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李朱策划出版《做最好的自己:实现个人优势的案例分析》

李朱策划出版《做最好的自己:实现个人优势的案例分析》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2004年7月,李朱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来到人民出版社下属的《新华文摘》杂志社工作。2005年9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策划出版了励志图书《做最好的自己》。现在看来,这份总结过于简单,不过,当时的一个重要判断却催生了《做最好的自己》的出版。李朱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参与这个项目决策的领导们对李朱的信心开始有所增强。幸运的是,李朱用清晰的文字和相对比较准确的预算数字说明了出版这本图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李朱策划出版《做最好的自己:实现个人优势的案例分析》

2004年7月,李朱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来到人民出版社下属的《新华文摘》杂志社工作。2005年9月,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他策划出版了励志图书《做最好的自己》。

李朱刚到人民出版社工作时,社里为新来的员工安排实习培训。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为期两周的市场实习,地点在王府井新华书店和他们出版社的仓库里。李朱在实习总结中这样写道:“我深刻地认识、体会到,图书市场是变化莫测的,要想做好图书,就需要找到对图书市场的感觉。这种对图书市场的把握和感觉并不能仅仅靠待在办公室里就能找到,它需要一些实践性的活动来支撑。可以说,我们在市场上的两周实习,时间虽短,但是意义很大,启示颇多。启示之一:畅销书籍要以普通大众为读者对象;启示之二:要做好图书封面和版式设计;启示之三:尽量少做时效性非常强、生命周期非常短的图书。”

这篇总结文章提交给人事处后不久,出版社主管发行、宣传等部门的任超副社长给他打电话说,文章写得不错,希望再和他聊聊。这个电话让他有点兴奋,因为第一次写思考出版业的小文章竟然得到了社领导的肯定。不仅如此,这篇文章带给李朱的更深远影响是,他最初确定邀请李开复写书的时候,任超副社长给了他很大的支持。

现在看来,这份总结过于简单,不过,当时的一个重要判断却催生了《做最好的自己》的出版。通过市场调研,李朱认为市场上充斥着大量低质量的励志图书,甚至是伪造的励志图书,而中国年轻人作为一个成长群体,非常需要高质量的励志类图书。

李朱在读研时曾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五百名博导做过一次大型问卷调查,想知道有哪些书曾经影响了他们,为什么是这些书籍?调查结果给了李朱意外的启示:在国际化环境中,中国的青年学生迫切需要贯通中西文化的导师们的教导。李朱进入出版社之初的市场调研,让他坚信出版这样一本励志图书一定会有广阔的市场。

接下来的问题是,找谁来写呢?李朱有自己的一套思路。在查阅大量资料后,他列出了一个潜在作者的名单,把各种要素都写上,然后一一进行筛选。筛选到最后,李开复的名字就从中凸显出来了。这是因为,李开复博士当时是微软的全球副总裁,不仅有东西方教育的背景,而且十分关注中国大学生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常在大学作演讲和报告,又先后给中国大学生写过三封公开信,并办了“开复学生网”,回复了青年学子的很多电子邮件,在青年学生中很有影响。

既然李开复有这么大的影响力,那么,他还需要写书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吗?他有时间来写书吗?李朱又怎么能说服他来写书呢?当自己可以用文字清楚地回答以上几个问题之后,李朱下决心要说服李开复写一本书。说句实在话,当时几乎没有人相信李朱能做成这件事,毕竟他没有真正策划出版过一本书,而且他与李开复根本不认识。但是,李朱相信:“任何一个追求进步的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帮助。如果我能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坚持不懈的努力获得李开复的支持,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李开复实现他的影响力最大化的目标。”

在选定李开复之后的一个月,李朱都在阅读他的文章和相关资料。李朱一直认为,事前准备得越充分,和作者的沟通就越容易,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11月,李朱给李开复写了第一封电子邮件,同时在“开复学生网”发了一个帖子:“李开复博士,可否为中国青年写本书?”李朱的理由是,李开复在中国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但仅仅在网上发表几封公开信并没有实现影响力的最大化,如果他写一本书由自己来编辑出版就不同了,因为那样可以让有价值的思想系统长久地保存、流传下来。李开复很快回信,表示同意合作。

不久,当李朱和李开复的图书出版代理人黄勇商谈的时候,李朱告诉黄勇,他希望把这本图书发行到100万册以上。100万册对人民出版社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对从没有在大陆出版过图书的李开复来说,也是一个天文数字。但是,李朱说,发行100万册是有充分理由的。他从一些公开的统计数据得知,我国在校大学生超过1500万人,在校中学生大约有3000万人。据此,他估计部分大学生和很多望子成龙的中学生家长很有可能购买这本图书,再加上参加工作不到五年的年轻人群体,这本图书的潜在销售量是可以被估计出来的。

当然,由于这本还没有开始构思的图书是李朱进入人民出版社之后策划的第一本图书,也是李开复撰写的第一本图书,李朱的很多想法在当时不啻为痴人说梦。在人民出版社这样有着五十多年(编者注:作者写作此文时的数据)历史的传统出版单位,最初的时候,说实话,李朱遇到的阻力和障碍非常大,这就需要李朱付出非同寻常的努力和汗水,才能得到领导们的理解与支持。李朱深知,任何组织的决策者都不可能是先知先觉的,但是,作为一个想追求进步、想做一点事情的员工,必须把自己的思路用很清晰的文字表达出来,一定要用非凡的努力和勤奋来证明自己可能会做成这件事情。

真正开始策划李开复图书的时候,李朱还在试图深入了解图书市场的规律。也许正是因为不知道怎么做书,他才做到笨鸟先飞,比别人花更多的时间学习。尽管李朱住宿的地方离单位只有10分钟的步行距离,但在策划出版李开复图书的一年内,他几乎每天晚上都是12点多钟才回家,甚至有150多个晚上,都是在办公室里熬过来的!那一年中,他认真阅读了十多本营销策划方面的图书,从网上下载了几千页的宣传策划资料,中文的、英文的都有,尽管英文看起来很吃力。他还通过领导、朋友介绍,请教了几十位图书出版发行方面的专业人士。(www.xing528.com)

让李朱难以忘记的是,他第一次给部门主任和出版社领导递交的选题策划报告写了满满11页纸,这让领导们惊讶不已。后来,他才从《新华文摘》杂志社黎松副社长那里知道,人民出版社以前从来没有编辑为了一本图书写过这么长的宣传策划方案。参与这个项目决策的领导们对李朱的信心开始有所增强。

在与黄勇草拟的出版合同中规定,李开复的图书的首印数量必须是15万册。在请教相关人员之后,李朱运用在本科学习阶段掌握的财务专业知识,把15万册所需要投入的成本和可能的收入都列了出来。一本还没有开始写作的图书需要投资200万元,这在人民出版社可以说是破天荒的。幸运的是,李朱用清晰的文字和相对比较准确的预算数字说明了出版这本图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出版社的领导和相关人员经过研究讨论,决定支持他的想法。大家认为,只要能把这本图书发行到起印数15万册就是最大的胜利。

经过深入思考和请教专业人士,李朱再次向社里提交了一份长达29页的策划方案。这个方案中对图书的定位、书名、规格、版本、定价、版式、推荐人、印制、宣传、发行、巡回演讲等都有涉及。比如,关于书名,李朱综合各方面的意见草拟了二十多个书名。他把每个书名都写下来,拿到新华书店让业务员来评价,拿到学校去找老师和学生评价,拿给媒体记者来评价……随着图书策划方案越来越详细,写作中的图书逐渐成型,无论是作者李开复还是出版社的领导们,大家的信心越来越足了。而图书在2005年9月底上市以后的销售情况更是让大家对未来的情况充满了乐观。

但是,仍有些现实状况并不总是令人满意。具体来说,尽管图书策划方案在讨论中不断修改、完善,尽管出版社为了这本图书成立了专门的项目部,尽管相关部门需要了解的和需要配合完成的事情都可以在方案中找到,但是,每一个环节要做什么,每个人在其中又具体要做什么,还需要进一步沟通、明确和协调。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李朱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随时与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保持沟通,对其中不清楚的问题进行解释和说明,对一些需要配合完成的事情进行协调和督促。

为了保证信息的畅通,李朱陆续找到了全国三百多个基层书店业务员的联系方式和三百多家媒体的联系方式,然后分阶段、有选择地给部分业务员和编辑记者打电话,希望他们在销售和宣传上对《做最好的自己》多多支持。李朱用手机发送了六百多条短信给全国各地的相关书店业务员和编辑记者,让他们及时了解图书宣传的动态消息。当李朱为了巡回演讲活动而乘坐飞机出差的时候,他经常干的一件事情就是站在机场内的书店门口,大声吆喝促销图书。有一次在临登飞机之前的10分钟之内,他还帮助书店促销了10本精装版的《做最好的自己》。其实,在图书刚上市的时候,李朱还在北京地坛书市上吆喝着卖过书,并因此被拍成图片上了《京华时报》。李朱做这些事无非是希望通过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向读者传达信息,传达编辑对这本图书的信心,希望能通过口碑传播来促进图书的销售。从2005年9月底到2007年5月底,《做最好的自己》的发行量突破了70万册,成了一本畅销书!(编者注:到2014年12月第51次印刷时,该书累计印刷180万册。)

在图书出版半年之后,李朱开始联系台湾的一些出版公司,希望转让繁体字版权,有几个出版社同时竞价。他并不完全看重预付版税有多少美金,更看重对方是否有比较明确的宣传活动方案,因为预付版税并不能完全代表出版公司可能会作出的努力。最后,繁体字版权以1万美金预付版税的价格转让给了台湾联经出版公司,该公司在台湾策划了李开复与马英九等高端人士对话交流的一系列活动。

(李朱,《永远抱着学习的态度——策划出版〈做最好的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原载《中国编辑》,2008年第3期。这里将原文中的“我”改成了“李朱”或“他”,并删除了最后的第四大部分。)

评析:

大多数人只会关心作者李开复出版了一本超级畅销书《做最好的自己》,很少会关注此书背后的策划编辑李朱的辛勤付出。在此案例中,李朱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强调了策划的重要性,也让大家知道了打造一本畅销书着实不易。

首先,采集信息是选题策划的先导。在策划该书之前,还在读研的李朱就做了图书阅读问卷调查。正式参加工作后,又广泛搜寻符合其选题策划要求的作者的线索、资料。全面收集、提炼所获得的市场需要、读者需求和作者人选等方面的信息,为他确定图书类型、联系作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其次,图书选题策划是系统工程,是一种全程策划。前期要策划选题并撰写选题策划报告,后期要将其实施、运作,并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策划选题之初,李朱反复酝酿、修改选题策划报告,在后期的运行过程中,他密切保持与相关部门人员的联系,解释不清楚的问题,协调、督促需要配合完成的事情。

最后,策划编辑必须具备与他人对话的能力,获得作者、领导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的支持、帮助。在选定作者李开复后,一方面为了能与李开复方顺利地沟通,李朱阅读了许多有关李开复的资料;另一方面,为了获得领导的支持,李朱将自己的策划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用简要、明确的语言和详实的数据解释给决策层和相关人员听。

与众多编辑相比,李朱付出的汗水要多得多。创造的心智、缜密的心思、勤奋努力的干劲、冒险的精神和承受能力是作为一名策划编辑不可或缺的素质。《做最好的自己》是他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后策划的第一本图书,他的“奇思妙想”难免会被视为痴人说梦,但他一直坚定自我,并且分阶段地一步步实现自己的策划目标,终于取得成功。可以用公式表示其成功的奥秘:“勤奋好学+勇于挑战+善于沟通+文字能力=成功”,或者“汗水+勇气+合作+方案=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