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编辑典型案例的优化措施

编辑典型案例的优化措施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是改而有效原则。但是,“改好”是一种理想状态,立足于现实,只能是“有效”。“有效”包括四种含义:有错必改,改要有据,改得准确,可改可不改坚决不改。这是编辑加工的重要方面。

编辑典型案例的优化措施

编辑加工是对经过审定决定采用的文稿进行修改、整理、润色和技术处理,使之达到出版传播的水平,是作为社会文化行为的优化这一编辑功能在编辑过程中的具体体现。有的叫修改与加工,有的叫加工整理,实际上其中心在于对文稿进行修改。加工是编辑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体现了编辑劳动的独特性,是确保出版物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编辑主体职业精神的现实表现

编辑加工应遵守3条基本原则:

一是尊重作者原则。根据著作权法,作者有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编辑加工在涉及观点、论据、篇章结构等方面的修改时,应提前获得作者的许可,与作者达成充分共识后再进行修改。既不能因为对方是著名作者而放弃编辑加工;也不能因为对方是普通作者而妄加修改。编辑坚持按原则对稿件进行编辑加工,这本身就是尊重作者的表现。编辑加工过程中要正确处理“文责自负”与“编辑加工”之间的关系。

二是改而有效原则。改稿是编辑与生俱来的职责,一个优秀的编辑不仅要“改对”,而且要“改好”。但是,“改好”是一种理想状态,立足于现实,只能是“有效”。“有效”包括四种含义:有错必改,改要有据,改得准确,可改可不改坚决不改。

三是整体思维原则。改稿的目的是提高文稿的出版质量与效益,涉及整体,所以必须要有系统思维。改稿过程是一个整体,事前准备、粗读摸底、精读加工、复查补漏等都是环环相扣的,要前后一致地看问题。文稿本身是一个系统整体,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处理细节问题。要从编辑、作者、读者利益一体化的角度思考,和作者进行充分沟通,提高书稿质量,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编辑加工主要包括内容加工、形式加工和技术加工3个方面:

内容加工,主要包括文稿的思想政治内容、文化知识内容和科学创新内容等几个方面。这是编辑加工的重要方面。

形式加工,主要指语言文字、体裁结构、语法修辞、标题段落及标点符号等方面。这是加工中的基本工作,也是一项大量而又细致的工作,包括:统一体裁体例,理顺结构关系,消除语法错误,考察修辞效果,分析逻辑毛病,消灭错别字,订正标点符号,审理各级标题。

技术加工,主要是使原稿更清楚、规范,具有出版适应性,便于转化为物态化的媒介形式,因此它既是前两项加工工作的补充,又为后续工作创造了条件。技术性加工较为复杂,一般有统一规范、加批注、插图和辅文的处理、整理这4项工作。(www.xing528.com)

本章分3节,即图书编辑加工典型案例、期刊编辑加工典型案例和其他出版物编辑加工典型案例,对每一个案例都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点评,以彰显编辑加工在出版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及意义,全方位展示编辑加工内容、流程以及最后的效果,体现编辑加工这一极富创造性的劳动的特点。同时,通过案例分析,生动形象地说明编辑加工中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编辑只有掌握好手中的“刀”,“刀刀到位”才能刻就精品。

第一节是对图书编辑加工典型案例的评析,共有8个案例。《书稿,因立意而灵动——〈柯灵散文全编〉》《书稿,因文字加工而精美——〈浮华与苦难〉》《书稿,因版面编排而精彩——〈舞者之歌——邓肯自传〉》是3个因编辑加工而使书稿在出版后获得成功的案例,从书稿立意、文字内容、版面风格3个不同侧面入手展示编辑加工的内容以及经过编辑加工后书稿的有利变化,从而说明编辑加工在图书出版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365夜〉编辑札记》和《〈十万个为什么〉:经典是怎样炼成的》是两个汇编类图书的编辑加工案例,这类图书由编辑主导,涉及的作品多、内容广泛,作者人数众多且不同作者创作风格存在极大差异,这就使得编辑加工过程更加重要。《编辑加工不可师心自用——从一本拙著被改错谈起》和《编辑改稿慎用“刀”》是两个图书编辑加工的反面案例,展示编辑在加工过程中要充分尊重作者,在严把质量关的同时又要谨慎对待手中的“刀”,以保证所加工的每一处都是必要的、正确的甚至是完美的。《〈中国名城词典〉编辑加工小结》提供了一篇优秀的编辑加工报告范文,从中不仅能看出编辑加工所需要涉及的具体领域,学会编辑加工报告的写作方法,更能深切感受到编辑加工这一劳动的工匠精神之所在。

第二节是对期刊编辑加工典型案例进行的整理与评析,共4个案例。《尊重读者,满足读者》讲的是朱元善在策划编辑《学生杂志》时注重对刊物内容和形式进行加工以切合读者阅读心理、满足读者阅读需求的案例,体现出编辑加工是为读者服务的,要从读者的需求与利益出发,尽可能满足读者的正当阅读需求;《从工作常态看编辑加工的必然性》是以《人民文学》在秦兆阳任执行主编时期编辑加工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等稿件为例,强调编辑加工在文学期刊出版中的必然性,并且说明了编辑在加工稿件时同作者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林穗芳的期刊编辑加工实践》主要展现了我国著名编辑家林穗芳先生的几个编辑加工具体实例,展现了他丰富的编辑实践及其深刻启示;《浅阅读时代的学术期刊编辑加工》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学术期刊编辑加工案例,从学术论文标题、摘要的加工到论文内容事实性、科学性、艺术性的把握,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实践中是如何做好编辑加工工作的。

第三节是其他出版物编辑加工典型案例。《〈文汇报〉编辑做标题》是一个报纸编辑加工新闻标题的案例,展现编辑加工标题的功底以及一些具体的注意事项;《编辑是报纸的“美容师”》以形象的描述将编辑加工这一劳动形式拟人化,说明了编辑在加工报纸时,既要对报纸的版面安排进行“美容”,又要对其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消除可能存在的种种“顽疾”;《央视新闻App的编辑特色》展现的是一个新媒体——新闻手机客户端的编辑加工实例,App的编辑加工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编辑加工,既需要有文字编辑的参与,也需要有技术编辑、美术编辑等的合作,其编辑加工既体现在内容方面,又体现在栏目设置、内容呈现形式等方面;《〈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信息编辑特征》同样是基于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加工实践。

本章通过对这3个小节共16个案例的阐述与解读,从不同层面体现编辑加工在出版环节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从中可以窥探不同形式出版物的编辑加工方法与技巧,具有指导实践的重要意义。

在传播媒介更新迭代迅速的时代,在数字出版大背景下,数字出版物的编辑加工在内容加工和形式加工方面与传统出版物并无很大差异,只要在这基础上再适当注意不同阅读终端对内容、形式的特殊要求即可。

由于阅读终端不一样,数字出版编辑加工的特殊性更多体现在技术加工部分。如何保证加工后的内容在各种终端上都拥有良好的阅读体验,这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交给专业的技术人员完成。编辑主体如能对这一领域有所涉猎,对基本的原理和技术做一些了解,在实际工作中就能更好地与技术人员沟通,以达到数字出版物的最佳出版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