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珍藏历经波折的司母戊鼎

珍藏历经波折的司母戊鼎

时间:2023-07-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历经波折的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青铜铸品,它外形古朴雄伟,全鼎重达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当初发现被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这个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在鼎的腹部铸有“司母戊”3个字。

珍藏历经波折的司母戊鼎

历经波折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青铜铸品,它外形古朴雄伟,全鼎重达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当初发现被乡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后又历经了日军的审查和国民党要运往台湾未果的种种磨难后,终于在1946年6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1959年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这个被誉为“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农田中,被当地农民吴希增探寻到的。

自从安阳小屯村发现甲骨文之后,质朴的当地农民逐渐意识到殷墟文物的价值。于是,积极地参加了探寻文物的活动。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下来一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刃了,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吴希增意识到他可能探到宝物了。

按照当地习惯,探宝不分地界,但是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要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开始破土挖宝了。

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下约10米深,宝物被发现了,先挖到的是器物的柱足,接着整个器物显露出来。

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面向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是只有一个鼎耳,另一个鼎耳不知去向,他们两人在泥土中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估计,它在埋入地下之前,便被击断失落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40多人往上提,他们在洞口上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5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另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再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鼎的另一头,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他们一点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

此时,天将放亮,为了防备别人发现,他们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他们终于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www.xing528.com)

直到这时候,吴希增和吴培文才看清他们挖到的宝贝是什么样子。这是一个由青铜铸造的大方鼎。它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用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边棱角之上有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鼎耳的两侧用鱼纹装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都有兽面。

鼎的提手文饰同样精美。两只龙张开巨口,共同含着一个人头,这就是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仙的威慑力。在鼎的腹部铸有“司母戊”3个字。

方鼎的出土始终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消息还是泄露了出去。不久,驻安阳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队长黑田荣次就特地前来“参观”。后来,北平古董商萧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4—10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

村民受到20万银元的诱惑,真的开始肢解方鼎,他们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锯动,又改用铁锤砸,最后砸掉了鼎耳,使方鼎受到严重破坏。

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还怕万一萧寅卿不要,不完整的方鼎会很难出手。于是,村民停止肢解,又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便采取了迷惑敌人的办法,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入了别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而方鼎才得以保存下来。

1946年6月方鼎又被重新掘出,原物先存于县政府处。同年10月底,为庆祝国民党主席蒋介石的60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抵南京作为寿礼,蒋介石指示,把方鼎拨交给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同方鼎合影留念。

1949年,在国民党撤退逃往台湾的时候,不知因何种原因或是因为重量问题而没有把方鼎运往台湾,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方鼎一直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至今。方鼎那失去的一只鼎耳,因为一直没有找到,所以,专家们就仿照鼎上的另一只鼎耳将它补铸上去,算是完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