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佩特拉:玫瑰红之城中的神秘古都

佩特拉:玫瑰红之城中的神秘古都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玫瑰红之城”佩特拉在死海和阿克巴湾之间的山峡中,隐没着一个神秘之都——佩特拉城。佩特拉城因其色彩特征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它是佩特拉城中最负盛名的建筑。千年古城终于重见天日,贝克哈特成为第一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尚还存在的西方人,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据分析,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可能原因是天灾。公元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遭受严重地震。

佩特拉:玫瑰红之城中的神秘古都

玫瑰红之城”佩特拉

在死海和阿克巴湾之间的山峡中,隐没着一个神秘之都——佩特拉城。它是从岩石中雕凿出来的,它以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佩特拉城因其色彩特征而常常被称为“玫瑰红城市”。

这是源自于19世纪的英国诗人J·W·柏根的一首诗里的一句:“一座玫瑰红的城市,其历史人类历史的一半。”佩特拉犹如一位矜持的蒙面少女,不愿轻易将美貌示人。要见到她,你必须经受大自然派来的守卫者西克山峡的考验。

西克山峡深约1.5—2公里,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里面漆黑一片,回声荡荡,令人毛骨悚然。因此,西克山峡又被称为“蛇道”。走到蛇道的尽头,你就能看到另一番景象。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位于广场正面的宏伟宫殿——哈兹纳宫。它是佩特拉城中最负盛名的建筑。宫室雕凿在陡峭而坚固的岩石上,上下共两层。

底层由6根直径2米的大圆柱支撑着前殿,构成堂皇的柱廊。柱与柱之间是神龛,供奉着圣母、带翅武士等神像。左右殿堂上是造型独特、左右对称、线条粗犷的壁画。然而,真正使得哈兹纳宫声名远扬的还是其独特的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砂石壁里,在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橘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砂石壁闪闪烁烁,神奇无比。

美国考古学家斯蒂芬斯在初次见到突然展现在眼前的哈兹纳宫美景时,称其为“一座神庙,精致清晰,宛如一颗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在约旦人眼里,这是一座法老宝库,顶端的瓮是藏财宝的地方。他们幻想着有朝一日大喊一声“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紧闭的财富的大门忽地一下在他们面前打开。

西克山峡南面的半山腰上是欧翁石宫。令人称奇的是,几百平方米的大殿内居然没有一根支撑的柱子。欧翁宫的两侧是石窟群,石窟内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

欧翁宫的斜对面是一座罗马式露天大剧场。看台依托山坡呈扇形散开。舞台是用巨石铺砌而成,由几十层阶梯石座环护着。更令人神奇的是,只要有人站在舞台前的中心点击掌、说话,便能形成强烈的回音,而且声音可以清晰地扩散,即使坐在最后一排的人也能听得一清二楚。剧场内每隔10层阶梯就筑有一个通道,整个剧场可容纳几千名观众。

以上所述并非佩特拉古城的全部,在佩特拉古城博物馆,还收藏着该城的文物。顶水少女婀娜多姿,壮硕武士威武不已,咆哮的雄狮威猛无比,温顺的绵羊惹人怜爱——一尊尊雕塑上的人物或动物形象呼之欲出。

面对这活生生的遗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半掩在遥远而令人生畏的山峡风沙境地中的废墟,佩特拉古城这项杰作究竟出自于何人之手?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吗?它有一段怎样的过去呢?历史学家并没有将它遗忘。

佩特拉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代,这里曾是古代纳巴泰人建立的厄多姆王国都城。公元前6世纪,阿拉伯游牧民族纳巴泰人的部落控制了约旦阿拉伯干河的东部,纳巴泰人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大约公元前312年,纳巴泰人曾在此定居。

公元106年,古罗马人接管佩特拉以后,佩特拉古城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罗马人统治下,佩特拉城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

可是佩特拉城的贸易——该城的经济支柱却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力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马人在它的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

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随着贸易路线的改变,佩特拉的重要性大为削弱。最终,它被遗弃了。而后的漫长岁月中,除了阿拉伯沙漠中的游牧民族贝督因人外,少有游人访问此地。佩特拉只被当地部落的居民所知。从此,佩特拉由生机勃勃的贸易中心变成一座死城,12世纪以后更是如同从人间蒸发掉一样销声匿迹了。(www.xing528.com)

直到公元1812年,佩特拉被一个名叫约翰·贝克哈特的瑞士探险者重新发现。贝克哈特1784年生于瑞士,在德国和英国接受教育并潜心学习阿拉伯语,热衷于对阿拉伯文明的研究。

1809年,他作为“非洲内陆地区研究促进协会”的成员奉命前往非洲亲自考察尼日尔河和尼罗河,以揭开两河是否同源之谜。这是一个非常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必须要穿越西亚的阿拉伯世界,而在阿拉伯世界里,一名异教徒如果被当地人发现,会有被处死的危险。

为此,贝克哈特精心地拟订了计划:先去叙利亚,花上几年时间完善自己的阿拉伯语,同时学会适应当地的饮食习惯;然后前往埃及的开罗,化名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尼日尔地区的商队。一路上,他讲着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对伊斯兰的宗教信仰、典礼仪式无所不晓,了如指掌。渊博的学识使他在旅途中处处受人尊敬,穆斯林人都误把他当成了博学多才的伊斯兰法学家,若知道他的真实身份后定会震惊不已。

在从大马士革去开罗的途中,贝克哈特听说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城市竟令人招致难以置信的毁灭性的破坏,出于对地质学知识的求知欲,一种难以遏制的好奇心驱使他奔向这座自12世纪以来少有或者说根本没有欧洲人涉足过的城市。

他在日记中写道:“我因此试图达成一个目标,我要寻找谷地尽头的亚伦墓。”这里所说的谷地就是传说中被群山包围的佩特拉。

不知是因为伪装术比较得当,还是运气比较好,他竟然未受到任何伤害便到达了佩特拉城。千年古城终于重见天日,贝克哈特成为第一个证实传说中的佩特拉尚还存在的西方人,这一天是1812年8月22日。此后,许多人慕名而来,只是要多加小心。到了20世纪,此城终于成为旅游宝地,游人们纷纷来此采风。

当游人们置身奇景的喜悦溢于言表之时,考古学家们却还在思索着:佩特拉为什么会被遗弃?即便它失去了对商道的控制权,仍然可以幸存下来,那么,为什么它又没有幸存下来呢?

据分析,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可能原因是天灾。公元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许多建筑物沦为废墟,房屋的主人们无能力或者无心思将它们修复。

公元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遭受严重地震。也许这次地震震塌了拜占庭教堂;随后教堂又受到地震后蔓延全城的大火袭击,羊皮纸卷也就在火灾中被毁坏了。

这一解释并不令人满意,为什么许多城市都能在地震和火灾之后重建,而佩特拉却不能呢?1991年,一群亚利桑那的科学家们在《贝冢》一书中给出了答案:环境恶化是导致佩特拉衰亡的因素之一。

科学家们研究了大量的佩特拉贝冢,发现在早期的纳巴泰人时代,橡树林和阿月浑子林遍布佩特拉四周的山地;然而到了罗马时代,大量的森林消失了。人们为了建房和获取燃料砍伐了大量的木材,致使林区衰变成为灌木林草坡带。

到了公元900年,这种衰退进一步恶化,过分地放牧羊群使灌木林和草地也消失了,这个地区遂开始逐渐沦为沙漠。当周围的环境再也无法为庞大的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和燃料时,城市就彻底消亡了。

就这样,因为人们的胡乱砍伐,最终导致了“玫瑰红”城市的凋敝衰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