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本十几家出版社都不愿出版的书稿
在稿子交到郑建华手里以前,作者尹建莉为投稿大伤脑筋。她先后去了十多个出版社,当时正是家庭教育书的低谷,一听内容是家庭教育,她得到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我们社不出这种书,没人看”。
尹建莉去某出版社的投稿经历最让她郁闷:因为家住亦庄,她从家里赶到出版社单程就要两个多小时。那天她一大早就出来了,气喘吁吁地赶到出版社时,已经是上午11点多了,没想到,在前台那里就碰了钉子。
“家教书我们不看。”
“我从好远过来,你们看一下吧,要是真的不好就算了。”
“你下午再来吧,我们要吃饭了。”
她知道这是人家又要打发自己,但是既然好不容易来了,说什么也要让他们看看书稿再走。她在附近找了一家咖啡厅,坐到下午1点半,又返回出版社。前台女孩同情她,拿着书稿走了进去。十几分钟后,女孩告诉她说:
“没有人看。”
“一眼都不看,好难啊!”她长叹一声。
尹建莉为了投稿,也想了一些办法,找了一些熟人,还曾托人找了某出版社的领导,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也有一两个出版社同意出版,但要作者自费,或要求她买几千册书。这些她都不予考虑,她对自己的稿子还是很自信,要是出钱的话,宁愿不出。
二、机缘巧合,偶遇书稿
郑建华遇到这个稿子也很偶然,这还要感谢郑建华原来的编辑部林主任。
尹建莉到作家出版社投稿那天,郑建华正好有事没去单位。巧的是她上电梯的时候遇到了林主任,询问作家社总编室在哪里,林主任指了路。她到总编室后,总编室要她到郑建华所在的编辑室来投稿,因为这个编辑室叫文教中心,她的书稿和这块正好对口。
她一路问着找了过去,一看坐着的正好是刚才指路的女编辑,很高兴,就详细介绍了一下书稿。林主任一直是做纯文学图书的,没做过家庭教育书,一听和自己的路子不对,就不太愿意接。尹建莉很希望能把书稿留下来,等林主任看完以后再做决断。林主任有点为难,但看她来一趟也很不容易,想了一下说:“我们这边有个小伙子做家庭教育书,他今天没来,你先放他那里,回头我让他直接跟你联系好了。”
就这样,尹建莉的书稿才转到郑建华手里。后来有记者采访郑建华,他笑称是“捡漏”。
三、初睹书稿,如获至宝
郑建华一直认为,对一本好书来说,书稿水平是第一位的,作者名气并没有那么重要。他以前当过几年语文老师,后来又在语文出版社和作家出版社参与了两套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自认为对教育类书稿还是有一定鉴别力的。
书稿到郑建华手里后,最先吸引他的是有关阅读的部分。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他无意中接触到《西游记》,从此迷上了阅读,几乎把身边所有能借到的书都借过来读了。但他一直很纠结,不知道读这些书对学习有没有好处。就连他父亲也一再向人求教,想知道儿子喜欢看这些所谓的“闲书”会不会影响学习,但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看了尹建莉书中的相关内容,郑建华顿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才知道自己之所以能考上大学,喜欢阅读的好习惯对他帮助非常大。
很快读完了书稿,郑建华的总体感觉是:这部书稿理念正确、方法实用、教育效果立竿见影。同时全书逻辑清晰,叙述一如邻家大姐一样娓娓道来,让你不知不觉地接受了作者的观点。书中既对人们熟视无睹的一些错误家庭教育观念给予了纠正,如《打针有点疼》《给小板凳揉揉疼》等文章,同时也教给了人们一些非常好的新观念,如“惩罚你,不让你写作业”“‘不管’是最好的‘管’”等新观念。
作者在纠正了人们错误观念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些可供借鉴的方法,这些方法非常实用,教育效果立竿见影。
从作者的背景看,尹建莉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又当过多年教师,有着培养自己孩子的成功经验,尤为难得的是,她的文笔非常好。她爱好文学,曾作为内蒙古唯一的青年诗人代表参加20世纪80年代《诗刊》的研讨会。她的这些背景非常难得,再加上她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她的书稿既符合科学的教育理念,非常实用,又文笔优美,可读性强。
这样的一本书稿,确实非常难得,郑建华如获至宝,等尹建莉全稿完成,他们很快就签了合同。
四、书名是第一广告
但郑建华以前一直没怎么运作过市场书,这本书是他的第二本市场书。运作第一本书(一本小说)的经验告诉他,一本书要想做好,谁都不能靠,只能靠编辑自己。
郑建华知道这是一部非常难得的书稿,所以在操作时非常小心,生怕由于自己的粗心而功亏一篑。做这本书的时候,他花费的时间较多,从5月份书稿送来,到下年元月出版,差不多七八个月时间都用在打磨这本书上了。
郑建华一直认为,书名是第一广告。一本好书,一定要有个好书名。最初的那段时间,每天上下班路上郑建华都在想书名,经常是想了三五个,记下来,然后到单位或到家后与尹建莉电话交流。郑建华前后想了五十多个书名,再加上尹建莉想的被他否了的几十个,差不多上百了,到最后选出这个书名,几乎是百里挑一了。
当郑建华在电话里报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个书名的时候,尹建莉十分惊喜。他们商量后,还有点担心有老师抵触,就又征求了一些当教师的朋友的意见,他们大多很认可。(www.xing528.com)
这个书名的含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者本身就是个好妈妈,她教育出一个非常成功的孩子;另一方面这个书名的深层含义是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取这个书名是想传达一个理念:只有家庭教育做好了,学校教育才起作用。很多家长认为只有老师才懂教育,自己不需要做多少事情,把教育推给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这个书名修正了很多家庭的错误理念。
书名确定以后,由于担心书名会让读者误以为这本书只适合年龄较小的孩子的父母,会影响读者范围,郑建华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这一句话加上后,就明确了这本书的读者定位——从孩子出生到上高中,家长都可以看这本书,这样既明确了定位,给读者清晰的指导,范围也扩大了。
从后来的反馈和很多人的分析来看,这个书名是很成功的。家长们被这个书名触动了,他们翻看书的内容后,非常认可;另外一些老师很认可,一些不认可来挑刺的老师看了书的内容后,也被征服了。
这样就有了一个非常好的良性互动,很多家长被吸引买了这本书后,又推荐给身边的亲朋好友,有一些家长还顺便买一本送给老师;有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看了后,把这本书推荐给其他老师,老师看后觉得好又推荐给家长。这个互动力量非常大,取得了很好的销售效果。
关于书名,再多说几句。这本书的版权后来被台湾地区和韩国、越南引进。在书的出版过程中,郑建华根据自己的经验,曾建议他们不要随意更改书名,台湾和越南都听从了郑建华的建议,没有随意更改书名,都取得了很好的销量(越南那边因为引进成功,最近还要求引进郑建华新出版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音乐老师》),而韩国方固执己见,没有听从郑建华的建议,引进后的书名叫《因材施教》,虽然他们也下了不少力气宣传,但效果还是和他们的预期差别很大。无奈之下向郑建华求援,郑建华给他们的两点建议是:一是书名一定要恢复;二是可以考虑把一本书做成两本,不要太厚。后来他们按照郑建华的建议重新做了,支付给作家出版社的版税几乎是以前那本书的十倍,可知其销量大幅增加,书名的重要由此可见一斑。
五、精心打磨,宣传做在编辑中
郑建华不仅重视书名,对这本书的每一个环节都没敢忽视。他一直认为,很多宣传完全可以做在编辑过程中,只要编辑过程中有着宣传意识,今后的宣传工作可以省很多事。取个好书名是宣传,设计个好封面是宣传,想个好的宣传语也是宣传……编辑环节中所有能吸引读者去翻这本书的做法,都是宣传,都应该尽力做好。
因为是自己的第一本家庭教育书,没有什么经验,郑建华就去西单图书大厦学习借鉴别的家庭教育书怎么做的,从中学到不少东西。
在美编设计封面的时候,最先设计的四个封面郑建华和发行部都不认可。后来又设计了三个,感觉还是不太好,郑建华就带着美编又到了西单图书大厦,参考借鉴了别的书,回来时他又给美编买了两本书让其参考。之后美编设计的三个封面发行部认为都不错,最后从中挑选了这个黄色的封面,比较醒目,又有代表母爱的萱草在上面,感觉很温馨。粗略算下来,前后共做了十多个封面。
在内文的编排上,郑建华认为一本书翻开就应该能吸引读者。为此,他重新调整了目录和文章的编排顺序,把人们经常犯错但又熟视无睹的几篇文章放在前面,让读者一翻开,就能感受到这本书的水平,就能被内容吸引。从后来的反馈看,这样的编排效果非常好。
在封面的宣传语上,也数易其稿,最后确定了:“妈妈是朋友,妈妈是老师,妈妈是孩子的引路人,妈妈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一生。”后来看到有一些人甚至把这几句话放在QQ签名上,说明这几句话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封底的宣传语,既选择了著名学者钱理群对这本书的评语,又较多地选用了读者对该书的评价,因为这些评价更直观,也更能给读者以触动。采用这样的宣传语,读者会感同身受,有着很好的宣传效果。
因为在编辑过程中就有着很好的宣传意识,后来的宣传工作确实轻松不少。
六、尽心竭力,开展宣传
因为郑建华的前期工作,出版社对书名、封面和宣传语都很认可,最后出乎意料地定为首印2万册。在家教书低谷期,对作者没有任何名气的书来说,这个印数说明了社领导的眼光。
图书出来后,社领导很重视,发行部和宣传部都很给力。在发行部和宣传部的大力配合下,图书的销售情况很好。在出版社大力做宣传的同时,郑建华一点也不敢掉以轻心。出于对这本书销量的绝对自信,郑建华自己前后投入了六七千块钱用于请客,请同学朋友吃饭,发动自己的一切关系,利用一切机会,去做这本书的宣传推广(在这本书销量上去以后,这个钱出版社也都给报销了)。
在这个过程中,郑建华找了很多同学朋友帮忙,在报纸、网络上做了不少的宣传,尤其是找了《法制晚报》、《南国早报》、当当网等做连载。通过这本书的运作,他觉得优秀的家教书非常适合连载。比如在广西的大书店,有的图书也就卖个几百册,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在《南国早报》做了连载后,一个月的销量很快达到几千册。在当当网也是如此,做了连载后效果非常好,该书很快就上升到畅销榜第一名,连续半年以上稳居当当网畅销书第一名,对这本书后期的销售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后来,又联系了武汉、合肥、南京、石家庄等城市去做巡回讲座,都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从2009年1月出版至2013年3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已经获得大小奖项20多个,版权已输出到韩国、越南和中国的台湾地区,总销量已达440万册。
(郑建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编辑出版背后的故事》,原载《中国编辑》2013年第2期。这里将原文中的“我”改成了“郑建华”或“他”,并删除了文尾的总结。)
评析: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部家庭教育个案之作,创造了出版4年余就畅销440万册的惊人销量,这其中责任编辑郑建华功不可没。
家庭教育图书的销售高潮是2000年至2004年,而此书投稿时正值此类图书的低谷,因而十多家出版社都拒绝出版,郑建华通过“捡漏”获得了此书稿。出乎意料,此书出版后居然如此畅销!这就告诉我们,任何书在任何时候都有畅销的可能。市场处于高潮时,可以趁热打铁策划出版同类书,处于低潮时也不是毫无机会,先来者可以捷足先登,但后来者也可以占据一席之地,甚至可以后来居上。在这中间,编辑的鉴别力至关重要。它来源于学识、经验以及对行情的熟悉程度,但更取决于责任心、职业道德。编辑千万不能怠慢新作者、普通作者的自投稿。新作者、普通作者的作品何以获得众人青睐?归根结底是内容。对内容行业来说,终究是“内容为王”。郑建华根据自己担任语文老师和参与编写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经验,认定作者的书稿“理念正确、方法实用、教育效果立竿见影”,又“文笔优美”,故而决定出版。
一般情况下,宣传是图书畅销的必要条件之一,有的书虽然刚上市时可以自发畅销,但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畅销效应,就必须宣传。图书宣传是系统工程。郑建华不仅在此书出版后通过报纸、网络、巡回讲座等途径和方式竭尽全力开展宣传,还在此书的编辑加工阶段就做了前期的宣传工作,书名、封面设计、内文编排和封面宣传语中都包含了宣传意识。换言之,不仅要在图书出版后积极宣传,而且要在编辑加工阶段强化编辑含量,精心打磨书稿,“宣传做在编辑中”。
书名是促进图书销售的重要因素。合适、响亮又独特的书名,不仅仅是提示图书的内容,同时还是图书的“第一广告”。在本案例中,郑建华和作者精心想出“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个书名,该书名提出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成为吸引目标读者(主要是家长)的最大卖点,让人“一见钟情”。此书版权输出韩国后,书名被改为“因材施教”,结果销售情况与预期相差很大,充分证明原书名的广告效应、促销作用。
编辑的自信心当然也很重要。自己对自己编辑的书有信心,才会舍得投入时间、精力乃至金钱,才会坚持不懈地做好图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