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表现形式要切合读者阅读心理。在策划1918年的《学生杂志》时,朱元善因有沈德鸿当得力助手,把科学小说新设为常规栏目,从第一期开始连载沈德鸿和其弟沈泽民合译的《两月中之建筑谭》(美国洛赛尔·彭特〔Russell Bond〕著),从第9期起又连载他俩合译的《理工学生在校记》。在着手翻译《两月中之建筑谭》时,沈德鸿主张,翻译科学小说虽然不必像后来翻译文学作品那样百分之百的忠实,至少要百分之八十的忠实。朱元善则明确要求,技术部分要忠实于原文,此外则可以不拘。他的观点从翻译学角度讲是不严谨、不科学的,但单从期刊科学讲又是最合理、最科学的,其科学性主要建立在对所办期刊读者对象阅读意向和心理的正确把握上。他的理论依据是,给中学生读的科学小说,一方面要介绍科学技术,一方面也要文字优美。所以文字体裁一定要用骈文,指定开头那段文字必须由沈德鸿执笔,发排时又慎重地做了审理和简单的加工。应该说,这一创作、编辑过程潜移默化地提示沈德鸿,期刊编辑审处稿件,不是单项的写作问题,而是结合读者阅读需求的多维合成的创造问题。在1919年《学生杂志》第6卷第4至5期,刊登了沈德鸿写的《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是作者关心俄国文学,试图探讨文学与社会思潮的关系的评论文章。在这篇文章的题目下有三行提示:“十九世纪末之世界的文学”“俄国革命之动力”“今后社会之影响”。这看似简单的技术处理,在本世纪初是有相当的先进性的,不论其是朱元善编辑加工的结果,还是沈德鸿写稿时的创造,都值得肯定。简洁的文字说明,提示的自然只是文章内容,但以当时的期刊编辑水平竟创意如此,则说明期刊编辑对读者的主体尊重,期刊编辑手段已开始自觉地切入读者的阅读过程之中。
(原载《编辑家茅盾评传》,李频著,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19页。)
评析:(www.xing528.com)
这是对文稿进行内容加工和技术加工的典型案例。读者在期刊编辑过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编辑在加工时要从读者利益出发,深入了解读者心理,尽量满足读者正确适当的心理需求,这一点在内容加工方面体现得淋漓尽致。朱元善正是从中学生的心理出发,要求“给中学生读的科学小说,一方面要介绍科学技术,一方面也要文字优美”。在细节的技术处理上,要方便读者,《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文章题目下的三行提示,极大地方便了读者。这也说明,期刊编辑工作同样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编辑在对稿件进行加工时,一定要心存读者、思维要延伸至读者的阅读过程中,了解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需求,满足读者的阅读心理,这是编辑加工时必须考虑的。期刊的编辑加工与图书有所不同,图书一般情况下都是一个整体,而期刊会设置为不同的栏目,各个栏目的体裁、主题、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并不是说编辑加工时就可以只顾局部,只考虑一个栏目,而同样也需要编辑从全局出发,站在刊物整体的角度,运用整体思维能力,在尽量满足读者需求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加工创造。这是期刊编辑加工的一条重要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