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千年钟声响彻

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千年钟声响彻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敲响千年的钟声湖北随州水河畔,有一个高出地面数丈的圆形土台。钟架十分坚固,承受重达2500余公斤的全套编钟,历时2000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每枚能发两音,实测音响与铭文标记的音相符。演奏时由3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3个组的甬钟,另有2名乐工,各执一根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合声,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曾侯乙编钟,其枚数之多,钟体之大,乐律资料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空前。

古老的曾侯乙编钟:千年钟声响彻

敲响千年的钟声

湖北随州水河畔,有一个高出地面数丈的圆形土台。围绕着这个土台有着许多美妙的传说。传说,楚王也曾在这个土台上亲自擂鼓,为己军助威,结果大胜。因此,这个土台被后人称为擂鼓墩,可谁也没想到,擂鼓墩下竟然埋藏着宝藏。

随州在武汉市西北155公里,民间传说,两千多年前,有一个叫做随的古王国曾在这里建都,随的名称就来源于此。

关于楚王追逐叛贼的故事就发生在随州市的郊区,擂鼓墩的村民早就习惯了身边的风景,他们代代相传着祖辈的传说。十几岁就成为军人的王家贵还不时地会来擂鼓墩走走,在他的人生经历中,最难忘的事就发生在这里。

1977年秋天,王家贵所在的军队准备新建厂房,他们看中了擂鼓墩附近的两个小土包。炸药爆破后,泥土中出现了黄黑白相杂的土质,王家贵觉得很奇怪。

王家贵的猜测没有错,当考古人员得到消息赶到现场时,专家们经过探测肯定,这里有一座古代的墓葬,而且年代在两千多年前。

1978年5月,在经过近半年的准备后,考古挖掘工作正式开始。在铲除掉坚硬的地表皮和深厚的五花土后,一种柔软而有黏性的泥土出现了,它的名字叫白膏泥,有着很好的密封作用,能部分地隔绝空气,保护有机物

白膏泥的下面还铺着6万公斤木炭。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葬中,也曾经发现同样的白膏泥和木炭,有人猜测,正是靠了它们的防护,才使得墓主人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岁月仍保持躯体不朽,成为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

在清理完白膏泥和木炭后,露出了巨大的木质盖板。5月17日凌晨,巨型椁板被缓缓移开。

这个墓的总面积达到220平方米,深13米。整个墓葬用巨型的椁板分割出四个空间。按照方位,它们被称为东室、北室、西室和中室。

最先发现那几具棺材,就是被放在墓葬西室的。考古人员在清理这些棺材时发现,里面的尸骨都是女性,一共有13具。后来在东室的墓主人身边又发现了8具女性尸骨。

据推测,她们的年龄都在20岁左右,最大的也不过26岁,最小的只有13岁。专家认为,她们是墓主人的陪葬者。

考古发掘还在继续。人们发现,这座墓葬与以前发掘的古墓不同,整个墓穴呈现出不规则的多边形,这在以对称为美的中国古代墓葬中并不多见。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13米深的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阶梯的痕迹。朝着太阳升起方向的东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场所。

根据测量,人们发现主棺的规模令人吃惊,它有3.2米长,2.1米宽,2.19米高,分两层,在外棺里还放着内棺。工程师估计主棺可能重4吨左右。

外棺的装饰并不华丽,但设计者十分细心。外棺一侧的下方,还开了一个门洞。有人猜测,这也许是为了让主人的灵魂能够自由出入。

和外棺相比,内棺显得无比精美,内外涂满了朱红的漆,两侧各画有一个窗户。在窗户的周围,布满了繁复而神秘的装饰画。它们既像人,又像动物,专家推测,它们其实是守护墓主人的神兽。

棺材出土时,旁边还站着这样一个青铜动物,它长着鹿一样美丽的角,却有着鹤一样的长颈和翅膀。在古代中国,鹤和鹿都是吉祥的动物,神仙经常乘坐仙鹤飞翔。也许,这个鹿角立鹤就是准备驮着主人升天的神鸟。然而,这位墓主人远远没有马王堆的墓主人那么幸运。

这就是他留下来的全部遗骨。根据尸体的骸骨,还可以知道墓主人的身高大约1.63米。由于头骨保存比较完好,人们复原了墓主人的头部雕像。

这是一个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的男人,可是他的墓穴如此豪华,说明他曾经拥有至高的权势和无穷的财富,他的人生一定有着非凡的经历。(www.xing528.com)

1978年5月23日午饭时分,抽水机还在抽取墓穴里的积水,工地上只留下了不多的几个人,负责看守抽水机的冯光生忽然看见了什么。当积水终于排干,墓葬中室的景象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

65个青铜的编钟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两千多年来,它一直稳稳地站立在原地。这是世界考古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幕,也是擂鼓墩古墓出土的最瑰丽的珍宝。

编钟沿中室的西壁和南壁呈曲尺形立放,总长度超过10米。编钟分三层,每层的钟形态各不相同。最上面一层的叫做钮钟,中间及下一层的叫做甬钟。

编钟上刻着3000多个漂亮的中国古文字,包括对编钟的编号、记事、标音以及乐律,称得上是古老的音乐教科书。

这些文字也揭开了神秘墓主人的面貌,铭文指出,这套编钟是属于“曾侯乙”的,也就是说,古墓的主人叫乙,是诸侯国中曾国的国君。难怪他能拥有如此豪华的地下宫殿和编钟。

这组编钟不仅是目前为止所见到的古代最庞大的乐队配制,而且青铜的铸造工艺,乐器的宏伟和完备,无论哪一方面,都是首屈一指的。

编钟按形制不同,以大小及音的高低为序组成八组,其中最大的钟通高153.4厘米,最小的钟通高20.4厘米,编钟的总重量达2500多千克。

编钟悬挂在铜木结构的三层钟架上。钟上都刻有古老的篆体铭文,共2800余字。经过实际测音,每个钟都能敲出两个乐音,音律准确,音色优美,至今仍可演奏各种曲调。

共65件,其中钮钟19件,甬钟45件。此外,另有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制镈钟一件。最大一件的甬钟通高154厘米,重203.6公斤。编钟以大小和音高为序编排,分别悬挂在钟架上。

钟架为铜木结构,分上、中、下三层,呈曲尺形。钮钟全部悬挂在上层,甬钟挂在中、下层,镈钟挂在下层右面甬钟中间。木质梁架上满饰黑漆彩绘花纹,两端都套有浮雕和透雕的青铜套,起着装饰和加固的作用。

钟架十分坚固,承受重达2500余公斤的全套编钟,历时2000多年,出土时仍矗立如故。编钟上都有错金篆体铭文,其内容除甬钟正面均为“曾侯乙”字样外,其余均为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钮钟的铭文为乐律名和阶名。

甬钟正面隧、鼓部位的铭文为阶名,如宫、商、角、徵、羽等,反面各部位铭文可以连续,记载了曾国与楚、晋、齐、周等地律名和阶名的相互对应关系。每枚能发两音,实测音响与铭文标记的音相符。

全套编钟音域十分宽广,共有5个八度,而且有比较完备的变化音,因此,能演奏中外各种曲调,能进行独奏、合奏、伴奏。演奏时由3个乐工双手各执丁字形木槌,分别敲击中层3个组的甬钟,另有2名乐工,各执一根大木棒,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配以合声,起烘托气氛的作用。曾侯乙编钟,其枚数之多,钟体之大,乐律资料之丰富,保存之完好,实属空前。

远古时代起,中国人就对音乐有着特别的热爱,很多关于音乐的传奇在民间代代流传。在古代中国,琴是高雅生活的象征。而一把两千多岁高龄的古琴就出土于曾侯乙墓。实际上,曾侯乙一共给我们留下了125件古代乐器。

在庄重的器皿中,有一套被称为“九鼎八簋”。它们是祭祀祖先的祭器,规格很高,只有贵族才能使用。仅凭着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确信,曾国曾经拥有相当的实力。

在这个巨大的古墓里,一共埋藏了15000多件随葬品,除了乐器、兵器和礼器外,还有许多生活用品,其中青铜器具就有10吨重。文物中有9件被评定为国宝级文物。

但却让人们感到困惑的是史书上找不到对曾国历史的记载。

不过墓中出土的两堆竹简为我们提供了一些信息。竹简上面留下了参加下葬仪式的来宾以及馈赠车马兵器的翔实记录。送礼的除了曾国的人之外,主要就是楚国的王、太子和大臣。而在出土的编钟中,就有楚王赠送的一个钟。这些证据说明,曾国和楚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据古籍记载,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极为重视音乐,他们认为诗歌用来激发人的精神,礼仪用以规范人的行为,而一个国家有优美音乐,则是昌盛的象征。因此,国家的盛衰,完全可以从音乐的好坏来判断。1978年随州增乙侯墓出土的青铜编钟可以说是从实物上印证了典籍中的记述,为后人了解中国古代社会文明增添了新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