的读者,更要编辑和设计者挖空心思、绞尽脑汁。下面,就以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以下简称《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一书为例,看看本书的设计者是如何为书巧画妆容的。
一、总体设计概述
《大都会从这里开始》是同济大学建筑系常青教授在建筑遗产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南京路享有“中华第一街”美誉,作为上海最具代表性的路段,它积聚了每个时代最具社会影响力的经济实体,承载着上海特有的都市性格,浓缩了整个上海都市发展历程,成为五彩缤纷海派都市生活场景的T型台。南京路外滩段是指由东西向的南京路与南北向的中山东一路(外滩)、四川路、江西中路、河南中路形成的四纵一横路网结构与六个街坊。常青教授通过对这一地段六个街坊内的建筑、道路、功能布局、业态分布与传承、地标、城市空间类型,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等研究对象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运用现场踏勘、档案调查、文献检索、采访口述等分析手段,综合探究文化地理、形态学、类型学和人类学视野中的城市问题,力求复原这一特殊城市空间的历史特性,提出保护与复兴城市历史地段的构想。
对于如此精彩的论著,封面和版式设计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也关系到这本书能否成为“精品”图书,吸引更多建筑文化爱好者的目光。有幸的是,同济大学艺术设计系的吴国欣和高博老师给予大力的支持,他们将《大都会从这里开始》的封面及版式设计作为2001级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作业。因此,在本书的版式设计一栏看到的名字是19POINTS,这是19位同学集思广益的成果。
就《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一书的内容而言,作者是我国建筑历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著述的对象是上海这座大都会最繁华、最吸引人的地段。因而,既可以将它设计成学术书的样子,满足学界“小众”的需要,也可以让它借助南京路的名望,成为引领社会大众树立建筑遗产保护意识、关注城市更新的契机。城市是人们集聚而居的地方,城市是市民的城市,而城市的保护与更新离不开每一个市民的理解与支持。因此,在设计之初确立的目标就是:《大都会从这里开始》应该以其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吸引国内外的专业及非专业人士;设计风格应该是简洁、轻灵,语意隽永、轻松活泼但不失严谨;设计中强调的历史感应该是对近代都市建设成果的回忆,而非追溯古朴与沉重。
在以往的双语版图书中,版式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分栏布局,一种是分面布局(按单双页区别两种文字),各有千秋。由于语言的不同,分栏布局会造成篇幅上的差异,在两种语言对照上有一定难度;分面布局在篇幅上有较大的自由度,但往往难以共享插图。鉴于本书有大量的插图和表格,选用分栏布局的方式。
基于分栏布局的选择,图书的开本也就确定下来。大16开本(889mm×1194mm)一方面可以保证分栏的尺寸不致过小,保证读者顺畅地阅读文字;另一方面也可以充分展现多幅外滩沿江立面等大尺度的图片。之所以没有选择更大的开本是担心会给人画册的错觉,影响大众的选择。至于封面选择大勒口的形式也是为了避免精装图书的“硬板板”的面孔,让读者充分享受翻阅的“自如”,人与书的互动与交流也由此而生。
开本与版式的布局基本确定,19位同学分组提交了近十个初选方案,经过集体评定选择三个设计要素进行深化。一是封面采用垂直分割的构图,将外滩最具标志性的沿江立面自上而下沿书脊布局;二是充分挖掘南京路外滩段特有的参差天际线形成的音乐般的跳跃节奏;三是从插图中选择历史建筑中具有典型意义的装饰元素作为书籍的装帧元素,为整本书建立由内而外的视觉逻辑。
二、封面设计
选择1923年与2004年两幅外滩沿江立面,经过艺术处理做成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沿黑色书脊对称布置在封面和封底(如图4-3所示)。色彩自上而下逐渐加深,宛若江水滚滚而下,点明了上海这座城市傍水而建的自然环境特性,暗示了外滩在大都会城市空间中的特殊地位,显示出黄浦江在上海“海派”都市风格形成过程中的特殊意义。
图4-3 封面、封底与书脊
封面上的中文书名被分为三个层次,每个层次中又有细分。“大都会”三个字是陈益平老师手写的,并经过电脑做局部蚀刻处理,老宋体突现出历史的沧桑感。三个字的大小依照“大→小→大”的节奏设置,位置也是按“左→右→左”布局,节奏感在此得到充分的强调。书名中的“从这里开始”选用黑体,自上而下顺序排列;副书名“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虽然也选用的是黑体,字号略小,但是利用明亮的橙色予以强调,在视觉上并不会被忽视。
特别要说明的是,与其他文字选用实体字不同,“大都会”中的“大”字采用深灰色块上的白色字体。这个灰色块的妙处在于,一方面它与沿江界面色彩最深的部分成对角线,构成均衡的视觉感;一方面也抵消了“大”字在字形上张牙舞爪的感觉。
与中文书名垂直排列不同,英文书名与作者名是依傍一条细线水平布局。主书名全部大写,也作蚀刻处理,并特意将“ORIGIN OF A METROPOLIS”的首字母“O”做成橙色,与中文的副书名取得色彩上的呼应。而这条细线一直延伸至前勒口,并以它为轴线,在前勒口轴线上下再次对称布置2004年和1923年两幅外滩沿江立面。两幅图也经过了水墨处理,只是色彩不再是由浅至深,而是强调“浅深浅”的节奏,希望通过“过去”与“今天”的对比揭示时光在城市中的流逝如波如影。正如过去的建设造就了今天我们存身的都市,今天我们的一切举措也决定这座城市明天的面貌。线条尽端是一个橙色小方块作为结束。
黑色的书脊上下两端是上窄下宽的两个橙色块,英文书名的首字母和中文的副书名也是橙色。由于书脊厚度有限,不适合作过于复杂的构图变化,因此,中文书名字体大小的三个层次依旧保留,只是“大都会”三个字的大小不再作变化。即使插放在书架上,《大都会从这里开始》黑白对比加上间隔的橙色跳跃布局,也会非常醒目。
封底切口处是缩小的正书名的构图。后勒口沿灰色块底边引出一条细线,沿线上下布置1923年和2004年两幅外滩沿江立面。同样是“浅深浅”的色彩,同样是橙色小方块的结束,只是两幅图的上下位置做了对调,预示着一个“过去的故事”结束了,一个“今天的故事”开始了。
三、目录设计
中文目录选择文字竖排,是希望借此表达大都会鳞次栉比的建筑丛林的都市印象。为此,将南京路外滩段的每一栋建筑的照片做成负片的效果,接续排列居中放置,仿佛是一幕幕正在播放的城市风光片。章节名按照不同的层次采用不同的字体(黑体、宋体与楷体)、字号、行距,通过在视觉感上的轻重不同形成节奏感。页码用黄色系列两种深浅不同的色块作底色,标示在建筑照片的上下。“目录”两个字有意采用不同的字号,并呈对角线布局,是为了表达城市道路阡陌交错的意象(如图4-4所示)。
图4-4 中文目录
英文目录延续了中文目录中的图片处理,只是章节名不再竖排,借助英文字母的重复,形成水波的效果,再一次强调水,强调外滩在上海这座城市中的“地位”。
四、正文版式设计
在每一章前都作了两面插页,插页内容从正文中取材,选择一段精彩的文字、一张照片和一幅线条图。人们对城市历史的回忆依凭的正是这三方面的素材。在这里,汉字经过特殊的消融处理,为的是让读者体会历史性文字虽远犹近的装饰效果而不是把它作为阅读的文本。英文与照片叠加作镂空的处理,展现的是历史遗迹的斑驳。简化线条图,提炼出具有“意义”的一组线条,作为每一章页码处的标示图案。例如,第一章选用的是外滩建筑群中最具有标志性的和平饭店北楼方形尖塔的轮廓线(如图4-5所示);第二章选用的是该区域用地布局形成的折线(如图4-6所示);第三章选用的是招商银行大楼(原台湾银行大楼)正立面上的科林斯柱式的剪影(如图4-7所示);第四章选择了慈安里大楼上别具一格的山花(图4-8所示)。此外,在插页中有一条折线将三个设计元素联系起来,以一个橙色块作为收头,与勒口处的设计手法一致。章名的序号在此处理成橙色方块上露白的文字,既重复了橙色方块的装饰母题,也强调出行文的序列。
图4-5 第一章页码插图(www.xing528.com)
图4-6 第二章页码插图
图4-7 第三章页码插图
图4-8 第四章页码插图
每章中节的标题采用另面排的方式。节号为黑体数字与白体数字的重叠,增强了立体感,并与灰色块形成装饰性的构图。节名的中英文标题则采用黑灰的色彩对比,既与页眉处的灰色章名(单页)和书名(双页)及橙色小方块呼应,又非常醒目(如图4-9所示)。
正文分三栏,除了中英文对照的双栏外,还有一栏注释。单双页上的注释呈对角线布局,而且正文中的注释标记都是橙色的,仿佛欢快跳跃的音符。将正文与注释分隔开的是两条垂直交叉的小直线,这是建筑绘图中经常出现的一个小细节。如同建筑设计中空间划分的常用手法,采用视线的延长线作为“领域”的界线,而不是呆板的直线。所有的插图都在图名下加上与图等宽的灰色块,作为中英文图号、图名的背景。大小不一的插图在页面构图中所占的位置显著,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不能成为具有视觉美的装饰元素,反而会显得凌乱。因此,每张图下方的这一抹灰色就成了将它们统一起来的关键元素。
图4-9 正文版式
五、附录版式设计
附录包括大事记、名词索引、图片索引三部分。
大事记以灰色线条作为分隔,切口侧为时间,订口侧为事件,采用短线分隔,与正文中注释的分隔手法相同。中文为黑色字,英文为灰色字。为了形成统一的视觉感,排版时采用中文在上、英文在下的形式,而不是一句一句对应。
名词索引部分字母用橙色小方块标示,由这个小方块引出一条分隔线,两侧分别为中英文的名词。中文在左,说明索引的排序是按照中文拼音的顺序排列的。长长短短的黑色名词加上长长短短的灰色页码,使橙色的字母标示异常醒目,也再次强调了大都会鳞次栉比的建筑。字母间用灰色块分隔,灵活的布局充分显示出城市空间的丰富多变,以及在整本书设计中一直强调的音符般的跳跃(如图4-10所示)。
图片索引部分在每章第一幅图片前加了一个橙色小方块,在每节的第一幅图片前加了半个橙色小方块,以方便读者查找,也与贯穿全书的橙色装饰协调统一。
此外,附录这部分作为最后的1.25个印张为专色印刷,节约了一部分印刷费。
《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一书的设计中,很多构图与装饰手法均源自建筑设计的手法,这是设计与内容的一种契合,也是图书内容由内而外的气质流露。该书出版后引起了许多媒体的关注,包括《时代建筑》这样的专业媒体,也包括《人民日报》这样的中央机关报。正是由于内容和设计的精良、独到,该书荣获2003—2005年度上海图书奖二等奖。
信息时代中被大量信息包围的人们最难忍受的恐怕就是古板和乏味,即便是一本教科书,人们也希望它有一副“悦人的面容”。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本书而言,不同的设计者也会使它呈现出不同的样子,但是,图书的内容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应该拥有的“面孔”。于是,编辑与设计人员的良好互动就是对这一“期待”的最大可能地接近的过程,这也是每一个编辑、每一个设计者在每一本书的出版过程中所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图4-10 名词索引版式
(江岱,《书为悦己者容——以〈大都会从这里开始〉的设计为例》,原载《中国编辑》,2007年第5期。)
评析:
图书的形式要适应内容,应将内容准确表达出来。《大都会从这里开始——上海南京路外滩段研究》的封面、目录、正文版式、附录版式的设计体现了建筑设计的手法,如封面选取外滩的沿江立面、中文目录与附录中名词索引的设计表现大都会鳞次栉比的建筑、正文插图选取历史建筑的装饰元素,为此书建立由内而外的视觉逻辑。这是图书形式与内容的高度契合,也是图书内容由内而外的气质流露。
图书的形式美,与图书所采用的字体、字号有很大关系。例如,封面的中文书名“大都会”选取老宋体,凸显历史的沧桑感,字号按“大→小→大”设置,位置按“左→右→左”布局,节奏感得到充分体现。
图书的装帧设计要服务于读者。该书旨在引领大众树立建筑遗产保护意识,因此,它的设计应当满足大众需要,而非只满足学界“小众”的需要。编辑和设计者通过中英文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使一本专业性强、内容严肃的图书获得了国内外专业及非专业人士的认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