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文学双月刊《江南》杂志2003年第1期发表了青年作家薛荣的中篇小说《沙家浜》。小说《沙家浜》与人们熟知的现代京剧《沙家浜》同名,其主要人物的姓名也和京剧《沙家浜》相同。小说中,阿庆嫂、郭建光等抗日英雄形象被彻底改造,阿庆嫂被描写成“风流成性、可以令人丧失理智”的女人,她甚至大言不惭地对郭建光说“我跟老胡是姘头的关系”。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在小说里成了一个遇事无计可施只会焦虑万分的窝囊废,在他手里,17个伤病员全被日寇打死或抓走,他对胡司令摇头摆尾的哈巴狗样,连阿庆嫂都感到意外。而草包胡传魁倒被描写成“还是有一股义气在,有一股豪气在”的江湖莽汉,他炸了鬼子的炮楼。
这篇3万余字的小说一经发表,就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强烈不满,成为文学界、新闻界的焦点话题。各界人士纷纷对其提出了尖锐批评。江苏省常熟市沙家浜镇、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先后向《江南》杂志社提交了抗议书;剧本《芦荡火种》(此剧本后改编成了同名沪剧,在沪剧基础上又改编成了京剧样板戏《沙家浜》)原作者文牧先生的家人也曾称要保留法律追诉权;《浙江日报》《文汇报》等都发表文章对小说《沙家浜》进行严厉谴责。
2003年7月15日,《江南》杂志在封二的显著位置以《江南》杂志社的名义刊登了题为《我们就刊发小说〈沙家浜〉的学习与认识》的书面道歉信,向“所有读者、新四军老干部和‘沙家浜’的父老乡亲表示由衷的歉意”,表示“不应该受西方价值观念的影响,以完全错误的所谓‘后现代主义’、所谓‘实验文本’来取代严肃的革命文学。革命京剧《沙家浜》中的英雄形象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典型人物。这些英雄形象已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心中,不能因江青篡夺了革命文艺工作者的成果而予以简单否定,反其道而行之。这种极端的做法是违背生活真实和革命文艺规律的。出现这一问题的另一原因是,……丧失了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导致政治把关不严,导致了小说《沙家浜》的发表,引起了不良的社会影响。这一深刻教训我们将永远铭记”。
《江南》杂志主编张晓明因此事向浙江省作家协会党组辞去《江南》杂志主编职务。(www.xing528.com)
(王寅、杜斐然,《“沙家浜”新故事》,原载《南方周末》,2003年7月18日。有订正。)
评析:
这是杂志审稿的一个反面案例。具有政治性问题的小说《沙家浜》一经发表,在文艺界和社会舆论中掀起轩然大波,媒体和舆论的关注更使其演变成一次文化事件。究其原因,一方面,小说《沙家浜》以“后现代主义”“实验文本”来取代严肃的革命文学,这种极端的做法违背了生活真实和革命文艺规律;另一方面,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编辑在审稿环节把关不严。健康的政治思想内容是衡量稿件质量的首要标准。小说《沙家浜》的审稿编辑缺乏应有的政治敏感性,忽视了大众的情感,错误地估计了文稿的社会效益,导致了这起文化事件,也使得该刊主编不得不辞职以谢天下,这是审稿失察应得的后果与教训,应该引起未来编辑出版从业者们的高度注意。无论是图书、期刊或是其他出版物,在思想性方面的要求都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努力提高其思想品位和文化品位,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路线,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更好地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服务。期刊编辑在审稿选稿时,思想政治这根弦始终不能松,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再去追求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