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幼儿创造力的源泉,幼儿只有对民间游戏有了浓厚的兴趣,才能在开展民间游戏的过程中表现出充分的创造力。而良好的环境能诱发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并获得发展。《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和传承农村所特有的自然资源,让教师成为农村自然资源的开发者,充分挖掘民间游戏蕴涵的丰富的现代教育价值和发展潜力,促进幼儿各方面健康发展。
1.带领幼儿走进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为民间游戏的开展提供广阔的游戏空间。
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运用天然材料开展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获得真实的感受。”民间游戏发源于农村,种类丰富,内容广泛,玩法不一,乡土气息浓厚,具有取材方便,简单易行的特点,使用的玩具特别简单、廉价。我园所处的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是孩子们进行游戏的好材料,如小石子、麦秆、稻草、枝条等,幼儿随手拿来就可以开展游戏。因此,我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树林、小溪,让他们采集各种材料,如松果、麦秆、稻草、泥土、沙等,然后对材料进行加工和改造,如用稻草做“稻草人”、搓草绳,用麦秆做成眼镜、拼贴图形,用泥巴捏出小泥人,用竹叶包粽子、做小船、做裙子等。总之,各种自然物在孩子们加工改造后,都成了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成了开展民间游戏的主要材料,孩子们也在做做玩玩中学到了许多的本领,同时发展了动手动脑的能力。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大自然是第一本教科书。农村幼儿园条件较为简陋,幼儿游戏场所一般也较小。而大自然这所最好的课堂正是农村幼儿园独有的优越条件,因此,我把孩子的游戏空间扩大到大自然中来,带领他们走进大自然,融入大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开展具有特色和乡土气息的民间游戏。如:到田野的草堆里玩“捉迷藏”;到空旷的草地里放风筝,翻跟斗;到凹凸不平的山坡上、小山丘上玩“打野仗”;到农民收割稻谷留下来的“稻管桩”玩“跳格子”游戏,进行队列训练等等。孩子们在大自然中尽情地嬉戏、玩耍,既发展了他们走、跑、跳、钻等动作,又愉悦了身心。在自然、自发的环境下,孩子们情绪放松,敢于大声说笑,大方地表现,大胆地想象,逐步形成了良好的个性心理和积极的情感。(www.xing528.com)
2.借助农村特有的民俗风情,为民间游戏的开展营造浓浓的游戏氛围。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民间游戏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可以反映出当地民间传统文化的内涵。幼儿在游戏中,可以了解和加深对本地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可以充分感受到家乡人民的聪明才智,由此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因此,我从实际出发,贯彻、实施《纲要》精神,充分挖掘本土文化优势,如民间节日风俗、民间美食、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工艺美术、民间习俗等,并带领幼儿走进各村、各家各户去参观,让幼儿通过“看一看、学一学、做一做”亲身感受本地民俗风情。例如:中秋节组织幼儿到社区参加“博饼”活动;元宵节组织幼儿到街上观看舞龙舞狮表演、花灯展,做元宵;端午节组织幼儿到事先联系好的幼儿家里学包粽子;农村特有的民间节日,村里都会演大戏,如高甲戏、歌仔戏、布袋戏等,我就组织幼儿到村里观看。
孩子们身处在这么一个色彩缤纷、有着纯朴的人文风情的生活环境,为他们的游戏奠定了丰富的基础。为此,我利用农村乡土民俗文化开展了一系列民间游戏,如“过年”游戏中,孩子们两三个人合作,用窗花、门联,把房子布置得很喜庆,好客的“主人们”制作了富有民间特色的好吃的点心,有炸枣、年糕、麻花、蛋糕等,热情地招待“客人”,还表演起“舞龙舞狮”“拍胸舞”等精彩节目,整个游戏场面热热闹闹,充满着民间节日的喜庆氛围。孩子们在这种愉快、喜庆的氛围当中,更加大胆地表现自己,不仅创造力、表现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而且加深了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幼儿从小接受民间传统文化的熏陶,享受民间传统文化带来的快乐,为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